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翻子拳这一门派,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拳种之一。民间武 林盛传,早在宋代,我国武术分为十大门派,即:洪、留、枝、捋、磨、 弹、查、炮、华、龙。其中的“枝”,所指的就是戳脚翻子拳。
关于本拳种的最初起源,因不见正史,难以确考。相传起源于 宋代,是宋代道士邓良依算法九归口诀所创,后传予周侗。周侗早 年专心习武,50岁才授徒传艺。他的得意传人就是历史上家喻户 晓的抗金名将岳飞,这从《宋史》中可以看到。但宋史只提到岳飞 从周侗“学射”广尽得其术”,并没有涉及从周侗学拳的问题。不过 史书记载,对岳飞的老师,也仅仅提到周侗一人,因此对曾经学拳 于周侗的说法,虽无确证,但也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后人因 敬仰岳飞,也有人将岳飞尊为戳脚翻子拳的始祖。据说今天戳脚 翻子体系中的《岳氏散手》十八势,就是由岳飞亲创亲传而流传至 今的。
在民间和武林,还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 卢俊义、林冲、武松和燕青等均实有其人,而且前三位都曾得过周 侗的真传。据说卢俊义精通燕青翻子拳,并采用从他习武的燕青 的名字,为这套拳法命名,称之为燕青翻子拳。林冲不仅擅长于枪 法,而且精通寸翻子、小翻子和大翻子。武松则精通地趟拳。这些 拳法套路都是今天戳脚拳法套路中的重要内容。查之《宋史》,其 中仅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的记载,并无三十六人的姓名。 元明时期说史人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列出了三十六人的姓名, 前述四人的姓名均在其中,但《遗事》中的玉麒麟叫做李进义,与卢 俊义音近而字不同。既云说史,虽非真人真事,但至少应存在创作 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不可以作为历史的依据,但是再参 照《水浒传》中有关武功套路与动作特点的描写,其中有些确与戳 脚翻子拳十分相似。这至少说明,小说创作的年代,戳脚翻子拳已 经存在,惟其存在,在文艺创作中才可能有所反映。因此,认为戳 脚翻子拳“创于宋而成于明”的说法,大体上比较可信。
从正式的文字记载来看,可以直接作为论证依据的,恐怕要算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写的《纪效新书》了。在这本书里,戚继光 列举了由宋至明的多种拳法,其中包括明代流行的温家拳法体系, 并且认为这些都是武术拳法中的“善之善者也”。这里所说的温家 拳法,至今仍有古谱流传于世,名字叫《温家教育术》。书中虽无戳 脚翻子之名,但所授拳法的特征、要点以及在体系的构成方面,有 许多地方都与戳脚翻子拳非常相似,今人也多把温家拳视为戳脚 拳的先驱,把《温家教育术》看作与戳脚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古谱。 既然早在戚继光的年代,温家拳已经广为流传并深为武林所重视, 那么设想这种“善之善者”的拳法,已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创始、流 传、锤炼、磨砺而达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从而判定其源于宋而成于 明,也就所言非虚。
由宋到明,由明到清,戳脚翻子拳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充 实、提高,到清代嘉庆之后,已逐步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间,在 直隶(河北)的饶阳和蠡县先后崛起,成为传播戳脚翻子拳的新的 发源地,尤其是河北蠡县,对戳脚翻子拳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更是功不可没。近两百年来的戳脚翻子拳皆宗法于清代戳脚名 家、蠡县的魏老方先生。到了清代末年,蠡县的魏昌义、魏赞魁叔 侄成为戳脚翻子拳的大师和重要的代表人物。再传下来就是恩师 -2 -
“花鞭”吴斌楼先生了。
吴斌楼先生祖籍也是河北蠡县,生于1899年12月12日,故 于1977年12月24日。他自幼拜师于曾得清廷“御翻子”封号的 铁腿魏赞魁门下学习戳脚,尽得其术;同时还得到其师爷魏昌义大 师的指点和传授。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便蜚声武林,名闻遐 迩。1924年凭武艺立足京城北京,20世纪30年代初期创办艺林 国术研究社,传武授徒,并致力于中华传统武术的研究和振兴,被 国人推崇为戳脚翻子名家和武林一代宗师。正是在他的刻苦研究 和亲手培育下,形成了与河北、东北三足鼎立的戳脚翻子拳北京流 派。吴斌楼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教拳为主业,认真总结教学经 验,整理了大量武术资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戳脚翻子拳拳艺。
戳脚翻子拳拳脚并用,以腿功见长,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 一。中华武术精粹有“南拳北腿”之说,而戳脚翻子则被称为“北 腿”的代表,并在民间和武林广泛赢得了“北腿之杰”的美誉。
关于戳脚翻子拳的门派,据吴斌楼先师生前的说法:它既不属 于少林派,也不归武当派,要说派,用普通话来说,也可以叫做“云 游派”。因为在数百年、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戳脚翻子名家, 常常是云游四海,到处为家,在武林中博采众长,借以充实自己、发 展自己、提高自己。这就是戳脚翻子被称作“云游派”的由来。
几百年来,戳脚拳广泛流传,绵延不绝。在跨入新世纪的今 天,它正面临一个焕发青春进一步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与此 同时,它也不是不存在危机。正如吴斌楼先师生前所讲,由于戳脚 独具特色,而且不论是从技术、艺术还是医学保健的角度来看都有 很高的价值,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重视;但是现在掌握戳脚 翻子全艺的拳师已不多见,许多传统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如 不及时抢救,则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对此,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与重视。
浏览2,6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