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手型原理
手型是指手掌的形态。在太极拳拳术中有掌、拳、勾三种主要 的手型。
太极拳要求劲力“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传 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主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棚、捋、挤、按、 采、列、肘、靠的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手型 作基础,在24式太极拳中,手型使用最多的是掌,其次拳、勾,其规 律要点是:第一,正确的掌型能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技击功 夫。人体12条经络,有6条经络(3条阴经,3条阳经)起止点分布 于手指,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对体内气血贯注感应最敏感的是双 手,所以练拳时两手常有胀、热的感觉,这正是中医讲的经气运行 的结果,对全身经络畅通、调和气血有显著作用。有的人练习多年
c)24 式太极拳入门与提高34手部没有气感或不明显,多数是由于手型不正确造成的,不能产生 外形引导内气,要特别注意。第二,正确的手型能使整个手和臂的 骨骼、肌肉、韧带处于松沉自然状态,最为突出的是能够平衡前臂 及手部肌肉在运动时相互产生的对抗作用,使之处于粘走化发,随 时因形式而变的中间状态,以助发寸劲和节节贯串的要求,提高技 击功夫。
c)24 式太极拳入门与提高
34
1. 掌型
(1) 掌型做法:五指自然伸直微分,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 指肚微向手背撑张,虎口撑圆,掌心内凹。(见图2-7)
要求:掌要自然伸直,掌心微含空,形 如荷叶状。
自感:形如双手扣于头顶状,注意感 觉皮肤弹力用意时两手指手心有热胀感,
前臂有像水银贯注感。
(2) 掌型方位名称:掌的各部位名称有
掌背、掌心、掌缘、掌尖;根据手腕的屈伸 分为平掌、立掌和侧掌。平掌:手腕与小 图
臂齐平(包括仰掌:掌心向上。俯掌:掌心向下h立掌:手腕近似 90°(包括正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侧立掌:手心向侧向前,即 掌缘向前,指尖向上)。侧掌:掌心侧向,指尖向前。
2. 拳型
(1) 拳型做法: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见 图 2-8)
要求:拳面齐平,不可僵硬。
自感:拳中能容一食指,拳面呈红润色,无血液不畅感。
(2) 拳型方位名称:拳的各部位名称有拳心、拳眼、拳轮、拳面、 拳背;根据拳心拳眼的方位可分为平拳和立拳。平拳:拳心向下, 又叫阴平拳。拳心向上,叫阳平拳。立拳:拳眼向上,拳心侧向。
又叫日字拳。
3. 拳眼图2-8太极勾型
拳眼
图2-8
太
极
(1) 勾型做法:五指指尖自然捏 拢,屈腕。(见图2-9)
要求:掌心含空,五指不可用力。
自感:掌心可容一小球,勾顶和腕 关节处无绷紧感。
(2) 勾顶勾尖勾型方位名称:勾的各部位名 称有勾顶、勾尖?,根据勾尖朝向分为正勾 和反勾D正勾.?屈腕勾尖向下。反勾:屈 腕勾尖向上。
勾顶
勾尖
2.2.2手法原理
手法是指手臂的运动方法。太极拳 图2_9
技法的主体是手法,按手的部位和形状分掌法、拳法、臂法,这里统 称手法。除了遵循上肢身型及相关运动技术要求外,具体运动的 规律有:第一,梢根互领,螺旋出入。手臂分为三节,即手为梢节, 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凡是手法从近身端向外出时,手领肘,肘领 肩,同时又肩催肘,肘催手,符合梢领、中随、根催三节运动原理;凡 是手法从远身端向内收时正好相反,肩(通过松沉)领肘,肘(通过 沉坠)领手。具体练习时开始想大的部位即手、肘、肩整个部分,随 着动作的不断熟练还要想三节各自对应的穴位,按三节原理运动, 手为劳宫穴,肘是曲池穴,肩对应肩井穴。在手臂出入的同时,要 以臂的中线为轴顺逆旋转,膀随腕转,腕随掌转,互为其根,上下一 线,全凭两手转,符合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 要求。第二,屈蓄有余,劲贯落点。在手法运行中,上肢各个关节 都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肌肉要有一定的松软度,放松肩、肘、腕关
e)24 式太极拳人门与提高节,让关节腔内似有骨缝撑开感,整个手臂的肌肉不可强直收缩, 用手摸有僵硬感,也不可软缩无力,手触软塌,做到似松非松,似刚 非刚,手臂圆满,用意想整个手臂贯劲,随意想的变化最终将劲力 集中到最后的落点上,这种落点可以根据外界情况和意想部位变 化,不一定仅限于动作外形的落点,这一点要在练习较熟练时进 行,避免练死拳。“因敌变化示神奇”很重要,在落点上最后要有吐 力膨胀感,除了真正的发力外,都是意想似水银在臂内流动,练习 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力,不一定是肌肉的全力收缩。
e)24 式太极拳人门与提高
浏览4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