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陈嘉 庚先生赞扬,亦传为武林佳话。
该团为我国历史上民间武术团体出访之第一团,历时一年,开创了以武术对 外进行文化交流之先河。世讽光荣其事,业绩自在人心。
世讽平生以“持四善慷十戒”之戒约条文以教后人,勉励学生身体力行,德艺 双修。持四善者: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凛十戒者:戒好斗, 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 非作歹。
1931年年初,世讽因长年奔波劳顿,积劳成疾,病中复殷殷勉励后学宜宣扬 国术精神,谓为强国健身之本。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二(公元1931年2月18日)日 午时.一代永春白鹤拳宗师,溢然长逝.享年七十有四。噩耗传来.永春各界人士 数百人前往吊唁。因次子嗣迥尚在马来亚执教,故停柩于厝。越年次子返国发 丧。殡日,当局派军警一连护柩以行,送殡队伍长达一里许,可谓生荣死哀。世讽 卜葬于达埔大吕山饲水埼,墓坐巽向乾兼辰戌,水出乾口,内有坊志。
潘世讽先贤生于白鹤拳发祥之乡.继承高手秘传,一生笃于发展、创新、弘扬、 光大永春白鹤拳术六十余春秋。平生四第一.道山几千秋;德业彪炳.典范长存。 案留《白鹤先师祖传真法》、《白鹤拳家正法》、《五水头武录》及《八仙过海方编》拳 法医书4册,惜乎遗存手泽真迹,1983年8月毁于天火,祝融无情,焚遗几尽,致
未能窥其全貌耳,岂不惜哉!
躬逢盛世.缅怀先贤,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光大国粹精神,保护文化遗产,责 在吾侪,夫岂多让哉!看今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振我中华雄风, 立于世界武林之中,先贤八十年后如泉下有知,当亦含笑也欤!
有赞曰:永春鹤法,寰宇驰名。先生崛起,砥柱精英。州庠折冠,国考一鸣。 弘拳创馆,培育干城。闽南豪杰,星马壮行。宣传武化.四海蜚声。扬光雪耻,民 族咸荣。千秋德业.彪炳峥嫌。
此文蒙先恩师潘瑞荡、先世兄潘永康、先世师兄潘挺岫和潘超群世师兄及潘 良叶先生等潘世讽先师祖后裔、族亲等提供宝贵材料及永春故老传述参写,谨此 致谢。
第九节永春英豪南洋扬光
一、永春武术根基厚国考创馆育才忙
永春白鹤拳源远流长,得天独厚,故历代以来,人才荟萃,高手辈出。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日益腐败,国势日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视我同胞为 “东亚病夫”。凡我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疾首,炽热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一些有 志之士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把习武作为强身强种、保家卫国之手 段的尚武声浪日高。虽然自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不复考武,然永春武术 基础雄厚,犹较早地举行武术比赛,倡导武术开展。
1926年重阳节午后,当政者“吴威请永春著名拳师二十余人,在西校场比赛 拳术及出狮等法,观者人山人海,颇极一时之盛。当场赏金质奖章八面,重量自钱 三至三钱为限,其形式团圆中镌'永(春)德(化)大(田)警备司令吴'等字样,计得 奖者为潘团老师(82岁)、潘世讽、潘嗣清、苏显忠(前住集美学校拳师)、林青、郑 教、李万悦、邱庆等;得银质者为宋忠达、王聘。王和智拳佳,为众所知,因事未到 不获选耳”①。通过比赛,借以互相交流,提高技艺,推动习武健身活动。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这是自 清光绪后期废武科考举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型武术活动。“经宋理事子靖(渊 源)先生叠函李君万悦,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与试。”②消息传来,农历七月二十 日,县长吕角(觉)剑、驻军师长高特联合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县西校场进行表 演,从中选派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陈世德(后因故未参加国考)、郑 誉金、宋忠达、王忠瑛、林宝山应考员九人,以王世英为秘书长,“经吕县长给资 保送晋京会试”②,于八月初十成行。据当时永春教会办的报纸《崇道报》载: “吾永拳术素不称弱,久为各处所推许,想此番吾永国技当能起色云。”③从中可 以看出,永春各界人士对此行寄予深切厚望。时福建省参加国考者20人,永春 竟占其半。
①见《崇道报1926年10月22日《拳术比赛会》。
《崇道报1928年9月22日《有名拳师将晋京》°
十月十五日国考开始,“第一日系考试性质,第二日至第四日系比赛性质” 第五日(十九日)闭幕.二十日发给证书。据《申报》,,国考特刊”中载:“预试计到考 员341名(实到333人)……最先表演者潘世晃,精神矍祇”,永春应考员8人 出场应试,榜上有名,发给证书。其中七十有一高龄的永春白鹤拳名师潘世讽被 遴选为第一位最先出场预赛者之殊荣,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 江,评判长李烈钧、马良、姚以价等的高度评价,赠予•'国术超群”金牌奖赏为硕老 嘉勉;林宝山参加擂台赛,击败对手“卒获胜仗”,获中等排名第十六,其余拳师 都参加预赛获胜,取得及格证书(本次国考制订“只分等级,不分名次”的章程)。 “咸膺隽选,深为中央所推崇,为闽南增美誉”③。
他们归来后,在各界人士支持下,于是年冬11月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分 馆”,择址城西五里街“翁公祠”(祠祀前清永春知州循吏翁学本)为馆址,故称“永 春国术馆”,各职员宣誓就职。“林宝山筹备最力,被推为馆长,副馆长李万悦,常 务教师潘世讽、潘孝德,助理教师王忠瑛、宋忠达(苏显忠、潘嗣清等另日补行典 礼)。会前摄影留念,会后各职员演拳舞剑,表演国术.各有精彩。”
永春国术馆直接与中央国术馆联系.受其指导,有关人员由中央国术馆寄 发任命书。自永春国术馆创办伊始至1929年农历七月,先后举办两期,每期4 个月,第二期即由潘世讽任馆长,李万悦仍任副馆长。两期共招收学员128人, 分8个组,分别教授徒手及刀枪剑棍、传统器械、暗器及对练等项目,学员期满 进行考核,成绩及格即可毕业,列在前十名者,分别授予奖章。永春国术馆培 养了不少人才,成为在理论上、实践上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永春白鹤拳的 阵地。
永春国术馆之创办,乃永春国术界的盛举,深受各界人士所欢迎和支持。它 改变过去的私家教授为集体教授,既发挥了各拳师的专长,又使学员比较全面系 统地接触永春白鹤拳的各个层面,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品位,对于消除封建门户, 之见,团结各界人士共同为永春白鹤拳事业的发展和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有其 积极的意义。
①② 见《崇道报》1928年11月3日《国术团荣旋》•
⑶ 见新加坡《南洋商报1929年10月23日刊登之《福建会馆为闽南国术南游表演会宣言》。
® 见《崇道报1928年11月24日《国术分馆成立会记》。
二、组织闽南国术团二十英豪下南洋
1929年春,在南安诗山登科头举行南(安)永(春)安(溪)三县运动会,永春派 出由80多人组成的国术代表队参加,潘世讽任三县国术总评判长,永春代表队获 得了好成绩。当时的福建省省长方声涛在混成旅旅长陈国辉(南安人)陪同下,特 地观看永春的国术表演,赞誉有加。
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闻讯永春国考成绩斐然,又创办福建省第一个国 术馆,轰轰烈烈地培养武术人才后,就热情地邀请他们前往海外,巡回表演,为国 争光。初拟名为“中央国术馆永春国术南游团”,后经陈嘉庚先生提议,定名为“中 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简称“闽南国术团”),特地制作团旗、团徽,以壮行色。
1929年8月,永春国术界人士为弘扬国粹,涤除积弱,“承南京政府嘱命”,组 成以潘世讽为正主任、李万悦为副主任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出访新加 坡、马来亚。永春国术馆选送主要骨干,该团成员有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宋忠 达、王忠瑛、林宝山诸国考人员,团旗为长方形米黄原色麻布缝制,上缝行楷“闽南国术团南游表演会”10个 红色大字,中间蓝色长方形框内缝一红色繁体“术”字,蓝色长方框外缝有28条蓝 色放射状线条。团徽为长方 形镀馅铜片制成,上刻弧形 红色阴底凹形隶体“闽南国 术团”5字,中间圆形蓝圈内 一红色繁体“术”字突出其 中,圆形圈外同样有28条蓝 色放射状线条向外延伸,形 成一椭圆形状.整体设计朴 素大方,颇具匠心,构思庄 重,寓意深邃,令人遐思。
还有潘嗣洞、潘瑞荡、潘博徽、潘绳武、潘儒耸 (宗)、李国祥、陈添恩、柯剑锋、王礼笃、王信有、谢醒狮(另一参加首届国考取得及 格证书者)等一行20人,于1929年10月抵达新加坡。
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南游表演会全体成员摄于星洲(1929年11月1日)
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第一次出访,开创了中华武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之先 河,其意义十分重大。
三、东亚病夫耻宜雪中华国术武维扬
闽南国术|才|抵新加坡后,陈嘉庚先生更是倡导最力,嘱福建会馆广为筹备,资 助经费,赠送新式服装和表演器械,而且要求他们衣着武士服饰进行表演,务求艺 术化,既适合现代潮流,又振奋民族精神。新加坡知名人士陈镜清和李铁民(永春 人,新加坡《助报》总编辑兼督印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二位更是 助力颇多,并多次会见闽南国术团成员,广为宣传,关怀备至,使巡回表演活动获 得圆满成功。
1929年10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报》刊登“福建会馆为闽南国术团南游表 演宣言”一文,兹恭录如下,以供欣赏及了解。
福建会馆为闽南国术团南游表演宣言
技击一道,为我国国术之精华,幽奥深邃。学者每穷毕生之精力,犹未能得其 真秘,无他.易晓而难精耳。况在昔有南派北派之分,内家外家之别,博大浩瀚,肄 习弥艰,其能穷源溯流,以集国术之大备者,殊不数数舰也。若夫说部飞行之技, 湖海奇侠之谈,偶触耳目,未尝不使人眉飞色舞,心旷神怡,显欲一见诸事实,接之 身手,几何不类谈狐说鬼,空幻如海市蜃楼也哉!独我闽南永邑(注:指永春),代 有传人,矫矫雄风.于今未替。殆亦崇山峻岭之间,深林错石之地,醇俗未泯,灵气 独锤,盖非偶然之故欤?
去岁北伐告成,统一完局,国民政府.奠都金陵,百废待举,有第一次召试国术 之大典,明令颁行,群雄毕至。是举也,毋亦鉴于东邻三岛,维新而后,力倡其武士 道、大和魂,斥酣嬉萎弱之气,成矫健敏捷之风,而一跃为世界大强国之故也乎。 况我中华,千年国脉.一线垂危,东方病夫,积讥待雪。保固有之精髓,茁未来之光 荣,正大有赖乎全国上下,相与观摩,一德一心,共同提携也哉!
赛之日,有组织闽南国术团,款段入都,临场应试者,即永春技击界前辈七十 余龄老叟潘翁世晃(讽)也。赛之时,有龙锤老叟,促偻登台,及一试身手,则夭矫 如翻海之龙,猛鹫若盘空之隼,惊动全场观众者,亦潘翁世晃(讽)也!今者潘氏以 禀承主试张之江先生之雅命,作普遍之宣传,领导该团二十多士 .鼓浪南征,群英 济济.莅止本岛。同人以此间闽侨,渴欲一瞻其雄概,靓.其绝技久矣。况该团尚有 潘王李谢诸君,久称一邦之杰,赴试咸膺隽选,深为中央所推崇,为闽南增美誉。 则欢迎接待.固属桑情梓谊所宜,热烈赞襄,尤为国民夭职之鬲尽。爰由本会商准 于十一月一二三日一连三宵登台表演。会场假座小坡陈嘉庚公司制造厂新楼,略 收券资,以充经费。伫看绝技惊传,空巷挟万人而出,更愿群情感奋,习武则全国 齐兴。斯岂独国术之光荣,抑亦吾侨之盛举。谨叙缘起,善丐同情。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1929年11月1日,闽南国术团在新加坡举行首演。演出前,陈镜清、李铁民 会见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勉励他们为国争光.并与之合影留念,予他们以莫大 激励。
晚上七时许.首场演出在新加坡小坂涂桥头陈嘉庚公司橡胶制造厂举行。场 外布置气派,气势恢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首悬一横额,书以“国术重光”四字, 系以生花缀成,左右则挂两长布帘,白布黑字,警醒入目。联云:
1929年11月1日,新加坡知名人士陈镜清和李铁民新加坡
《助报》总编辑兼督印人,其后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二先生,在 首演前与以潘世讽为正主任的''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合影
南洋实兆远暨红土坎华侨社团赠送闽南国术团的横幢
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
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
进则梯门,两旁又挂两长布联。联云:
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
悬花结灯,甚为壮观。对联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情振奋,备感亲切自豪,精 神焕发,充分体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激情。
场内演台搭于新楼之中,台之四周,绕以蓝、白、红三色布,台上置有孙中山先 生铜像及排列表演械器,银光之色,炫耀入目,颇有威武之精神及庄穆之气象,台 之三面则排以座位,秩序井然。场内男招待是福建会馆诸同仁,女招待是南洋女 校学生,十分殷勤,招待备至•引导就座,颇为忙碌。又有南洋烟草公司、中国华平 烟公司、和和饼厂招售物品,售物员则为道南学校、振东学校、南洋女学校诸学生, 极力招呼,热诚可嘉。
闽南国术团表演项目有武狮(亦称斗狮、对狮、削狮、打狮)、徒手、器械(刀枪 剑棍及传统器械铁祀、双刀、双鞭、钩镰枪、官刀等)和比解(拆招、对练)等数「个 之多,尚特邀著名西式斗拳(打模申)名家登台献艺。而从马来亚的芙蓉、吉隆坡、 怡保等地赶来的永春拳师、斗狮能手颜情等十余人,一闻闽南国术团消息,其爱国 爱乡之心,油然而生,闻风赶至,参加表演,使阵容更加壮大。真可谓是“中西拳 术,互相辉映”了!演出时“观众千余,鼓掌声不绝于耳”,气氛热烈,连演三日(后 再加演二日),盛况空前。《南洋商报》称:“实开侨界未有之破天荒也!”
11月17日下午四点半,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偕执监委员二十余人,在新加 坡怡和轩俱乐部设宴招待闽南国术团,与之合影留念。陈嘉庚主席请国术团及诸 委员合开一座谈会,讨论在新加坡组织中华国术馆之进行方针,提出招生诸章及修 业期限等事。
1929年11月17日,南洋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怡
和轩俱乐部与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合影
[前排左起第一人为林宝山、第四人为潘瑞荡、第六人为宋忠达、第七人为王忠瑛、 第八人为李万悦、第九人(穿黑西装上衣者)为陈嘉庚、第十人为潘世讽、 第十一人为潘嗣清、第十二人为潘孝德、第十五人为潘嗣洞
陈嘉庚先生说:“此次吾闽南国术团承南京政府嘱命,南来提倡国术。本会馆 以桑梓情谊及国民天职所在•助成表演五晚,借增宣传提倡之力。南洋各埠,当已 风传遐迩,然贵有实际,故拟实行设馆训练,以造国术界之师资。譬如有三四间小 学,欲公聘一教师,或规模大、学生多者,欲独聘一教师,则南洋各埠小学校之数 目,何只千计,而应需国术教师至少当在数百人。我国此项宝贵之卫身卫国之国 术,放弃已有数百十年,兹所存者,仅如吾闽南一带.尤仅贵永春尚有些少。今日 设立国术馆.无论在本埠或祖国,当如办理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为急务,庶毕业 后之学生.可以担任教师。如是,则同抱此愿望而未学之生徒,毕业后亦有相当职
务,以维持其生计,不致学无所用矣。现本会馆已决定在本坡创设国术馆,复通函 厦门漳州泉州教育会,共同提倡创设,倘或经费困难,则由此间酌情补助,本会馆 所抱提倡国术之微愿,大概如斯。唯国术内容,鄙人等均为门外汉,况自来乏有此 项专书,可以研究,南京政府虽积极提倡,闻亦未规定有何种教材及等级毕业之制 度。盖以南北拳技不同,流派各异,即有制度之规定,亦恐难行之而皆适,是以欲 面请贵团商酌初办规程,庶招生简章,有所根据。”
席间.陈嘉庚先生演说国术团出访表演之精点和意义,勖勉永春拳师弘扬国 粹,涤除积弱,为国干城,雪耻扬光,真正是切中时要的金石之言。即在今天,振兴 中华,将武术推向世界之时,仍然令人感到苹荤大端。
四、新加坡首演成功马来亚巡回献艺
闽南国术团在新加坡的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深受福建会馆和海外侨胞的 热烈欢迎和全力支持,无不引起积极的反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海外华侨“一片 国术欢呼声”。首演后,福建会馆即为之致函各埠中华总商会、福建会馆及其他重 要社团,请其担任招待表演事务。函发后,吉隆坡福建会馆即首先响应。吉隆坡 福建会馆总理洪进聪(永春人)特地出任“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莅隆表演筹 备委员长”,来函欢迎。该团于12月8日如约赴隆,并订12月10日、11日两晚表 演国技。继之又有太平埠励德社特派专员周云峰来新加坡欢迎,该团亦已应允前 往。又有怡保中华总商会及福建公会、麻坡树胶公会、华林阁桃源俱乐部等均已 先后两度函复新加坡福建会馆,表示竭诚欢迎。福建会馆立即飞函转告在吉隆坡 之国术团,请其应约表演,亦足以见吾侨胞对于国术感情之浓厚矣。又有太平精 武体育会、槟城永春会馆和阅书报社、实兆远和红土坎永侨同乡会、芙蓉中华学校 和马六甲等地的华侨社团反应热烈,特别成立欢迎接待机构,纷纷派人具函予陈 嘉庚先生和新加坡福建会馆联系.热切欢迎他们莅临表演,并商订表演日期行程。
仅举二三事.闽南国术团海外展演之隆重、欢迎之盛况、影响之深远,则可见 一斑。
1930年1月20日,马来亚槟城阅书报社等暨永春会馆召开欢迎大会,欢迎 闽南国术团莅临表演;2月23日,马六甲华侨也召开大会欢迎其到来表演国术; 实兆远、红土坎两埠的永春同乡会赠送“宣传武化”大幅横幢一面,既表示敬意,亦 寄托希望。
马来亚芙蓉埠的中华学校为敦请闽南国术团表演国术,专门成立筹款会,先 期进行周到的筹备工作。
成岗麻曲胸淌麟技豹即八抑为%
1930年3月18日,马来亚芙蓉中华学校筹款会欢迎闽南国术团合影
3月18日和19日两晚,闽南国术团在“芙蓉埠加流街中华大戏院进行表演, 每晚8点钟起表演至11点止”,表演武狮、武术,中华学校学生夹间表演“国旗操、 小孩与花、表情”及“徒手操、寒衣曲、魔术、落花流水”等文艺节目助兴,既是表演 又是联欢,且“每晚节目全部更改”,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气氛热烈融洽,颇富新意。 闽南国术团以门票收入之半赞助芙蓉中华学校,为我中华文化教育事业贡献了他 们的力量。该团所到之处,新加坡、马来亚各地华文报纸、新闻媒介均进行专题报 道,印发号外,国术专号,广为宣传。而闽南国术团又与侨寓当地的永春拳师联袂 表演,使其阵容更加壮大。侨居新加坡、马来亚的干德源、颜情、李载鸾、颜军祜、 颜文尤、王士相、李清吉、张柔、张子宗、李再添、郑济生、丘厚苏、刘坝等数十名永 春拳师、弟子相继加入表演,共献爱国爱乡之忱。正如太平励德社邀请函所称: “太平侨胞久仰该团之绝技.咸欲先靓吾国国术之精,能以洗数千年病夫之耻为 快! ”心情殷切,溢于字里行间。
1930年3月8日,闽南国术团在芙蓉埠表演国术的海报
五、海外侨胞襄盛举永春豪杰开先河
闽南国术团的出国访问,巡回表演献艺,历时一年之久,足迹遍及新加坡、
马来亚各地,其影响十深远!《南洋商报》称赞:“技术之纯熟,精神之活泼,为 侨界所称许……不得谓非吾国荣光矣。”它作为中华武术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始, 起着联系各国人民、紧密维系海外侨胞与祖国思想感情的纽带作用,意义十分重 大!通过此次出访,海内外炎黄子孙,为振我中华雄风,一新国际观瞻,共献爱国 赤诚之心。
闽南国术团的新加坡、马来亚之行,乃非求利者,目的是宣扬国粹,涤除积弱, 洗雪病夫之耻,以求扬我国光,增强民族自豪感。故他们除义务献演外,其表演之 门票收入,半为该团经费,半捐赠当地侨团和中华学校作为经费,表现出血浓于水 的同胞互为支持之精神。
又应海外侨胞的要求,闽南国术团留下部分拳师,先后在马来亚的吉隆坡、巴 生、槟城、芙蓉、实兆远、马六甲、武吉容汝、居銮、麻坡、冬甲、怡保等地设馆授徒, 生徒成千上万,为永春白鹤拳风靡东南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出访,使永春白 鹤拳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这是福建闽南人、永春人民和海外侨胞的 光荣。
1930年8月中秋,闽南国术团满载新加坡、马来亚人民和海外侨胞的盛情, 载誉而归。
闽南国术团的此次出访,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开创了以武术 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之先河,使古老的民族瑰宝成为联结海内外同胞的纽带,架通 与各国人民进行友好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意义十分深远!
这次闽南国术团的出访巡回表演,对永春白鹤拳的推广、传播与发展,起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今时隔八十余春秋,陈嘉庚先生和海外侨胞共襄盛举,其热爱祖 国、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尤为世人所称道和怀念。永春武术界先辈的业绩 和精神,鼓舞着后人继续奋发进取。
在写此文的同时,我们更期望远在天涯海角、异国他邦的白鹤拳友,能前来永 春寻根问祖、交流技艺、建立联系,使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永春白鹤拳更加发扬光大!
第五章 永春白鹤拳的基本技法
第一节手型、肘型、手法、肘法及鞭法
一、手型和肘型
(一)拳型
平拳(箭拳)
四指并拢握紧,拇指紧扣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拳背和小臂成一直线(见 图 5-1-1 和图 5-1-2)。
要点:拳要握紧•拳面要平,力点在拳面,亦称“箭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握紧.拇指紧扣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 节,手腕向拇指一侧扣压,使四指的第二指关节突出.拳峰朝向前方(见图5-1-3和 图 5-1-4)o
点金拳
要点:拳要握紧,屈腕内扣,使四指的第二指关节凸出,作为击打的力点。这 四个凸出的指关节称为手上的四点金.故称此拳为“点金拳”。此为永春白鹤拳的永春白鹤拳大观• 特有拳
浏览1,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