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王子坤、沈德祥、庄连芳、庄连印等习武。王子坤后教下了张玉海。2000年, 张玉海又收静海县王口镇北万营村人陈树桢为徒,将自己所学合一通背拳及苗 刀传回了静海县。另外,任秀峰1949年从沪返津后亦在天津教“荷叶通背拳” 及独流苗刀,其子任俊华能传其学。
双手刀何时被改称“苗刀”,马凤图先生认为,“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 刀营时期”,而至于改名的原因则“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而“如 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成了苗 刀。但马明达认为,“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 。双 手刀改称苗刀是否高明另当别论,但从此以后,苗刀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河北桑园“太祖换苗刀”后,任向荣曾花六十块银元请安徽蚌埠锻刀高 手仿制了一把谢家苗刀。该刀全长153厘米(刀身长113厘米,刀柄长40厘 米),重约4斤。独流苗刀是典型的剑形刀,其中间没有“血槽”、而是剑脊, 刀头26厘米处开始双侧开刃,刀尖2厘米又向中间收拢成剑尖形。目前,太 祖门独流通背拳第六代、独流苗刀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孙金生正在与有关人员 合作进行独流苗刀的复原与设计,力争能尽早批量生产。
天津宋式李派形意拳传人宋润和自幼在祖籍河北桑园宋家园长大,宋家 园离谢家生活的南街很近。对其进行调查时,宋润和说他的嫂子是“谢二爷” 的孙女谢印莲(谢进恒的女儿,丈夫为宋润和的大哥宋润洲)。他的爷爷宋占 敖是当地红枪会的堂主,和“谢二爷”是好友。宋润和的父亲亦精通苗刀。由 于宋润和的精力主要在形意拳上,对苗刀下功夫不多,但尚能依照刀谱比划动 作。其家所藏苗刀与独流苗刀类似,只不过上刻有“雁翎苗刀”字样。
安徽蚌埠流传的万胜苗刀据说由心意六合拳大师宋国宾(1882—1960)所 传。1894年,年仅十二岁的宋国宾被父亲送到河南周口万胜镖局跟随杨少同 学习十路弹腿及少林功夫。后又经义兄卢嵩高(1875—1961 )的介绍拜在袁凤 仪门下系统学习心意六合拳。民国时期,卢嵩髙在上海、宋国宾在安徽蚌埠定 居并传授心意六合拳。两人及弟子之间交流频繁且密切。
据查,卢嵩高、宋国宾的老家河南周口一带并没有人传承“苗刀”。但 民国时期,独流苗刀的传人佟忠义、任鹤山、任俊峰、刘景云在上海,郭长生 在南京均传习独流苗刀且影响较大。万胜苗刀应当是在此情况下学得的。
万胜苗刀又称雁翎刀,共两路。其苗刀原长165.7厘米(刀身长126.7厘米, 刀柄长39厘米),重6斤。目前,万胜苗刀传人所用的苗刀全长150厘米(刀 身110厘米,刀柄40厘米),刀重2.5斤。
万胜苗刀配置有三把小匕首,这显然受到了程宗猷《单刀法选》的影响。 在程宗猷的“双砍手”中有“藏刀势”和“飞刀势”两个势子。其中,“藏刀势” 是“因彼枪变换难测,故悬挂小刀二三把”,而“飞刀势”则是“将小刀飞刺去”, 然后“乘此之机,用刀砍入”以取“短技长用也” _。无独有偶,邻国朝鲜《御 定武艺图谱通志》一书中亦有类似的记载,该书转述茅元仪的话曰:“日本刀 大小长短不同,每人有一长刀,谓之佩刀。其刃上又插一小刀,以备急用。又 一刺刀,长尺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刺刀之类。此三者,乃随 身必用者也。” 明代周楫在其小说《西湖二集•胡少保平倭战功》中写道:“原. 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 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 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地矣。胡公细细访知此弊,却叫军士专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 这则记述,虽为小说,但内容却是以 史为据的。
沧州苗刀
任向荣、刘玉春在河北保定传授苗刀,入苗刀营者多来自河北沧州一带。 如佟忠义、郭长生、萧福善、赵世奎、石青山、丁超勇、孙玉铭、张凤梧、陈 凤岐等人。其中以佟忠义和郭长生最为著名。
佟忠义(1878® —1963 ),字良臣,满族。祖籍辽宁沈阳,生于直隶沧州。 自幼随父恩瑞学习大六合门武术。与王子平并称为“沧州二杰”。十七岁时, 前往奉天投靠二伯并随后在其镖局以保镖为业。1904年,佟忠义“在奉天奉 之前军巡捕队充任差官”,并开始从其师兄蔡进田(蒙古人、佟忠义父亲的大 弟子)学习摔跤。1918年,佟忠义“任四省经略使卫队混成旅二团一营武术 摔角总教练”。1920年,佟忠义来到保定,“任一营三连连长” 并开始跟随 任向荣学习苗刀。佟忠义、任向荣两人相见恨晚。1922年4月,佟忠义和任 向荣合述了一段关于“武术”的精辟论述:
凡久练成之士,均有底功以降人,再以拳式为外表,即而美观又能实用。
与任向荣合述武术见解的当年(即1922年),佟忠义就离开保定而辗 转来到上海,开设“忠义拳术研究社” “中国摔角社”,以武术、摔政和伤科 谋生,“并担任上海市国术馆少林门主任” 。
郭长生( 1896—1967 ),字恩普,沧州人。1918年,被直隶督军曹锟选 人武术营。刘玉春来到保定后,郭长生习武更加勤奋。每天早晨练功时,他 都带着一个黑皮碗和一条羊肚子手巾&练功出汗后就擦下来拧人碗中。待满后 就倒人身边的白杨树旁。天长日久,这棵树竟然由绿变黄,慢慢枯死了。天道 酬勤,郭长生的汗没有白流,他的苗刀技艺进步很快。
1923年10月5日,曹锟贿选总统成功,并于10月10日起身,由保定赶 往北京就任大总统。任向荣、刘玉春、郭长生等均随同前往。但好景不长,第 二年的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被抓并被幽禁起来。 任向荣、刘玉春不得不回到天津独流老家继续练拳授徒。而郭长生则被时任北 京警备司令的鹿钟麟选中,开始跟随其当随从副官。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任馆长。张之江与鹿钟麟、宋哲元、
李鸣钟、刘郁芬五人被誉为冯玉祥的“五虎上将”,他对郭长生的苗刀技艺特 别佩服,故特聘其前来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学生。由此,苗刀开始为众人所熟知。
郭长生不但广传弟子,培养了曹晏海、郭瑞林(长子)、郭瑞祥(次子)、 张群炎等武术大家,而且还与马英图合作,将两种不同传授的双手刀糅合在 一起,并以“一路苗刀”为基础融汇通臂劈挂拳特点,创编出了二路苗刀和“苗 刀进枪”等套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苗刀技艺。郭长生所用苗刀为民国初年 曹锟托名匠为其量身打制。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其后人将之献给 了国家。
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郭长生次子郭瑞祥( 1932—2013)又研制出新的苗 刀式样,取名“中华苗刀”,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苗刀全长128厘米(刀 身98厘米,刀柄30厘米)。
我们知道,盐山的苗刀来自天津纪氏、桑园的苗刀来自东北的一位游方 僧人。东北的游方僧人和天津的纪氏来自何处呢?依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 们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马明达先生曾推测性地认为,“晚清河北省内黄、 谢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可能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 ”。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
尽管天津纪氏、东北游方僧人的双手刀来自何处现在无从知晓,但有一 条线索似乎很清晰,那就是:明刘云峰以后,中国的双手刀法传播由南而北, 活跃在京杭大运河的周围。清末至民国年间,双手刀法主要通过镖师、游方僧
人、军人等游动性很强的武术家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双手刀法在形制上逐 渐演化成剑形刀,并逐渐与太祖门独流通背拳、通臂劈挂拳、心意六合拳等传 统武术流派相融合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苗刀”技艺,呈现出较为浓厚的中国特色。
浏览3,5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