刚柔缓急

刚者刚硬也,但非死硬僵硬,而是劲力饱满脆硬,是柔中之刚;柔者是柔软也, 但非真软疲软,而是势法圆滑流利,是刚中之柔。刚与柔是对立的统一,在运动中 刚柔应紧密配合,互相转化;动作运行过程中要柔,攻击时要刚,要柔中寓刚,刚中 带柔,达到“运手务柔,着手须刚”的目的。吞浮是柔法,欹斜偏侧圆弧用横亦是柔 法化法;沉吐是刚法,上下左右前后用直亦是刚法击法。要你用刚法我以柔法顺 而化之,你用柔法我以刚法应而对之,这就是刚柔相济。

缓急是指出手用势相对的时差速度而言,在等待寻找战机际遇时,要慎重要 缓;一旦遇空则入,逢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遇桥断桥,此时要急,要出手如 “弓弩射箭,铳弹出膛”,速去捷来,使其“无形可捕,无影可捉”。出手如刀锋之利、 似离弦之箭.能破解来势,封斩穴位,断筋碎骨,动作与身势脚步高度协调,迅捷则 似狂风逐浪。

(四)后发先至

后发先至则是“后人发先人至”,即是刚在他力之前,柔乘他力之后。在他人 欲发未发之前,我则瞅准时机,后发而先至,达到目的;要在他人旧力已过、新力未 生之前,我即迅捷发之。“以静待动,谓之雨力,以动入静,谓之风力”,“风”“雨”二 力认真,动静分清,进退时时变化,就会势如破竹,后发先至。

三、文化特点

永春虽地处山隅小县,然“在宋(朝)文风甲于七邑,儒硕彬彬” •'衣冠文物,俪 比大邦,诗书弦诵之声不绝”,故历代贤豪间出,人文荟萃。正是永春秀美之桃源 山水,淳朴之人文风情,吸引了晋人“衣冠南渡,沿江而居”,又因其具有广泛的包 容性,才能融合吸收大量的中原先进文化。地灵人杰,孕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名宦硕彦、武将义士、草根英雄.这和当时当地的文化氛围、环境熏陶是分不开的. 永春的白鹤拳文化当是其来有自。

正如清乾隆年间的永春白鹤拳第五代传人萧伯实,在他所著之《桃源拳术 •拳艺世传序》中写的:“惟(郑)宠叔、(林)添叔、(刘)降叔,俱皆心神功力精微 博约之人,亦广游四方,其所往乃高明豪杰之家,非等闲鄙陋庸劣之徒。凡从学 者,皆是文雅之子弟,无有狂徒之辈。以此观之,自古及今,游艺之人如三人者, 不特艺精,而且学问可称,雍容礼貌.威仪晋接,出言举止.不悖于义者,真乃禀 斯文中之雅意,亦不失为官家之苗裔。故高良儒雅之侍,皆从而学之。余亦私俶 诸人也,素聆其谈论,受其指教,恐后来不能志忆,而传说不知其(真)宗派渊源,后 世谩为无稽之谈,使法失其实行,遂(徒)求二三子平素之口传集记之,为之留鉴

 

云耳。"

由此看来,学拳者要有文化.教拳者更要有文化,特别要有文字功底,要有“老 学究之精神”。书深人贤,这些有文化之“武化人”,则能将自己平生所学,致力潜 修.升华总结,汇为典籍,留诸后世,其功盖亦无涯。

永春白鹤拳称动作为“技手”,亦有称为“散技、招势或招式”者。永春白鹤拳 技手名目繁多,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单八技”之说,其实技法多 端,变化无穷,岂止百数?谓其多也。

永春白鹤拳之技手名称,均以动物、人物、自然现象和动作形象而命名,仅数 举而列之。例如,以动物命名的有:白鹤展翼、白鹤扇胛、白鹤献爪、白鹤缠脖、白 鹤吻嘴、白鹤独立、白鹤弹腿、白鹤弹翼、白鹤寄脚、白鹤抖翎、鹤翅扑面、金鸡扑 腿、金鸡啄谷、飞凤展翅、白马悬蹄、黄牛洗角、狸猫洗面、狗子颤水、鸭子汆水、猛 虎过涧、猛虎嚼猪、虎仔伸腰、青龙出水、青龙卷水、青龙滚水、双龙抢珠、双龙探 海、青龙缠柱、青蛇拦路、虾帖掷脚、龙虾跳水、螳螂照日、蝴蝶双飞、螟蚣吐珠、铁 牛入石、牛牯掖草、两牛斗力、狮子开口、蟾赊吐雾、画眉踏架、黄蜂出巢、蜻蜓点 水等。

以人物命名的有:孩儿捧花、孩儿抱斗、孩儿抱牌、孩儿倒地、孩儿挑枪、孩儿 掰弓、善才抱砰、童子拜佛、霸王开弓、将军挂印、将军出箭、关公射箭、观音叠座、 弥勒献肚、仙人摘花、仙人打鼓、仙人推磨、仙人摘桃、力士脱靴、洞宾背剑、魁星踢 斗、美女梳妆、美女画眉、美女照镜、美女缠袖、美女涤衣等。

以自然现象和动作形象命名的有:雷从地发、雷公上树、电母闪烁、微风拔树、 飞烟罩雾、草尾垂珠、风卷残云、秋风扫地、一枝梅花、利刀削竹、半月沉江、流星赶 月、砧鞋出线、风败梧桐、回龙进宝、扒水求鱼、牵牛过岸、走马回鞭、回马一枪、倒 脱弓鞋、伊人闩门、飞天砍斧、锦盘摇珠、膝下地龙、被刀剪芙蓉等.林林总总。动 作冠名表号,雅俗共赏.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永春白鹤拳步步有势、势势有法,以形取象、以象命名,冠以雅称,寓意深邃, 使人顾名思义、望文生义,意境跃然,了然于心,易于记诵领悟,利于学习传承,充 分积淀着丰富的永春地域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永春白鹤拳最大的文化 特点!

永春白鹤拳与太祖拳、达尊拳、行者拳(猴拳)、罗汉拳都是闽南地区历史悠 久、流传广泛的著名拳种。2008年6月7日,这5种拳种以“五祖拳”的名誉申请, 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告保护抢救,传承发展。同月,泉 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首批10名传承人名单,永春苏瀛汉(白鹤拳)为其项目的泉州
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永春苏瀛汉和泉州周焜民被确认命名为该项目的 福建省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11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授予在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设立“泉州市五祖拳传习所”,并为其监督 单位,首批正式挂牌,传承永春白鹤拳,苏瀛汉为其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节永春白鹤拳的内容

一、永春白鹤拳的功法

永春白鹤拳有多种练功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目的是通过练功, 使其在技击价值上达到更佳的效果。归纳起来,永春白鹤拳有如下常见的几种练 功方法。

(―)桩功(站桩和行柱)

(1)站桩:以丁字马、八字马、不丁不八马、四平马等步型,进行点燃一支香之

久的站桩习练。常以不丁不八马和四平马为主,并配合箭拳(冲 拳)、镖掌(阴覆手、阳笑手)等手法进行习练。习练时,要求身体 前面“提膀胱、起丹田、献八卦(胸部)”,身体背面“落大椎、插腰 力、推尾椎”,要“内腿收起、外腿放落”,配合呼吸调息,运劲发力, 要求一身子午端正,两脚贴地伏力,三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 节)放松通达,达到呼吸自然,桩马稳固,体悟深切,运用裕如(见 图 2-5-1)。

(2)行桩:行桩是在站桩的基础上,进行进退的步型、步法、手 型、手法的习练方法。要求“子午端正,阴阳配拍”,然后练其筋骨 出力,手足相应,全身筋节和顺,脉络贯通,呼吸叫应,进退高度协 调。一般可在地上进行,也可站在两行与习练者之肩同宽或稍宽的砖头上进行。 练成规矩,以达方圆,能从子午变化。图片1

(二) 打沙袋

用沙子和粗糠(或锯木屑)按不同比例混合装成三五十斤或80斤、100斤重 的沙袋,悬吊在梁上或架子上,根据习练者水平,从轻到重,从1〜4袋,对前后左 右不同方向进行各种拳法、掌法、鞭法、肘法、腿法的击打拍摔、顶撞推靠、踢踹鞭 蹬的习练。亦可将沙袋平放,用手掌心、掌背、前臂、肘尖进行拍摔砸压的习练,结 合练功药酒洗抹,以练力度和硬度。

(三) 戳米沙

把糙米、细沙或绿豆、黄豆放在陶盆、陶缸或木盆里,用单指、双指或五指进行 下戳、抓握等习练,以练手指的硬度、力度和抓劲(见图2-5-2) o

(四)抓竹把

用八寸至一尺长(25〜30厘米)小手指粗的石竹子(竹子的一个种类)二三十 根,以小细绳分别贯穿头尾串成“竹册”,捆成松紧适中的8~12厘米直径的一把. 习练者自己进行一手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抛出,另一手抓握接入的习练;也可由 辅助者、习练者帮助.从不同方向抛出竹把,习练者以一手或双手进行接、抓、捏、 拧的习练,以练指力爪劲及反应之灵敏度,也借以练“目力”,达到,'目光不眨”“目 光如电”图片3图片2

(五)抓瓮子

用陶制小口小平底之酒瓮子(酒坛子)或腌咸菜 之菜瓮子一只,内装细沙或水,其重量视习练者力量 程度而逐渐递增。习练时以5指抓握瓮口向上提起, 大小臂伸直成水平,并停控一段时间。两手轮换,进 行抓起、放落反复习练,以锻炼指力、握力、腕力和臂 力(见图2-5-4)。

(六)抓五指石(梅花石)

用一块重二三十斤的石块,雕成圆盘状,在上面 凿成梅花状的5个小洞孔,用5指进行抓起、放落、翻 转等习练,以习练手指的抓握力和腕臂的沉坠力。两 手轮换,反复习练图片4图片5图片6

(七) 练石锁

石锁是民间常见的练力量用的器具,更是永春白鹤拳习练者必备的习练器 具。永春人通常在武馆、家中均备有各种重量不同的石锁,进行提、托、举、抛、接 等习练,石锁的重量可视习练者水平递增。习练者通过石锁锻炼,以加强脚马、身 腰和手臂的力量,以及全身的协调性(见图2-5-7和图2-5-8)。

(八) 举义勇石

义勇石是闽南练武者专门用于练力的一种重要器具。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 成功在选拔虎卫亲军时,就是用400斤、500斤的义勇石或石狮来进行试力测验 的。义勇石通常是用花岗岩石雕成的长方形石块,重有120斤、180斤、240斤、 360斤等各式规格.在石块的两侧各打一凹塌槽孔,以便手指插入,用一手或两手图片7图片8图片9

进行提、托、举的习练.能有效地提高人体腰 腿、手臂及腕指的力量(见图2-5-9)。

(九)盘桥手

在土墙上钉入一约5厘米直径的木棍 一段,留30厘米于墙外。习练者站在墙体 对面,以前臂尺、饶骨侧为力点,敲打木棍, 两前臂交替进行,以练前臂(桥手)的硬度发 力,增强抗击打能力。或以两手分别对木 棍进行缠腕抓握、擒拿捏拧的习练,亦可寻找适当的树干、丫杈进行习练,以练 腕关节的灵活性.手指的抓握力,达到能擒会拿,增强灵敏性反应度、拿捏按压 之力(节力)。

(十)盘五肢

习练者二人对面而立,各出一步站立,各以右手前臂(桥手)曲肘.向上以槎骨 侧顺时针敲打,再逆时针向下敲打尺骨侧,手脚互换左右,再行敲打一遍;继一人 进马,一人退马,以右前臂曲肘.由右向左互相敲击右尺骨侧,手脚互换再行敲打 一遍;再继续进马,手臂伸直.以右栈骨侧为力点.由外向内向下敲打对方;继再进 -步,换手以左槎骨侧为力点,由外向内向下敲打对方。上动不停,二人左脚各向 前左上方进一步,右脚跟进上步在前.右臂向上抡起,逆时针以右尺骨侧为力点, 由上向下弧形互相敲打一次;继而二人分别以右脚上步,左脚跟进,身体各向左转 身9 0度成侧身,左臂抡起,顺时针以左尺骨侧为力点,由上向下弧形互相敲打一

次;再者二人身体各向左转身90度成对面正身,重复以上动作,反复做三五遍;最 后以两手腕互相擒拿(白鹤缠脖)、互相发力筛弹而收势,以练桥手(前臂)尺梅骨 侧的硬度、灵活性和脚马的进退转身。此外还有擒撞、顿胛、靠肩、双挑解打等二 人的简单对抗性的功法习练图片10图片11图片12

(十一)隔空摔顿

(1) 摔手:习练者站成各种步型,一手或两手自然放松上提,以掌背为力点,向 前、向上、向后、向左右两侧摔(甩)出,配合发气,摔出抖劲,日可数百次;然后再以 各种步法,进行隔空(没有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亦称“望空”)摔手习练。习练时不 论一手或两手,都要有如抖手甩水之意,心中无所挂碍,关节放松,气力贯透,即能 摔出弹抖发放的寸劲节力。又有望空进行双手或单手成鹤爪或虎爪的抓握和弹 击习练,以练抓劲、弹劲。

(2) 顿手:习练者站成各种步型,一手或两手上提,肩关节放松下沉,肘尖内夹 沉坠,配合丹田发气,以掌或掌跟为力点,向前顿出,发出震颤弹皴的穿透力,要有 弹性回力,即是寸劲节力之体现图片13

(十二)抖丈二槌

永春人把头大尾细(鼠尾形)的棍称为“槌”。长槌、短槌,乃就长度而言。明 时俞大猷则把长棍称为“长剑”,盖或指“法度”而言者。

习练者双手“阴阳把”拿握丈二槌一支,“僚身正面”(侧身正面)以丁字马、窄 步不丁不八马为主,行挑、捆、杀(戳)三法练槌,或转退后脚.以左右中三方进行 捆、挑、杀习练,最后四平马站立,阴阳手屈肘把握丈二长槌于胸前,进行水平式地 来回抖动,幅度由大趋小,左推右拉、右推左拉发出抖劲,带动全身震颤抖皴,以增 进腰力、手力、腿力整体功力的发放图片14

二、永春白鹤拳的套路

300多年来,永春白鹤拳就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在国内外影响

深具。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展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永春白鹤拳就得到 确认,被列为全国129个拳种中独立的一个拳种。它以源流有序、历史悠久、风格 独特、内容丰富而盛行于世。

流传至今的徒手套路有:七步三战、十三步摇、十三太保、鸭子氽水、穿心中 拳、千字打、美女梳妆、十七败胛、猛虎施威、虎仔伸腰、双千字打、千字叠中、白鹤 展翼、秋风扫地、力士脱靴、螳螂照日、白鹤献爪、黄蜂出巢、八分五肢、八分寸法、 大小杀四门等套路。

器械套路有:①槌。三战子午槌、三步半槌、三脚虎打槌、太公钓鱼槌、南蛇缠 竹槌、青蛇吐信槌、丈二槌法、长蛇腾空等套路。②双刀(鹤翅双刀)。魁星点斗、 双龙出水等套路。③铁钳。哪吒反海、扫雪锄霜、翻江搅海、青龙滚水等套路。 ④铁尺。走马回鞭、青龙破甲、双燕穿帘等套路。⑤钩镰枪。七步挑割、金钩连环 等套路。

单刀则有紫云盖顶,大刀(可双手拿的大片短刀)则有四门斩杀,青龙大刀则 有单刀赴会,官刀(长柄柳叶斩马刀)则有冲心革眼,双拐则有柳公拐法及藤牌滚 刀法等数十个单练、对练套路和“二桥接”散技对打形式,林林总总,内容多项,优 秀丰富。

三、永春白鹤拳的器械

(―)双刀

永春的双刀亦叫鹤翅双刀,是永春白鹤拳派中别 具一格、风格独特的传统短器械,全然不同于北派双 刀,为“公母相合”的合刀,用好钢锻制。它全长45〜 50厘米,可视习练者前臂之长短自行设计,总以习练 者握刀屈肘时,刀尖要比肘尖长3厘米左右为宜,由 刀柄、护手钩、护手圈和刀身组成,两把重约1公斤, 因其刀身似鹤翅之翎毛,故名“鹤翅双刀”

鹤翅双刀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实用性强,且具隐

蔽性(随身时可绑腿上),在永春山区特别适用近身实战。刀法有挑、砍、抹、凿、 劈、削、点、缠、抽、切、搅、刺、戳、架、格、截、绞、展、撩、剪、缠头裹脑、舞花刀等。演图片15

练时双手持刀,刀法密集.攻防兼备.飘逸潇洒。常反握刀柄.前臂紧靠刀背做出 各种攻防动作;护手钩及护手圈紧护持刀的双手,既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又可 出其不意地收缴格卡对方的器械。

(二)官刀

官刀昔时为官家捕头(捕快)、衙役所持用之兵器,故俗名•'官刀”。

官刀全长170〜180厘米,刀身长80厘米,刀刃宽4. 0-4. 5厘米,有刀刃和刀 背之分,刀身尽处有一椭圆形护手,下接硬木长柄,柄长1米。因其刀身状似柳叶及 其功用,故亦称柳叶官刀或斩马刀。刀身用好钢锻制,刀身末端套有护手,护手与木 柄连接处套有铜套,钉有钏钉,所以牢固;木柄尾端亦同样在铜套之上钉有珈钉,铜套 长12〜15厘米,整把官刀重5斤左右。

官刀使用有挑、刺、抹、砍、劈、撩、格、架、挡、拦等 法.舞动时朴实无华,凛然大度,气势威武雄壮,凌厉生 风,令人望之生畏。常练可增强臂力、腕力与协调性, 利于强身健体,常用于冲阵突围斩杀。后人又用为“打 狮”阵中之降狮长兵器之一,故亦称为“狮刀”(见图2- 5-19)o

(三)棍(槌)

槌由木质坚韧的优质硬木制成。选用优质硬木刨 成头大尾细“鼠尾形”的木棍即叫“槌”,这是永春特有 的叫法。现在槌、棍、棒、杖、梃,似乎混同统称为“棍”, 其实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槌头一寸(3. 2〜3. 5厘米), 槌尾八分2.2厘米左右。槌有五尺槌(齐眉 槌)、六尺槌、七尺槌、丈二槌(长槌)之分(以鲁班尺 计)。短槌是用于实战习练的器械,长槌(丈二槌)则用 于功力训练和“阵战”的器械,“练长用短”为其功力转换的必然过程。该器械具有 材料易得,俯拾皆是,刨制简单,实用方便之特点

棍(槌)素有“百兵之祖”“艺中之魁首”之誉,足见其重要性,盖因诸长兵器,皆 是棍之延伸衍化之故。福建人善用棍,明代永春刘邦协(洽)和同安李良钦均是当 时名闻遐迩的棍术大家,抗倭名将俞大猷继承和发扬刘、李二师棍法,称俞家棍。 在明代的东海边城棍、紫微山棍、张家棍、青天棍、西山牛家棒、少林棍、巴子棍等图片16

十几家名棍中,俞家棍最受戚继光、何良臣等名家的推崇。棍(槌)的活动范围可 大可小,具有实用价值高、攻防意识强之特点,它动作朴实无华,法度密集,快速勇 猛,节奏分明,有捆、挑、刹、点、戳、劈、缠、扫、格、档、按、架、拦、截等棍法。永春白 鹤拳之棍(槌)法大多为双头棍法,用时则单、双头棍(槌)法兼用,常用有五尺(齐 眉棍)槌、六尺槌,丈二槌则用于功力习练之用和狮阵之开阵拦狮之用。永春之槌 法,系贴身(贴肚)之槌法,俗云:“好槌身上擂”“槌不离三肚”,即手臂(手肚)、大 腿(脚肚)、腹部(腹肚),指必须要懂得其中之杠杆原理,方谓“识槌”,否则即是 “土槌

铁钳为永春白鹤拳传统器械,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就被列为十八般兵器 之一。明清之时,山区野兽出没,铁锂常用来作为捕杀老虎、山猪等野兽之利器。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皆重视钳法。

铁杷本为农耕时代由木制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现用好钢锻制而成,沿海水 域者用来捕鱼,深林山区者用来猎兽,经过不断改进而成兵器之一。铁把有3个 叉尖,称为“钳尖”,中尖方形较长而突出.长20厘米左右,与横向之“钳担”相连,

钮担左右两边之扁方形杷尖,稍向中尖弧形弯曲,最宽处 42厘米,皆锋利异常;祀担上钉有7~9颗突出之“杷钉”(亦 称钮乳),各突出钮担两侧1.0-1.5厘米;钳担下段连有圆 锥形长30厘米“钳框”;钳框下接木棍钳把(亦称钮身),钮把 尾部束有铁锥(亦称钳锥),长10-12厘米;整把铁把全长 170-180厘米。铁耙在战场上、渔猎上发挥出更大威力,可 以收缴对方器械,永春人把器械称为“家俶”,故铁钮有“家俶 虎”之誉(见图2-5-21) o

铁耙有公钳、母钮之分,除各有钳钉之外,公钳更有向内 弯曲之两牙弯钩(亦称钳牙、杷齿)附在钮担上方,更增加它的威力,母钳则没有。

钳的使用有掀、扇、压、绞、剪、撩、拍、箭、戳、托、锁、撬、插等法。习练时.前右 手握钳把上段,后左手握钳把中下段,各三分之一处.钳把上段紧靠前臂,中段不 离腹部及大腿.视势若即若离。用时前手抓握稍松.后手捻转钮身.使钳尖可以灵 活旋转,化出各种钳法。

永春钳法沉实无花草步(花俏),演练起来刚劲有力,气势威武雄壮,经常习 练,对体力、臂力和身体素质有很大帮助。

(五)钩镰枪

钩镰枪为永春白鹤拳传统器械,早在宋代就被列为十八般兵器之一。

钩镰枪之镰刀,原为农耕时代收割作物之生 产工具。由于战争防卫需要,因此在长枪枪头下 部再加绑上镰刀,兼具枪刺和镰割的刀枪功能作 用,用于步兵战斗,成为中国古代兵车战法中的 一种兵器。《水浒传》中的徐宁就精于此兵器,破 了呼延灼之连环马阵;岳飞亦曾使用钩镰枪破了 金兀术之铁塔兵和拐子马。

永春的钩镰枪有长短之分,长者全长170〜 180厘米,短者80〜90厘米,长者大多用于战斗 及猎兽,短者用于防身及狮阵演艺。永春的钩镰 枪是在扁形枪状(或剑状)的枪头下侧方附一镰 刀状月眉(月牙)形倒钩,倒钩下段仍然是两刃锋 利剑状之延伸。从枪头至延伸部分30厘米,以 下则是圆锥形钩镰框,用以嵌入木柄,木柄底部

圆径为3. 0〜3. 2厘米。

钩镰枪之枪状(或剑状)的枪头,以刺为主杀伤敌人,倒弯的镰刀则用来钩拉 砍杀敌人或钩割骑兵阵中之马脚,或钩衣拉人,往往以小技能破大敌。

钩镰枪有刺、割、钩、啄、抹、挂、挑、扎等用法,上中下3盘刺杀钩割,灵活轻 巧,杀伤力强,为习练者所喜爱

(六)双阴

双拐同样在宋代就被列为十八般兵器之一。永春白鹤拳的双拐有两种形状,

一种是双竖拐身为鼠尾形圆状,拐把亦为 鼠尾形圆状(大小头);一种是双拐外侧呈 半月圆形,内侧则是直形,以便贴臂,拐把 则为圆形。拐身全长48〜56厘米,可视习 练者前臂长短自行选制,唯握拐时拐尾须 比习练者前臂至肘尖长3厘米左右。双拐 用优质硬木制成,拐把距拐头10-12厘米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处,以木棒方式嵌入,拐把长10-11厘米

双拐亦叫柳公双拐,为宋仁宗朝御前侍驾太监柳椿所练之双短兵器,故名柳 公双拐。双拐击法变化多端,主要有摔、格、架、扫、搂、拨、点、盖、转、剪、拦、戳、旋 等法,演练时拐随手转,拐随身变,左右开打,上下呼应,为南派武术常用的兵器。

(七)大刀

大刀是由短柄刀加长柄杆演变而成的长柄 刀,属长兵器的一种。大刀的种类多,其刀身有宽 有窄,形制多样,根据其不同的刀身形制而有不同 的名称,如刀口圆若半弦月者叫“偃月刀”,刀身较 细且刀尖弯弧若月者叫“月眉刀”,刀身细长又带 弯勾者叫“虎尾刀”,还有上面尖刃如枪头、两侧向 外弯弧尖刃的“二郎刀”。相传三国时期的关羽使 的就是“偃月刀”。因关羽喜读《春秋》,行《春秋》大 义,故后人通称偃月刀为“春秋大刀”(见图2-5-25 和图 2-5-26)。

大刀在古代属于长兵器,在战场上威力颇大, 一般为膂力过人的将官所用。大刀各部分名称为 刀头、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把(上把、中把、 下把、把尖)、刀穗等。一般刀身约长55厘米,一面有刃,前锐后阔。刀背凸牙有 孔悬系红缨。刀根与柄连接处有刀盘,柄贴盘部包有约20厘米的铜皮,称“定 手”。刀把长约150厘米,柄尾安有铁铸。习练大刀一般都是双手持握,以腰力发 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大刀的刀法内容丰富、多 变,基本刀法为扎、劈、砍、撩、反斩、平斩、切、拖、拉、拨、挂、挑、绞、架、挡等。俗 话说:“大刀看刃”,就是指习练时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种刀法要做清 楚,不可含糊。另外,还有“手不离盘”之说,即习练时右手不能离开刀盘下边的 定手处。但是在南方,习练者往往双手握在刀把的中部,以便刀、把互用。民间 有铁铸大刀重80-140斤,用以锻炼腰力、臂力等。

(八)铁尺

铁尺为永春白鹤拳传统双短兵器.亦是十八般兵器之一。铁尺由好钢锻制, 全长42-48厘米,柄把10厘米,中尺(中刺)32-38厘米。柄把上两旁各有向上图片21图片22

翘起的横架护手钩,称“太子手”,两边高6~8厘米, 中尺与护手钩间宽各5〜6厘米,均为鼠尾形圆状。 柄把末端加上尺头,一为六角形,一为八角形;或一 为八角形,一为十二角形,因此分“公、母(雌雄)尺”, 两把常合在一起,称“合尺”。平时习练双手各持一 支,故亦称“双铁尺”,有卡断克制刀剑之功能(见图 2-5-27)o

铁尺使用有扣、摔、架、插、戳、采、割、撬、拦、鞭、 批、破、摇、凿、扇、点等法,具有尺法密集.攻防兼备, 步法稳健,避实击虚,发劲刚猛,运势柔化,实用性 强,其套路短小精悍,攻防紧凑,起落大方,便捷灵 活,气力相兼,刚柔相济。

铁尺为闽南地区民间武术常用的兵器,因其短 小轻便,且具隐蔽性,可别在腰间或藏之小腿,故为 人们所喜爱之防身兵器。早在16世纪“三十六姓进琉球”时,就把铁尺传入琉球 了,铁尺在琉球称为“钗”,常用于琉球空手道教学中.成为其经典兵器。惜乎铁尺 在国内属于冷门,亟待继承扬光。

(九)藤牌

藤牌也叫镖牌。在明代,福建漳、泉 人习练藤牌全国闻名。《明史》中就有 “闽漳泉习镖牌。”①的记载。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篇》中说道:“一 以藤为牌.近出福建。”②藤牌是用以遮挡 兵刃矢石的护身器具,藤牌手结合长枪 手、短刀手,长短攻防互相结合,可用为冲 锋陷阵杀敌制胜之阵法(见图2-5-28) „

藤牌采用山上“老科藤”编制而成,藤 牌为圆形盘状,呈倒荷叶状,又似笠形,中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卜一 •兵3》,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52页。

戚继光:《纪效新书•一一“藤牌总说篇”》.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心凸出,周檐高起,直径80-82厘米,内扎有上下两藤环,以容手臂伸入,并有横木一 支,便于执持。习练者用时左手手臂伸入下环,手腕套于上环,握住横木,右手持短刀, 进行跳跃翻滚、闯步埋伏、遮蔽刺杀等攻防习练。其势要求“藤牌如壁,图片23图片24闪牌如电,遮蔽 活泼,起伏得宜”,能发挥出强大威力。

藤牌是由古之金属制和革制的盾牌改进而成,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使用 轻便、富有弹性、圆滑坚韧之特点。因福建地处山区,故在福建非常盛行。亦有由 毛竹片编制而成者,功用皆同,唯重量较重些,每一面牌一般在7〜8斤。藤牌制 成后,用熟桐油漆过,避免吸水,且坚固耐用。

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善于用兵,以盾牌、藤牌兵,屡胜倭寇;清建义侯永春人林 兴珠善用藤牌,以福建藤牌兵,屡克沙俄侵略者;又以福建藤牌兵随康熙御驾亲征 平叛,大破骆驼阵,屡立战功,皆藤牌之佳话也。泉州、漳州一带明清之际尤为盛 行,迄今尚有保留习练藤牌之传统。

四、永春白鹤拳的理论

(―)论气

练拳贵乎有气,要气聚丹田,三关发气,气势贯透,以气催力。

永春白鹤拳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气力浑然一体。要意守丹 田,以意引气,以关发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发 声壮势。它的调息呼吸法为腹式的逆呼吸法,即鼻吸口呼,吸气时小腹(丹田)提 起,气冲丹田;呼气时小腹放松沉落,气沉丹田,意守丹田。《白鹤拳家正法》曰: “呼风则气伸,吸气则力生,人无气必死,山无气必绝,气力不足,英雄何在? ”说明 了气的重要性。要求“呼吸之声,必须从丹田发出”,要“头项提正,胸庭献开,去路 大条(呼吸通畅),中气开通,开倒(出手收手出入)出力,才不致受郁”。在呼吸时 腹边力横收,丹田力提起坠落,练久即能提肠束气,内力随气而生、随意而发。

在进行“吞(收入)”“浮(上浮)”的动作时吸气,进行“沉(下沉)”“吐”(发出) 的动作时呼气;在动作转换过程中,或进行躲闪、进退的瞬间吸气;在进行连续 攻击的动作时,自然闭气(聚气);在运劲发招的瞬间呼气,在发猛劲时以关节发 气,吐气生成,以气催力,以声助力。

《桃源拳术》曰:“出足手则气呼出,便无凝滞,收入则气吸入,呼出吸入住蓄, 力气无少松,敛合五肢练为一块之势”“束落则脚身腰腿手指皆随气吸入而沉落” “出则遍身随气而呼出,其势如虎屈伸之状,雄健难当,蓄如猫伺鼠之状,安静沉 固”“胸喉放空,气力住在脐下(丹田),沉寸顺其自然呼吸之气”“手出身沉落,后脚 节寸起,腰腿束落,力从脚底发起,谷道推紧,肩臂运出,其胸喉牙关放空,用心神 贯注,所谓一则动气,二则动志也”,是为意气力之合成者。

浏览4,8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