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真谛-精解大成拳学


六、拳学要义|大成拳学真谛-精解大成拳学





王萝斋先生答记者问(1940年)



大成拳宗师王萝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 近卜居京门,为观摩拳术起见,特定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 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接待各界,藉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 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记者走访 王氏,与作下列之问答。



记者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 之抱负如何?



王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 交集。鄙人自清光绪三十三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 足迹遍大江南北O所遇各家老手甚多,饱经风霜,三十余年所 得代价,就是名师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学自信老马尚能识 途。日前友人于报章先后评述,惟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 误会,故极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 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 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 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己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嘘誉,以 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 132



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八卦气“太极”、“通背"俗称为拳术之内家, 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八卦”、“太极气“通背”为内家,余 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 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 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 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 “心意”变“形意”,然亦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 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 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形为五种力之代名词, 非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馈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 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指曲折面积而 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 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 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 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 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应故,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川掌”。余幼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 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 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 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 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习双单“川掌”,在一举 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 有素点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 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 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 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 “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 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 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 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 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 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 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七近二十年来,习此拳 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 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之有力分子, 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 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 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将 颌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 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 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 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 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 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 而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 134



“黏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 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 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 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击,虽 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 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 舍吾人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惟一宗 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 知对此有何意见?



答:学问之道,藉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 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即可免门户 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 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 示,定竭诚造访,藉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进,其他非所 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识,请赐其 详。



答:拳学一道,万绪千头,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 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 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 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匪浅, 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 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 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 非仅使身体外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 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动为什么?静为什 么?结果是什么?中间的过程现象是什么?如此体认操存,庶 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 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 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 流弊生而人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 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练神 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第二步为试力和试 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工夫。以此三步工夫为基础,再明了 推手之真意,体认发力之功能,加之训练各种步法之运用,始 入此拳正轨。



(一) 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活动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 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练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 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在静的状态中去整饰神经,调息呼 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 身。如此筋骨不炼而自炼,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用意体察其 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 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二) 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 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想之误用。往往本能 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兴有勿助 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之动的情态,可 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之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 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 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 于内而外发,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 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 试力不可有片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 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 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 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 之,非达到畅舒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试声为辅助试力之 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 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 吸,亦名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卫:既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 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譬如机械的轮子,快到极 点,像是不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 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 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 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 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 多系抽象之语,然尚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行 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 功夫,对于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都 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 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样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如 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 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 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 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 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 即此也。



记者久未与大成拳宗师王蓼斋先生晤面,顷闻其移居于 隆福寺西口,弓弦胡同六号,昨特走访,畅谈甚久,兹将谈话录 后。



问:自前次报纸发表谈话后,轰动一时,度必不乏来访者, 其中有无同道?



答:承社会之不弃,相顾者确不乏人,而来访者多系就学 之士,同道中仅丰台之卢志杰,邵泽邠二君欲作推手,内行所 谓“听听劲”而已,余无其他,更无一人肯做实地之研讨。盖推 手一法,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欢迎者也。至于北京之名手 专家,并无一人肯来见教,实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 吝教若是也。抑余从来所重者,为武德,故以礼让为先,然亦有 限制,即年老者让,谦和者让,技弱者让,若以余言为欺,请询 曾经来访者便知,如卢君初来访时,略作推手以为技仅如斯, 故不肯降心服气,继而屡次驾临,始知相差甚远,今则一变而 为忠实信徒矣。



问: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



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 师尊外,余皆旁技末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 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



问:世人常云有杨露禅者,其学如何?



答:露禅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 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 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为十 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 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 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到无限损 失,距实作之学相去尚远,不足道也。



问:报端屡次发表拳论,同道中对之有何表示,曾有所闻 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无不接受,至其甘抱残守缺及是非莫 辨者,只好听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况根本是非难明者 乎?然一般拳家,既多以锻炼身体为口号,技击二字绝口不谈, 就此点看来,亦可知同仁现亦渐有觉悟,不过以拳套工作之 法,认为拳学之原则,实谬误极矣!余最注意者盖即此也。至 于技击之道,与之相较,则份量轻微多矣,夫养生之道,是在凝 神养性,思与虚灵成一体,所谓身心性命之学也,如这么一招, 那么一式,前蹒后跳,实难梦见养生之门,盖养生实为简易,人 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俱因势而发, 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 直着想天空,任意慢慢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 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体质舒适 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也渐有认识,久之,本能 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 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识者一见,可作十 日呕,诚冤哉极矣,且终身不能领悟也。



问:先生意在研究真理,发扬武术,何以访者如此之少,其 故安在?



答:此事甚难索解,据敝人揣想,吾国武术界中,贤者固 多,而不肖者尤伙,凡习某一派者,苦练多年,自以为造诣独 深,堪称某派传人,挟此足可以与社会往来,且可得以解决生 活问题,一旦使之尽弃其所学,从头学起,情实难堪,而生活问 题,恐亦受其影响,关系个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无怪访 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无识之徒,既不敢较长论 短,乃妄造蜚语,信口雌黄,以自掩其短,社会人士不加细察, 受其愚蒙者实在不少,是为可惜耳。此层障碍不去,吾国武术 绝难望有长足进步。



问:近请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来承各界见教者虽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论于 拳学多不相干,至同道来访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0



问:先生所希望为何?



答:余虽不才,甚愿访者尽量问难,研讨拳学究竟如何为 合理,与人生之重要关系,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 击虽系末技讯事,然结果非由此不足以为证,故亦道愿作友谊 的比较身手。日来琐事较繁,故来宾未能一一亲自接见,余有 愧故,拟今后在星期三、五两日下午一时至六时亦为接待时 间。



问:先生此举,同仁对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顾笑骂,不作神奇的倡导,以究拳学之真 正要义,永持利他主义,不患无人不来赐教或就教者,所患者, 名家高手不肯前来观摩研讨,恐难博拳学成功之希望矣。总 之,但愿拳学之进展,改善社会武道之目标,一洗积习,则其他 非所计也。



问:先生有无著作,敢请见示。



答:拟著大成拳提要一书,现在起草中,或不日即可问世 也。



问:先生为武道先进,既抱有决心,更望持以毅力,武术自 不难有精进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当尽个人最大之努力,成败毁誉,不 敢计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学得以进步,于此敬 告同仁,技击本系末技,然世人多以技击之高下,为拳术之定 评,故拟有二种研究方法,如愿研究一举一动究竟如何为适 当,则余无任欢迎,若愿作技击及推手,亦无不可,以此范围宽 广,访者或可增多,不致进退维谷矣,果来者如有微长余定极 力为之宣扬解说,倘无可取余决缄口不谈,盖谈亦不能使之领 悟也,甚希望来友尽量问难,以期互相切磋,谋拳学之进步,凡 我同道,皆负有光大拳学之责,万不可以个人之关系,误此重 大前程,果于大体有益,个人纵受任何牺牲,亦应舍小以成大, 敝人抱此决心。倘有高明之士,技能品德皆为所钦,余愿附尾 以佐之,更望同仁不以菲才见弃,移尊赐教,彼此观摩,倘拳学 藉此而精进,岂个人之辛,而天下后世,得其赐多矣。



记者与王君倾谈至此,为时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别。





浏览3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