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劲,是太极拳推手中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 所谓懂劲,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辨别出对方劲的虚 实、刚柔、快慢、长短、缓急、方向、曲直、大小、落点 以及可能的变化,并且能够把握好节奏、时机,使 弓I、化、拿、发恰到好处,克敌制胜。
懂劲,是建立在听劲基础上的,能听出彼劲, 才能懂劲,如不能听出彼劲,即不能懂劲。所以初 学者对于懂劲甚感困难,一时难以做到,只有经过 相当一段时间勤学苦练和细心揣摸,并有名师给 予指点,才能逐步悟到懂劲。所以说在未能懂劲
?11 ? 之前,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丢、顶之病。待懂劲 后,在推手中又会犯争强好胜之弊,此时要注意克 服训练中常见的35病,即:抽、拔、遮、架、磕、猛、 躲、闪、侵、凌、斩、搂、搓、欺、压、挂、离、赚、拨、推、 混、硬、排、挡、挺、霸、腾、击、直、实、钩、按、搠、抵、 滚。否则,即使侥幸取胜,也并非真正达到了懂劲 阶段。
所谓病,是在推手中脱离了中正圆活,背离了 沾、粘、连、随之原则,故曰病手、病身。
懂劲也是对推手及练拳的方位、角度及功夫 好坏的大检验,练拳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 定及推手中的搠、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方 法和劲别,能否在交手中运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 做到沾、粘、连、随,搭手便知其拳艺和功夫如何。 所以说招势是方法、途径,八法是手段。通过这些 方法、途径及手段,目的是归结到抓、拿、摔、化、 打、腾、闪、折、空、活,兼施并用,而不仅仅局限于 一个“打”字Q
中华武术门类繁多,无一不独具自己的特色 和风格。太极拳是其中的重要门派之一,所以懂 ?12 ?
劲不能只限于推手,和其他武术一样,同样适用于 自由搏击和交手散打,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面目 和实用价值。推手是以沾、粘、连、随懂劲为准则 的实战训练形式,散打交手也同样不能离开上述 四字的懂劲原则,无非散打是技艺升华到相当阶 段后,摆脱推手这一训练形式,而成为实战交手散 打这一实用形态罢了。但它还必须合乎规矩绳 墨,这就是太极拳推手及散手的辩证统一关系。 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把太极拳看成是女子健身, 老弱病残及文人、书生疗病消遣的无实战用处的 体操,那是十分错误的。
陈氏第14代著名太极拳家陈长兴在《太极拳 歌诀》中云:“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扳捌横采也难敌,钩搠逼拦人人 晓,闪惊取巧有谁知!”这首歌明确指出,“纵”是前 进之意,“放”是打击之意,“屈”是合之意,“伸”是 展之意。这就是说,无论在前进击打,或屈合开展 时都应做到知己知彼,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 知人,此即有沾、粘、连、随,听劲懂劲之意。第二 句是说双方互靠缠绕时即以连随应之,这里的
“依”就是随从,舍己从人之意。第三、四、五句都 是太极拳散手用法,所以从歌诀中就可以看到太 极拳不是单纯的推手,而是推散兼宜的博大精深 的实用武术Q正如前面所述,推手是训练前期为 了避免伤害事故而采取的实战训练方式,交手散 打是实战搏击的运用形态。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 和时代的前进,先进的武器出现后,武术相应演变 成了技击体育。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 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健身、防身、自 在推手四要和懂劲基础上,对太极散手也进行了 同步练习。只有这样,既懂得推手,也懂得散手, 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常言道:“多练能生巧”「苦学人灵境”,要想 真正达到懂劲,除了名师的指点,还需与对象切 磋,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多下功夫。陈鑫在 《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到 阶及神明。”这说明首先要练习招法,达到招熟能 生巧以后,才能渐渐明白各种劲的运动规律,懂得 了各种劲的运动规律,才能愈练愈精,从而达到运 用自如的地步。这说明招熟——懂劲——神明是 ? 14?
三个阶段,懂劲只是中级阶段,只有达到神明阶段 后,无论是身体哪一个部位,一经与他人肌肤毫毛 接触,就敏锐地觉察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轻重虚 实,刚柔顺逆,直横方圆,高低左右等变化,并沾着 对方使之不能逃脱,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顺人之 势,化人之劲,借人之力,还力于人,使自己在运动 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演练者一定要循规蹈矩, 不急不躁,由招熟而懂劲,至于阶及神明,那是穷 毕生精力,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事了。
浏览3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