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一、第一节太极拳的源流与发展|88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太极” 一词,出自我国古代一个哲学术语,始见于 《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宋人周敦颐以其《太极图说》首次描绘 了一幅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本根图,并提出了 “无极而 太极”的理论。无极与太极虽为二名,实为一体,太极动而 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万物生发,变化无穷。



18世纪末,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 的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并著有《太极拳论》,从此“太 极拳”这个名称便确定了下来。纵观太极拳运动的动静、虚 实、开合、升降、刚柔等特点,无不遵循阴阳哲理的变化。 太极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涉及到哲学、文学、心 理学、生物学、运动力学等多种学科,同时,融武术、导 引、气功、医学为一体,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魄宝之一。



太极拳由谁所创,产生于何时,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 论。有的说是(12世纪)武当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 拳,并创造了太极拳;有的说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道 士张三丰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 等,但史料证据都不够充足。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认为:太极拳最早传习于 河南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陈式太极拳的是陈王廷比较可 靠。陈是明末庠生,曾在河南温县任乡兵守备,晚年闲来造 拳,忙来耕田。他综合了当时军队中的各家拳法,结合传统 的导引、吐纳术、技击术,并吸取了明将戚继光长拳三十二 势及阴阳经络学说,创编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此后, 太极拳经长期流传逐渐衍化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的有 陈式新架、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等。新中国成立 后,国家有关部门在流传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整理 新编了 24式、48式和88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注重外形演练 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近年来,为将武术早日推向奥运会,向 世界普及,国家有关部门又组织专家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前提 下创编了杨式、陈式、吴式、孙式、武式和综合的42式太 极拳及42式太极剑、太极推手对练等竞赛套路,其特点主 要是动作规范、统一,符合竞赛要求。



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武术项目中一个比较大的拳 系,它的锻炼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量可自由调节,动作可快 可慢,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都适宜练习,因此有着广泛 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越 来越多的人们投入于太极拳运动之中。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套路练习(含器械)、推



手、单式、站桩、静功等。



第二节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_、健身、防病、治病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全身运动。长期从事这项活 动,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我们知 道,人之根本在于精、气、神,阴阳气血失调就会生病,而 练太极拳可使人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提高。 练拳时的一招一势以及上下肢动作都有一史的规'妇,进退、 起伏、开合、松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长期、持久的有 节律的锻炼,可使人的肌肉弹性增加,内劲充足,四肢有 力,关节屈伸灵活自如,下肢进退闪展轻便,特别对于脑功 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锻炼作用。



练拳时,要求精神专一,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以力运 身,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力与身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起于足,形于手,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 下左右,周身一家,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以静制 动,彼动己先动,使人的平衡能力得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 奋和抑制过程不断调整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锻 炼,因此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高血压等病症有显著疗 效。另外,练太极拳还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摄 入,提高心肌功能。太极拳由于以腰为主宰,时时用意于 腰,且腰部的反复旋转变化和横膈肌随呼吸的升降,可增加 肠胃蠕动,使得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循环等脏器系统 血流顺畅。



太极拳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即太极生阴阳的意 义而定名,练拳的过程就是调心、调身、调息的过程,从而 能够积极地增强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和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有序 的稳定程度,不断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练拳时,强调“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这是太极拳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的主要 特点。在练拳过程中,用“三调”的方法使身正气顺,充分 调动体内潜能,达到健身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浏览2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