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图说-译注卷首


三十、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陈式太极拳图说-译注卷首





此图是伏羲所作,但是在世上并没有很广泛的流传。有人认为 此图是北宋道士陈技所作,即使是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周敦颐 才自己制作了一个“太极图”,这从任道逊的诗可以知道。任道逊 的诗说:'‘从太极中分出阴阳二气相互运行旋转,虽然只有一个图, 但是,阴阳两仪、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象和金、木、水、 火、土五行都全都可以从图上反映出来。此图已经把先天八卦乾、 坤、离、坎、兑、艮、震、巽全都包括在内了,同时,天地万物等 自然规律也都包括在内了。”又说:“《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可以 算上是天地造化的根源和文字符号的先声,但是,此图的形成乃是 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当时周敦颐早就看见此



L19&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从太极中分出阴阳二气相互运行旋转,虽然只有一个 图,但是,阴阳两仪、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象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都全都 可以从图上反映出来。此图已经把先天八卦乾、坤、离、坎、兑、艮、巽全都包括 在内了,同时,天地万物等自然规律也都包括在内了。



口切



图的话,那也就不用在费神费力去作《太极图说》了。”



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字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而非希夷明 矣。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 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 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其圈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 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 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 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不假安排也。 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翻译:



既然说八卦是文字符号的先声,那么就可以知道《心易发微伏 羲太极图》显然是伏羲所制作的,而不是希夷所作的,这是很明白 的了。其中,图中最外面的一圈,代表了太极。中间所分的黑白两 个部分,代表着阴阳二气。黑色的部分中的那一点白色的点,表示 阴气中的阳气。白色部分中的那一点黑色的点,表示阳气中有阴 气。于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流,一动一静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周密 详尽、活泼豁然,妙趣自然,生意自显。圈的外面的左方,从震卦 开始,先是一个阳爻,然后到乾卦的时候变成三个阳爻,这就是所 谓的阳气从震卦开始,经过离卦、兑卦,然后到乾卦,阳气的上升 达到顶点。圈的外面的右方,从巽卦开始,先是一个阴爻,然后到 坤卦的时候变成三个阴爻,这就是所谓的阴气从巽卦开始,经过坎 卦、艮卦,然后到坤卦,阴气的上升达到顶点。其中东、西、南、 北四个正方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角落,阴阳二气有纯有 杂,随着不同的方向而分布排列,其中有太极包含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包含八卦的奥妙在内,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的认为安 排。这种道理又岂是一般的见识浅薄之人所能够领悟的呢?伏羲只 不过把这种自然规律描画出来以让后人能够很好的认识罢了。



予尝究观此图,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离乎太极 者,本先天之易也。观周子太极图,则阴阳显著,盖皆太极之所 为,而非太极之所倚者,实后天之易也。然而先天所以包括后天之 理,后天所以发明先天之妙。明乎道之浑沦,则先天而天弗违,太 极体立也。明乎道之显著,则后天而奉天时,太极用行矣。使徒玩 诸画象,谈诸空玄,羲、周作图之意荒矣。故周子有诗云;“兀坐 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十年违事,而今只在眼睛 头。岂非以孔子所论太极者之旨,容有外于一举目之间哉!是 可默识其妙,而见于性理,指要可考也。(来注〔㈣)



翻译:



我曾经仔细研究《心易发微伏教太极图》所反映的深刻含义, 大概不外乎太极,并且不离太极,这本来是反映先天规律的《易 经》图象。我们再看周敦颐的太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周敦颐的 太极图所反映的阴阳二气很明白,但是这反映的太极的运动,即太 极之用(现象),而不是本身所蕴涵的真理,其实是后天之易(后 人根据太极所作的图)。但是,先天之易,包含着后天之易的原理;



(798) “兀坐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十年违事,而今只在眼睛头”, 周敦颐作,诗名为《读易象》,此诗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研究易学所获得的那种独特的心 灵感受和审美情趣。这是一种宁静闲适、超然物外、浩然自得的心灵感受,一种默契道 妙、完全消解了主客对立而臻于无差别境界的审美情趣。表面上看来,这种感受和情趣 类似于道家所说的“与物为春”,佛家所说的“触处皆真",但是由于这是通过对易学原 理的深刻研究以及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涵泳体察,贯通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关系,把 《周易》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落实干个人生命的层次而后获得的,是理学家 所常说的那种孔颜乐处,全贤气象,在价值取向上与佛道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另一方 面,就其表现形式的宁静闲适而言,虽与关注现实困境的李靛、欧阳修所怀有的那种强 烈的忧患意识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是由于二者都是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恪守儒 家的中正仁义的名教规范,其迹不同,其所以迹都是相通的。(参见余敦康:《内圣与外 王的贯通 周敦颐的易学》,//www.yuandao.com/zadii/2ji/zdyyxl.htnd)



。则“来注”,指来知德的《易经来注图解》。



f //





浏览9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