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永春白鹤拳的理论

(―)论气

练拳贵乎有气,要气聚丹田,三关发气,气势贯透,以气催力。

永春白鹤拳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气力浑然一体。要意守丹 田,以意引气,以关发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发 声壮势。它的调息呼吸法为腹式的逆呼吸法,即鼻吸口呼,吸气时小腹(丹田)提 起,气冲丹田;呼气时小腹放松沉落,气沉丹田,意守丹田。《白鹤拳家正法》曰: “呼风则气伸,吸气则力生,人无气必死,山无气必绝,气力不足,英雄何在? ”说明 了气的重要性。要求“呼吸之声,必须从丹田发出”,要“头项提正,胸庭献开,去路 大条(呼吸通畅),中气开通,开倒(出手收手出入)出力,才不致受郁”。在呼吸时 腹边力横收,丹田力提起坠落,练久即能提肠束气,内力随气而生、随意而发。

在进行“吞(收入)”“浮(上浮)”的动作时吸气,进行“沉(下沉)”“吐”(发出) 的动作时呼气;在动作转换过程中,或进行躲闪、进退的瞬间吸气;在进行连续 攻击的动作时,自然闭气(聚气);在运劲发招的瞬间呼气,在发猛劲时以关节发 气,吐气生成,以气催力,以声助力。

《桃源拳术》曰:“出足手则气呼出,便无凝滞,收入则气吸入,呼出吸入住蓄, 力气无少松,敛合五肢练为一块之势”“束落则脚身腰腿手指皆随气吸入而沉落” “出则遍身随气而呼出,其势如虎屈伸之状,雄健难当,蓄如猫伺鼠之状,安静沉 固”“胸喉放空,气力住在脐下(丹田),沉寸顺其自然呼吸之气”“手出身沉落,后脚 节寸起,腰腿束落,力从脚底发起,谷道推紧,肩臂运出,其胸喉牙关放空,用心神 贯注,所谓一则动气,二则动志也”,是为意气力之合成者。

所谓的“内”,即是指大脑思维的•,意”和由先天之精化生水谷精微充养、自然 界清气合化而来的“气”,意即意念思维,气即真气,乃玄元之“煞”,为一种只能领 悟、不能眼见的无形物质。所谓的“外”,即是指达于肌肤之“力”和发于瞬间之 “劲”(爆发力)。力即固有的抗衡力,劲即是饱满刚脆之活力。《白鹤拳家正法• 开拳秘诀总论》曰:呼吸时气“乃心主宰,是头胆叫应”,要神静、气静、体静、安静, 凝神聚气,排除外念,以意念引导气的运行,做到“其意守于丹田,其气发于丹田”。

(二)论势

练拳贵乎有势。势即步马架式、身体气势、动作规格,然后可以借势用法,而 外御其侮,内练其功,此即所谓筋骨皮、精气神、势力功也。势法精熟,拆打随心, 千门归于一路,万变不离其宗。

练势贵乎有本。本,即着力于基本功的训练。有势始能化法,必须势法相兼, 方能克敌制胜。基本功即是“战法”,基本功架为“体”,实战技法为“用”。大凡初 学南派武功者,都非常重视“三战”的训练。

习练永春白鹤拳,“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然后练其筋骨出力,手足相应”。 三战之习练,初看乍似简单,实际上有其至精至微之内涵。它要求动作的动静来 去,呼吸叫应,运气发劲,都要与全身各部位、进退各势法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 首先要头正颈直,下颔内收,身体上下平正顺直,眼力左右随视观顾,然后出手筋 节和顺,脉络贯通,势力沉推,灵活运用。不能紧张乱用僵力,使气力停滞涨憋,无 法与身腰胯腿互相照应,而造成上部涨滞,下部空虚,差阴阳失子午,露破绽现空 门的败势。

归纳起来,有4种头身手脚力势法度必须加以强调。

第一,要求头颈提正。

头为一身之主,一身要归于端正,斯文一体,子午捧定,凝神聚气。要求头项 天平(前额),上顶硬正,下颁内收,面对前方,牙关放宽,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 藏守,四面观瞻,耳能闻风,八方谛听.下须直坠顶力向上聚于百会,头有如顶载石 磨直力向上之意念。

第二,要求胸部献开两肩沉落。

胸部要挺起献开,口内舌尖抵在上颛处。咽喉、丹田之气提起,与小腹连成一 条畅通气道,有利于呼吸和发力。两肩要向后展开沉落,背后两肩胛骨向脊椎骨 后收裹紧,要有盖护膏肓穴之意,两肩要有承载千斤重力之势态。脑后大椎骨要 沉落,由上而下直行插串,尾椎骨收束敛合。身腰前之膀胱要提,气力聚于丹田, 全身不能倾斜摇动,腰肌与背肌裹紧,形成一个整体。练得久之,能悟出道理,就 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照应.就会做到“提膀胱、起丹田、献八卦、落大椎、插 腰力、推尾椎”,自有气势雄浑沉推如虎之势。

第三,要求两脚成“不丁不八”之状。

两脚承载全身之力,为全身之根基,力量之源泉。在基本功训练中,要求以 “不丁不八”的中盘马势为主,即“前三后七马”。后脚上直下曲,载身坐住后脚,承 载全身重量十分之七;前脚上曲下直如犁头之正朝向前方,承载全身重量十分之 三,两膝头应朝前,不可曲入开出。出脚马时关节放松,自然而出,做到“出脚身不 觉”;脚一着地,五趾随之贴紧地面,两脚之前趾与后跟落力贴地拧紧,即“四点金 落地”,时两脚掌心涌泉穴就会随之贴地,使重心降低,此时有应力(回力)推起,与 胯部落力呼应。两腿内侧肌束向上收提,向后裹紧,外侧肌束配合向后裹紧而向 下沉落,此时脚马力势上提,身腰力势沉落,其势久练,即如落地生根一样稳固。 全身乘势发力,手动而脚进,脚进而手动,起落叫应,手脚协调。“如手动而脚不进 则无力,脚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这是手脚相应其势 不可有所差失之道理。

第四,要求两手用“昭阳”之势。

两臂各分有3节,肩关节称为上节.肘关节称为中节,腕关节称为尾节。肩关 节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称为内节,肘关节以下至腕关节以上称为外节(亦称为“桥 手”),腕关节以下至五指尖称为梢节。

上节要求沉肩,中节要求吞坠,尾节要求灵活,有如“猛虎擒猪、蛟龙戏水”之 势。内节要求练得硬如铁,外节要求练得软如绵,变化灵活,梢节要求练得像糖似 胶如泥一样,一黏即着,如“猛虎洗爪”一样钳抓有力,5个手指在着势时要像铁条 一般坚硬。

内、外、尾3节之肩髓、肘凹、合谷3穴称三池部位,亦称三井,要顶天向上, 即所谓“井井朝天"“三壑朝对气以关节为门户,以手指为枝叶,两手掌心朝阳, 阴阳互换.以昭阳手为势,借势化法,不论一手还是两手,都要能做出上下左右 出入6种变化之攻防动作,这就是“六门”。

出手要如刀刃之锋利,能断筋碎骨,拳掌入肉,指肘窜心。出手时要如“弓弩

射箭、铳弹出口”之快速,来去无影。左手接敌,右手策应;右手接敌,左手策应,如 “父子相随”之状。要遇到空门则过,遇到破绽则入,一切均要遵循从“子午”中线 而变化。两手一动,便要一齐用气发力,“气顺不带火(停滞),化气自然而出”。手 节接承全身各处之力,与脚掌心和手掌心互相叫应贯连,这样,对敌接手,就如鸿 毛之轻;假如用力不齐,勉强而为,对敌就如泰山之重。

(三) 论劲

练拳贵乎有力,尤贵乎有劲。劲者乃离心力、螺旋力、震颤力、弹抖力、甩掷 力、弹击力、穿透力等之合力总谓,始终要达到具有深度杀伤力的效果。

永春白鹤拳最讲究“寸劲节力”,认为它是一种心法升华。所谓“寸”者,不满 尺也,即是短劲。劲有长短之分,又有明暗之别。长劲明劲乃显现于体外,属刚, 明显可见;短劲暗劲乃穿透于体内,属柔,触及始觉。刚之明劲练至精熟,可随时 顺势柔化施放而发,在极小范围内于瞬间转化,发出杀伤力大、速度快的暗劲,在 外人虽未之觉,而他人已受之深,这就是拳家崇尚柔化、追求寸劲奥秘之道理。

练拳时一招一式,循规蹈矩,身体步武,势达力串;一拳一脚,顺理成章,劲力 饱满,气贯神连。练至行云流水,随心所欲,可以使劲蓄于身腰,发于臂手,达于腿 脚,触于肌肤,以至于随时随地瞬间发出,而取得最佳的技击效果。

短劲暗劲是长劲明劲由刚入柔臻化之结果。习练时形神意气兼有,舒展自然 大方,进退有度,起落得宜,一由心意主宰,劲发骤然,气不上浮,形不外露,气到劲 到,入心窜骨。

寸劲节力为永春白鹤拳之最终追求,能掌握领悟劲力之应用,可收事半功倍 的效果,使劲力发挥到极致。

(四) 论交手

永春白鹤拳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内容,首先要求在思想上有高度的技 击意识,“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对敌“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破敌似攻关斩 将,轮番上阵,一以继之,不留余地;视敌“尚有大关,不可儿戏”,要充满敌情观念, 不能有任何轻敌麻痹思想存在,强调要有能打敢打之顽强拼搏取胜之精神。

在技术战略上要藐视它,对敌,'如对鸿毛之轻”;战术上要重视它,对敌“如 对泰山之重”;精神上要高度集中,要胆壮、神足、心灵、智巧、目锐、技变,“所谓 用志必坚,乃凝于神是也”。

在交手时,应先观其地势,后察其人形,审其虚实,识其心绪,如未来知去,知 进退、知高低、知变化,可行则行,该止则止。对敌左右须防追赶,前防诱敌,后防 埋伏,必须用吞吐沉浮之法,刚柔相济之理。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他鼻能知 他人之动静,观其身而知他人之手足。动静来去,逢刚则柔,逢柔则刚,遇空则入, 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机.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所以无所畏惧。这全在于千门归于一路(中路)之道理。

在交手时需破解他人.虽然已有横直斜侧之法,但还需要用消(鼓闪)、迭 (连续)、收(吞守)、除(断离)、展(幅度)、转(圆化)、反(逆势)、侧(顺势)之法。 在这八法之中,互相转化运用,相凑成法,而自己子午不失,认定生门死路,分别 出手,即能防引接破。八法之中尤以“展”法最为讲究,“展”法要求有子午能变 化,要求动作有幅度、有规矩、有力度、有速度。交手时,一动身腰蓄势,全身各 处应接出力,达到“刚柔相济化”裕如运用,这就是“八法”。

在技击上应以“后人发,先人至”为原则,即发在他人之后,至在他人之先;以 “雷电风雨”为准绳,出手时如雷鸣电闪,迅雷不及掩耳,似暴风骤雨,连续狂风逐 浪;强调“风雨”二力,风无影而雨有形,以静待动,谓之“雨力”,以动引静,谓之“风 力”,风雨认真,灵活运用;而这“风雨”二力都必须从“云头”(身腰)里来,即身腰沉 静,一推而出,就是“云头”。此时有缘有本,有枝有叶,清浊黏季离自然分清,对敌就 会像探囊取物一样,处处得手,也就会达到势如破竹、克敌制胜之技击效果。古人 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这正说明了乘势(动)与待时(静) 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运用“风、雨、云”三力的重要性。

具体说来,交手时可先破其手,又可斩他穴位,亦可断其筋骨,使其无所出力 而入之。要遇空(破绽)则打,逢门(左右中)则过,遇桥则断,步步先顾自己,后取 他人,见动则取中门.一气行力,乘隙而入,使其要来而无门可入,我要去则得心应 手。在交手之中黏能勰.耦能黏,从中分辨虚实清浊。

俗谓人之两前臂为“桥”,也叫“桥手”,两“桥”相接叫“黏桥”,两“桥”相离叫 “藕桥”,破解叫“断桥”。“桥”是永春白鹤拳对于手臂的固有称法。在交手时要遵 循“有桥就桥势,无桥自作桥,引人过桥已自过,有人过桥须断桥”的原则;在攻防 变化过程中,应掌握“见力生力,见力弃力,见力借力,见力化力”的理念,通过“听 力(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自己及时产生新力,放弃无法抵御之 大力,运用物理力学、圆弧切线、杠杆原理,用“横中直、直中横”,横直互生、互化、 互依、互破的原理,因势利导,以“四两破千斤.丝线拉龙船”之灵巧手法,移动敌身 重心,转变敌力方向,变出化解攻防之势•转不利为有利,以小力胜大力,反复循 环,顺逆生克,灵活变化,乘时而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而论之,接敌交手,不外恃乎子午中正;发力用劲,不外赖乎腰肩腿节。一 要有胆,二要有智,三要用势,四要用力(劲),有谓是胆从智生,势从智出,力从势 用,熟以生巧.拆打由人,自能千变万化,故是“心灵智巧目力技功”之体现。这只 是一个道理,不是窍门,明白了道理,还要靠自己领悟,勤加究勘,精练不懈。所以 说接敌交手之法,全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因素第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第六节 永春白鹤拳的武德修养

永春白鹤拳自清朝康熙年间创拳迄今,历经300多年。历代拳家经文修武, 崇德尚武,德艺双馨,择徒传艺严格,授徒宗旨明确,坚持未曾习艺先识礼、未曾习 武先明德原则,重视武者的道德修养。这是和他们早年受到的武德教育和长期经 历的岁月沧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拳术自古流传,在白鹤拳古拳谱中多有武德修养之载述,“征战元勋,建立社 稷,原是习拳。壮士论古至今,操拳无甚难事,只怕心不专,心专事竟成。其身正 而行,无不胜之,其身不正,何力可当?人以正身为本,可习壮拳之职,切宜省之, 务须权记”。学武"本为护身之故,非以制人,而法有软硬之殊,软硬各行其套,是 艺虽粗而法最精,学焉不易也”。这明确地指出了习武的目的方向和对待武术的 态度。

古拳谱曰:“且夫拳者,种种多端,各说一样,或能变化无穷,谓正祖矣。能呼 吸而入人身,如探囊取物者,莫如我太祖方种公教七娘(注:这里的’太祖,是第四 代门下传人对方种的尊称),传陈对墀、曾四叔,代代相传。若要学者,可观其为人 朴实至诚,传其患难相扶,世世有种,成国立家。欲学习者,必须细思研读明白,必 能成高明壮士,切不可逞自己之能,使他人耻笑耳。”

在择徒时,特别指出“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贤者不可不教,愚者教之何 益?务须朴诚,教之无妨”。对于学习武术之对象而言,则是有“学者少年健魄,壮 年养性,能守斯理,着意参求,老年延寿,可保进步,无虚此法”的功能作用和健身 机理,是一老少咸宜的健身功法。

又说练武全凭“一身筋力气,练得精熟成功,尚戒狂妄乱嚣,以玷先贤,汝其慎 哉”。要求生徒:“以安分惜己为先,切勿轻视他人,视人天下英豪,壮士者多,世上 难逞自己之能。宜遵遗言,慎勿忘焉!”于今每每翻书读来,如临亲见,耳提面命.

其言亦善,其艺亦益矣!

古白鹤拳谱中更谆谆告诫:“若生徒习法者,不可乱打他人,或有恶心,须改为 善念,抑其躁气,戒其狂妄,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曷不观学未成者,往往一日曝之, 十日寒之,徒学虚名,不可不耻。古语云,凶拳不济毒手,出手必定伤人,伤人必残 而丧其命,人命关之乎天,呜呼毙命,悔莫及矣!切不可置之度外,如同儿戏,如误 打人死,必受灾于本身,后学者记之。要传之,可观其人,务须朴实敦厚,传其患难 相扶,成国立家,世世有种。”更进一步指出“苟学焉不察,徒尚虚文,而无实学,以 后设馆授徒,难免误人子弟”,明确地指出了作为学员生徒者,进而作为拳师传承 人的应有态度和资质、方向与责任。

在历代传授过程中,永春白鹤拳师总结性地定出“五戒”“五顾”“持四善”“慷 十戒”的朴素武德条文,严格要求生徒遵守。

五戒者:一戒淫欲,二戒酒兴,三戒老人,四戒小儿,五戒妇人。此五戒忌就是 要求习武者,不能纵欲过度,耽于声色,酗酒滋事,也不可对老人、小孩及妇女有所 轻视和欺侮,要尊老爱幼,视同家人,更何况有时高手多出在他们之中呢?只是他 们有时不显山露水罢了。

五顾者:一须顾己体,二须爱学弟,三须和乡邻,四须知高低,五须尊师长。此 五顾体己之份,乃是要求练武者要很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 条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渐增强体能,不要急于求成;还要关怀爱护后来学习 的人,启发帮助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不要恃强凌弱,不知深浅高 低,自己要谦逊,还要尊敬老师和长辈。

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慷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 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此持四善、慎十戒,要求习武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心术端正,光明磊落,其言行 必须切实遵守一切法律法规,遵守一定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准则,要成为一个有理 想、有抱负、有道德、守纪律、身心健康的人。任何习武者都不要存有夸强斗胜和 沽名钓誉的名利思想,戒骄戒躁,戒欺戒诈,而一切浮夸逞能、弄虚作假、挑拨离 间、有损名誉、破坏社会道德、见不得人的事都不要做,也不能做。

以上朴素而富于哲理的口语化劝谕、戒约式定规,足以说明我们的先辈深知 培养后学、教武育人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习武之人,学了功夫,最易滋长个人英雄 主义,或是惹是生非,因此对武德修养内容必须加以强调,以发扬“盖凡人未学艺 者须先学礼,未习武者须先习德”的优良武德传统,而且作为练武者的入门必修

课。即使在今天.追求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也是足资借鉴的。

现恭录古白鹤拳谱中的一篇《劝戒》,以供世人参考玩味。

劝戒轻年居心存积

夫学习拳法者,乃遮扶一身,以捍强人之用,不可存心不善,出手伤人。故未 学劲力,先学存积。凡事当忍让三分,留心向善,勿暴一时之气,以暴横逆,以伤天 地和气。若恃匹夫血气之勇,斗力争强,逞凶好胜,纠众集党,寻风捉影,藉恶欺 人,不只上苍不容,倾家荡产立见,且我不欺人,孰能欺我也。故强梁者不得其死, 好勇者必遇其敌,即我身体肌肤怕人毁伤,我若伤人,于心何忍哉!少年须忍脾气 为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古语云: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他横行到几时。若欺人者,子孙不能昌盛,戒填 之。诗曰:处事如愚真学问,为人能忍是英雄。武法者虽云小技,亦裨益于人也。 劳其筋骨,培进饮食,长其力气,肌肉丰盈。若能勤其操练,讲求秘诀功夫,偶逢风 吹草动,平地生波,敌人虽不足,扶身却有余。四肢筋力,超群出众,任众冲突不 动,彼张虎豹之势,我若磐石之安,减其横逆之胆.削其暴虐之威。大略我以忠厚 待人,谁人结怨与我,岂不是大事化小,一生自在逍遥,亦保家之一助也。

若轻年自暴,恃乎血气之勇,出手伤人.生出祸端,大则弄出关天人命,小则结 就海深冤仇.甚至呈官破产,身在缥维之中,人居囹圄之内,蠹吏视为奇货,胥役大 其经营,遂至人财两空,家业尽废,难免祸患之忧,怎脱终身之苦?谚云:强梁者不 得其死,好勇者必遇其敌。凡事恕忍二字,一生用之无穷,能退一步,天地宽阔,留 心谨记可也。

此篇《劝戒》,可谓是作者阅尽沧桑之锥心钻腑之训。“轻年”即指年轻后生, “存积”就是把握分寸。细细读来,品尝体味,语气虽是平和温良,却是苦心孤诣肺 腑金言,拳家的儒学思想道德渗透于武德修为之中,亦体现了白鹤拳文化的底蕴 和特性,真正嘉惠后学,获益无穷。

第三章 永春白鹤拳在国内外的传播

第一节永春白鹤拳在国内的传播

一、永春白鹤拳在闽南的传播

永春地处山区,早前环境较为封闭。自方七娘创拳伊始,到曾四、方七娘夫妻 返回永春,在后庙辜厝传教白鹤拳,都呈现区域性、语系性之特点,因此初期的白 鹤拳都在闽南地区广为传播。

曾方夫妻在永春首传乐、王、林、蔡、邱、吴、许、康、周、颜、苏、张、辜、李、白、黄 诸姓弟子28人,人称“二十八英俊”,又有以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5人号 为“前五虎”的弟子。

这些永春人大都在艺成之后,在各自家乡传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习武高潮; 也有一些人由于对武术的追求,或因生活之故,外出谋生,挟技设馆授徒。

其中前五虎之一的郑礼,就与师兄弟林椎、姚虎(叶福、易虎?)挟技远游福建、 江西,与各地武林高手切磋拳艺,以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郑礼在江西制服凶 牛,后与少林僧较技结友,而得秘传;也曾3次外出打擂,在途经连城县时,制霸除 害,惩恶扬善,这些广交武友、行侠仗义之举都提高和丰富了白鹤拳的技术内容, 扩大了白鹤拳的影响,在各地留下了白鹤拳的声名与拳气,亦在各地播下了白鹤 拳的种子。郑礼终其一生之传,不可胜数,其比较有名望者有刘降、郑养、郑宠、林 添、卢益、李昱、蔡照(昭、熙?)、林全等人,又传漳州王欧等人,门徒遍及八闽乃远 至外省,至今屏南县仍有一系武术,亦谓是郑礼所传。郑礼生传永春终老福清,门 徒甚众,声名远播,为历代拳家所尊崇,迄今犹以郑礼之名而争祖之。

前五虎之辜喜,“赋性骁勇.善音乐,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赴乐从者,盖踵 相接”。辜魁乃“凡拳法梃(槌)法皆能,有精而著名”,在家乡宗族中传艺。王打兴 则技传“上四府”之福州府、邵武府、延平府、汀州府,终老江西弋阳,据此推测,想 必江西弋阳,当有其传。乐杰、林椎、姚虎(叶福、易虎?)等人派下亦各有传承。

首传二十八英俊之叶福、潘贤、潘堆金之后,有潘赛玉、潘猷成、潘敦池、潘敦 荏、潘亨恩、潘月照、叶廷福、潘利秩、叶鼎笑、潘贞团、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等人 继世传承。光绪至民国年间,潘世讽在永春达埔传续其子潘嗣涸、潘瑞荡以及潘 世春、潘瑞旺、潘世金、叶斜■、潘希烈、潘嗣泽、林芳超、林芳腾、颜国促、潘孝东、郑 教、柯剑锋等人,这些人都在各自家乡或本姓宗族内教传白鹤拳法,有的还到外县 教拳。清末,潘贞团、潘世讽还受聘到江西教拳,玉山县有其余绪。20世纪20年 代初,潘世讽、苏显忠、苏着煌曾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担任国术教练,传授白鹤 拳。厦门“春生堂”药酒厂主、永春人郭桃,20世纪20年代亦在厦门传授永春白 鹤拳。

享有“后永春名师”之誉的白戒,为“白练寺”早期弟子,与曾四属同一辈分,为 白鹤拳第二代传人,而入永传教则在1683年之后。白戒早年随郑成功部收复台 湾,为其器重,也在军中传授白鹤拳。其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随福建水师提 督施琅回大陆,由施琅带入永春,传授“寸劲节力”,功莫大焉。林添、郑宠等多人 再跟白戒学习,故其传人之中,又有以林添、郑宠、郑畔、辜初、辜荣5人享有“后五 虎”之名号。

后五虎之郑宠传子郑科生等人,又传大田县之陈铁寓、阿进(达?),安溪县之 陈褐、林灶,永福嵩口(今属永泰县)之张承球。郑科生传郑姓弟子,再传郑樵等 人,其后有郑涵、郑凉、郑秘、郑联甲等人,续继宗风,传承世代。郑联甲(1891 1966)传子郑裕民及徒黄子琴、林子中、刘蝎、苏瀛汉等人。郑联甲在20世纪30年代 受邀在马来亚吉隆坡国术馆与其总教练林某角技,名闻南岛,先后在马来亚槟城、 双莪港口、马六甲、泉兴山等地设馆授徒,从学者众。1948年归梓,仍以传武授徒 为乐。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晋江地区及县武术表演并获奖。及逝后,1986年, 其子郑裕民将其珍藏之古手抄白鹤拳谱贡献给国家,获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雄狮奖”,其名字载入《中国武术人名辞典》。

永春白鹤拳第四代传人刘降传同安县之萧伯实、陈子超、洪世炎等人,郑宠、 林添有翼赞之功。萧传吕、傅、林、庄4姓弟子,至此六传。这些传承都载续谱系, 有史可证。

永春白鹤拳传到第五、六代时,其传承方式已不局限于拳师的各自家乡和各

宗族姓氏,已呈现出网状交叉及放射状之传承特点,交叉辐射传承至闽南各地,而 永春也即支分派衍,各自传衍迄今。

清末光绪年间,有永春白鹤拳师张苍荣传于漳州,传入赘婿张杨华,张扬华创 立“捷元堂”,传授白鹤拳法,生徒日众,且高手辈出,成为民国时期在漳州影响最 大的拳种之一。其爱徒张日章于1934年代表龙溪参加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国 术擂台赛,力胜群雄,荣获擂台赛第一名。另一高徒郑文龙又从永春李姓“头梳 师”学艺,郑传李刚等人,现李刚在香港成立“香港永春白鹤拳研究会”,继续传艺。 白鹤拳从漳州再传至尤溪、龙岩、浙江、香港、台湾一带。

民国初年,永春郑荒游授永春白鹤拳予金门县人洪连发,洪1954年在新加坡 与同人组织“南洋国术体育会”,任国术主任兼总教练,专授白鹤拳。新加坡吴嘉 瑞等人拜其门下,艺成后在英国成立了“福建•国际白鹤拳协会”,并亲任总教练, 在英国传教白鹤拳。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此乃 自清朝废科举考武后之第一次全国性大型国术考试。永春选派潘世讽、潘嗣清、 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郑誉金、王忠瑛、林宝山等应考员晋京赴试得名.均获得 证书。前清武秀才,七十有一高龄之潘世讽,受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 张之江颁赠“国术超群”为硕老褒奖旌扬,林宝山参加擂台赛比试,获中等排名第 十六,永春应考员喜获佳绩。张之江并委潘世讽、王世英为筹备员,筹创国术馆。 载誉归来,遂于同年冬11月,在翁公祠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首任馆长林 宝山(1928年冬至1929年春),副馆长李万悦,常务教师潘世讽、潘孝德,帮理教 师王忠瑛、宋忠达等人;第二任馆长潘世讽(1929年春至1931年春),两期共收学 员128人,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永春白鹤拳。斯时永春白鹤拳声誉日.隆,如日中 天。1929年秋,又应侨领陈嘉庚邀请,组成以潘世讽为正主任的“中央国术馆闽 南国术团”一行20人,出访新加坡、马来亚,宣扬国粹,历时1年,并留部分拳师在 新加坡、马来亚各埠设馆授徒,生徒成千上万,为永春白鹤拳风靡东南亚奠定基 础。1931年,潘世讽去世,国术馆停办两年。1933年至1935年,又由潘孝德任馆 长两年,后因政局、经费故,国术馆停办。至1985年8月,在永春国术馆旧址,成 立“永春翁公祠武术馆”,恢复武术活动。

潘瑞荡(字嗣涤,1903—1976)自幼克承庭训,1929年与父潘世讽(1858- 1931)、二兄嗣泡(讳瑞峦,1882—1935)、侄儒宗参加“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出 访新加坡、马来亚,巡回表演献艺,为国争光。1940年,参加晋江专署第一届运动 会武术表演及以后历次武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福建省、晋江地区(泉州 市)、永春县举办的武术表演大会并获奖。20世纪50年代任永春达埔国术馆馆 长,先后在永春、德化、大田、尤溪、永安、晋江等县设馆传艺,一生授武行医50余 年,其业绩载入《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传子潘永康,侄孙潘挺岫、潘超群及徒苏瀛 汉、曾国强、尤金华等数百人,其裔派已传至第四代了,活跃在各级武术活动中。 20世纪40年代,永春郑教受聘在泉州温陵国术馆传教永春白鹤拳。

盖自清末民初至晚近,永春武术活动甚盛。永春各地则有很多拳师在薪传。 县内迄今已故逾百岁以上拳师者,如达埔有叶鼎笑(1828—1887)、潘贞团(1845- 1929)、潘世讽(1858—1931)、潘嗣清(1875—1934)、潘嗣海I (1882—1935)、潘瑞荡 (1903—1976)、叶钊、潘嗣泽、林芳超( 1876—1965)、郑教、潘世琼等人。20世纪 50年代,达埔还成立国术馆,由潘瑞荡任馆长;蓬壶的湖窟有王和智、王信有、王 云梯等人;鹳山有苏显忠(1873—1952)、苏著煌、苏素举等人,苏显忠传苏昌栋、苏 文美(1908—1988)、苏昭堆等人;苏坑院后有王信从等人;石鼓有王聘;鳌江有高 江淮等人;上场有颜国泰(武举人)、颜恩己、颜冲霄等人;五里街有林青、林宝山 (1890—1951)、潘孝德(1881 — 1969)、辜枫等人;儒林华岩有李万悦(1881 1959)、宋忠达(1882 — 1939)、王忠瑛(1895—1934)等人;后埔环翠有刘忠谋、刘翼 万(1886—1968)等人;大羽有郑文存(1907- 2005)等人;州内桃城有郑誉金 (1875—1939)等人;东门桃东有郑秘、郑奕润、郑联甲(1891-1966)等人;过溪洲 桃溪有周卿烙等人;梧洋德风有林新、林贞汉等人;仙夹有郭桃;状溪有陈子聪等 人;化龙有邱孝添(武秀才)、邱庆等人;张埔有李田、王椿等人;东平助坪有李居、 李斜、李锚等人;太平有李振泽等人;东关桥尾有陈笃、陈械等人;湖洋仙溪吾田有 邓尝等人;等等。他们都是当地之佼佼者,或在当地,或外出教馆,培养出了一大 批人才。综其言之,非但闽南语系之地区,即福建大多地方,均星散有永春白鹤拳 之余续。

二、永春白鹤拳在福州发扬光大

永春白鹤拳在清朝康乾盛世时已传至第五、六代.此时社会走向稳定,经济恢 复发展,各地人员来往交流密切,武功交流传播也趋热络。经嘉、道、咸、同4个时 期(1796 -1874)又近百年的发展传播,已传至第七、八、九代传人了,且呈向外网 状辐射交叉传播态势。

此时期,在福州、闽北地区的永春白鹤拳传人,针对白鹤之习性.特别有所领 悟兴好,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个人独特擅长的技法,遂产生有不同风格的称为“纵 鹤(宗鹤)”“飞鹤”“鸣鹤”“食鹤”“宿鹤”者出现,然盖也承认源出于永春的白鹤拳, 其前四代师祖:方七娘一曾四、白戒、郑礼、王打兴一郑宠,均是一致的,无可争辩 的,拳称“鹤法”,对外亦统称“白鹤拳”。至1984年全国开展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 作时.为有别于永春白鹤拳,基于地域之故,则统称为“福州鹤拳”。

同治光绪年间,有福清县茶山人方世培字慧石(1845-1913)者,出身于书香 门第,学文习武,膂力过人,拜于永春二十八英俊之后传人李姓门下,学习永春白 鹤拳。李师未通孔孟之学,且无子嗣,逝后师母遵夫遗言,乃将珍藏之郑宠派裔所 传下之白鹤拳古谱相赠,虽其中与李师教法稍有不同,其理奥即亦相差无几,于是 尽心研练,为穷其精奥,乃远赴天竺寺潜修.功乃大进。其时适父病,有父挚金兰 好友,亦为罗汉拳好手,前来探望,言下自视甚高,好为人师。其父即命世培返家 拜识,经比试,其人数次而处于下风,然于心不服,复挑唆武林高手,接踵前来寻 衅,均告败北。自是白鹤拳术声闻省垣,叹为稀有。方世培乃将所学之永春白 鹤拳自称为,,纵身鹤法”,亦称“纵鹤拳”,然对外乃以白鹤拳为名示人。

有陈山人俶玉至道山望潮楼,求方世培试艺,方世培好意警告说:“山人体干 薄劣,触吾拳当飞至丈余。”山人不信,方世培轻轻一出手,山人便“如飞鸟腾逝”, 所幸坠地后无碍。山人至此方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闽中有一武林高手郭联元, 慕名到道山找方世培比武。“二君以手相格,楼柱皆战,震震作声欲倾”,少许,郭 联元承认不敌,遂拜世培为师兄。

方世培的弟子遍闽中,而最知名者王陵。王“以拳抵柱,柱皆动,有所谓大身 化小身法,中人无有不败。陵以此法与拳师试,皆莫当”。一日,春燕酒酣,王陵竟 求与师父方世培较艺。当时方世培已处下风,“忽骈三指,置王陵胸”,王陵顿觉肝 隔间如沃沸汤,声息皆渺,如死人般,后方世培取出小丸药合水喂之,立醒。①武 学大师王茅斋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云游福建,遇到了纵鹤拳名家方永苍,方永 苍乃方世培的侄儿,在与之交手之后,竟然4胜6负,因而对纵鹤拳极为赞赏。王 方斋生前特别交代其门徒,以后遇上纵鹤拳门人,不可轻敌。②

方世培传艺其子方永华、侄方永苍,有徒林琴南(林纤)、陈依鹤(唐依鹤)、萧 孔培、陈道田(蔡道田)、王霖(黄霖)等人,又有孙阿凤(方绍翥)、阿娥、阿妞3人; 方永华传张常球等人,方阿凤、方永苍传林国仲等人。

福州鹤拳又有一支称为“鸣鹤拳”者之白鹤拳,乃由永春白鹤拳传人林世成所 传。林为福建永春州蓬壶乡人,与前五虎之王打兴和林椎同乡.相传为王打兴、林

林纤:《技击余闻》,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第4页。图片25

见台湾《中国时报))2004年11月15 H . 椎、郑礼之派裔所传。清咸丰、同治年间,林游玩于福州义序高堂庵,时寺有少林 罗汉僧住焉,演技其间,教下徒弟盘屿人林达崇。林世成偶观及此,见猎生喜,言 谈之下,即与其较技,切磋拳艺,以白鹤拳技折服少林罗汉僧,英雄相惜,遂成好 友,留之盘桓数日。僧之高徒林达崇目睹二人较技之全过程,对白鹤拳惊讶不已, 心生仰慕。在奉师命陪送林回家途中,恳留到福州盘屿家中传技.林世成见其诚 意允其所请,遂传授永春白鹤拳予林达崇。林达崇系福州盘屿人,人称“盘屿八”, 林世成因是永春人,说话为闽南语系,永春隶属泉州,大凡福州语系、莆仙语系之 人俗称闽南语系之泉州一带人为“南兄”,故其后来坊间传为“泉州仔”或“南兄”所 教者即指此也。林达崇后传长乐人谢宗祥。林世成另有传黄大彭,黄传林珠森, 林再三传有高国惠(福州人)印度尼西亚一支。查高国惠手中之手抄古谱,载明祖 师林世成,在“福建永春州蓬壶乡居住”,传“此拳套鹤法,百发百中,吞吐浮沉。即 虎龙云禽之象,吞如猛虎出林下山,吐如青龙一气冲天,浮如白云口□□口,沉若 百禽见凤迎地。祖师白鹤仙梦教方七娘拳法妙药,然后方七娘与永春曾四结为百 年夫妇,将此拳法传授”。盖可佐证福州鹤拳源出永春白鹤拳。林达崇带艺拜师, 融罗汉、白鹤拳刚柔相济,调息相通之理,行拳发声如鹤鸣,自曰“鸣鹤”,对外仍以 “鹤法“或”白鹤拳“名世。

谢崇祥(谢如如,1852—1930),福建长乐首占乡岱边村人,8岁随父学罗汉 拳,13岁徙迁福州南台,后随父挚拳友林达崇学习永春白鹤拳,有徒萧铢德、陈世 鼎、陈宝菁、林贞兰、吴福官、王士庵、萧和尚、潘家乾(鱼丸乾)等人。萧蛛德传余 宝炎(1907-2002)等人,余传其子余丹秋、余由秋等人。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 省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时,永春苏瀛汉到福州开会,与余宝炎老师经常见面,余 老师总是说“老祖宗家的人到了”,相见甚欢,亦足见对祖庭的尊崇,斯老之人品令 人尊敬。1877年,冲绳人东恩纳宽量随商船来福州,其亦善武术,慕名特地拜访 结识谢宗祥,二人甚为投契,以兄弟相称,向谢学拳,亦师亦友。3年后,他艺成返 回冲绳,结合冲绳空手道,创,'那霸手”,后定名为“冲绳刚柔流空手道”,广收门徒, 成为冲绳空手道“中兴之祖”。

民国初年,又有福州台江水部之吴贤贵,1912年到琉球东町开办“永光茶 行”,商余把鸣鹤拳传授予冲绳弟子,其后世之派系门徒现组织有“冲绳泊刚会”, 继续传艺。

综其言之,白鹤拳自清朝康熙年间在永春繁衍,至咸丰、同治年间已历200余 年,迄今又历150余年。永春白鹤拳传至福州时,已呈现支分派衍,各自创业垂统 之枝繁叶茂时代,其中有历代永春白鹤拳师的不懈努力,亦有省城政治经济文化
交流及人文荟萃等因素。永春白鹤拳在福州之发扬光大,作为祖庭之永春,与有 荣焉!

三、永春白鹤拳东传台湾、西播粤港

(―)东传台湾

早在明代中叶,永春诸姓就开始有人移居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招募丁 壮,永春义勇之士,蹈义从征,也就把永春的武术带入台湾,在台湾传播和发展。 永春白鹤拳史上称为“后永春名师”的第二代传人白戒,就在此时随军到台湾,在 台湾军中传授永春白鹤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隶属 福建省,两岸“海禁”暂开。此时白戒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带回永春,传授寸劲节 力,教出技艺出众之“后五虎”,故古拳谱《方七娘拳祖》上记述有“白戒与郑礼叔在 永春传授,后至台湾,又传上淡水王沛兴”之说。时至今日,台湾的一些武馆中,仍 然摆放着“白鹤仙师”的牌位。

2004年10月,由苏瀛汉、苏君毅、林建春、郑国荣、陈春仙、林伊锋组成的永 春怡云武术研究会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到台湾台北参加“2004国际鹤法学术 研讨会”,在会上发表论文,演示功法,并到台南、高雄、台中、嘉义、大甲等地,与当 地的白鹤拳友进行学术和技艺交流表演。当时台南年近九旬的老拳师李金水 (1917—2008),就说他们的拳术是“永春郑礼教派的”。年近八旬(1927—2014)的 老拳师何善法师的“三步点槌法”,在1997年来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拜访溯源时,

就说是“永春吉师”200多年 前的清朝乾隆年间,去台南 永康市盐洲里(原盐行皮寮) 传授的,至今已经七传,并把 吉师塑像为“吉相公”膜拜, 奉为传台“三步点槌法”之开 山祖师爷。他十多年来,多 次带徒来永春学习白鹤拳, 又把在永春已经失传的“三 步点槌法”等11个套路,经 9年时间,回传给永春怡云武.

浏览6,0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