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街开店,随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 店。夜市迟至三更,自五更“鬼市”(早市)又开张营业。1127年,宋 高宗定都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史称南宋。据《梦粱录-户口》记载: 南宋临安城人口就有“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气 城市的发展,人口 的增加,就有了娱乐的需要,大众化的娱乐场所应运而生,娱乐中心 叫瓦舍,又称瓦子、瓦肆、瓦市。瓦舍是城镇中固定的商业与娱乐中 心,其间有酒楼饭店,还有几座或十几座充作表演场所的勾栏。所谓 勾栏,内设舞台、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低矮的栏杆圈围,门口 贴招子,为艺人大做广告,有的勾栏在门口收入场费,有的勾栏则在 演出当中向观众收钱。勾栏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可容数千人。演出 的内容由戏剧、说书、相扑、武术、杂耍等。瓦舍遍布全国大小城镇, 如北宋都城汴京至少有9所,南宋都城临安有17所以上,一些小镇 也有南北两所,每日看客>1II流不息,商业买卖十分兴隆。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 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 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相扑等具 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时繁盛热闹 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的画面。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现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 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共绘人物550多个各色人物。特别是画了 民间相扑比赛的场景:两人赤裸上身,扬手叉腿,互相对搏,旁边观 赏的人群围成一圈,仿佛是当今的摔跤场。
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相扑比赛场景
在总长为五米多的《清明上河图》中,作者张择端将相扑比赛嵌入画 中,可见北宋相扑已普及到街头巷尾的市井之中,不能不说,这幅描写汴 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风俗画,为相扑运动作了最有渤艮力的佐证。
北宋时期,相扑已有全国比赛,那么南宋是否也有相扑的全国比 赛呢?回答是肯定的,有!那个时期,相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式争胜负的比赛,有打擂台的性质,大都有政府出面组织 的;另一类是民间组织的表演或比赛。
南宋的全国比赛,在《梦粱录》卷二十《角抵》中已有记载:“若论 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 夺其赏。”南宋临安城的南高峰比赛是全国最高级的比赛,赢得头名 所获的奖品非常丰厚。在宋理宗景定年间,温州的韩福夺得了相扑 比赛的冠军,不仅获得奖品,还被封了官,“曾补军佐之职气
在宋代宫廷和民间瓦子中,都有女子相扑表演,这可是宋代的独 特的体育项目。虽然早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国主孙皓,就曾“使尚方 以金作金步,摇假髻以千数。今宫女著以相扑,早成夕败,辄命更 作。”不过这是以娱乐为目的相扑,不会有真正相扑意义上的摔扑技 巧。而宋代的女子相扑是讲究技巧的。
宋代的女子相扑安排在男子相扑之前。《梦粱录》卷二十《角抵》 中说:“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 飕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这就是相扑表演的暖 场。《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称她们为“女飕”,是指其招数变幻莫 测,身法疾速如风之意。书中著录在杭州的著名女相扑手有韩春春、 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从她们的艺名 我们可以看出,女子相扑身法急快,姿态优美,形体动人。这种现象 在宋代城市中十分普遍,足见女子相扑已得到观众的认可喜爱。
在北宋那个开放平和的年代里,也有女子单独表演相扑的。宋 仁宗嘉佑十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帝在宣德门观看各种艺人的表演。 当时女子相扑的形式,大概与男子差不多,裸露颈项臂膀,乃至有人 看不惯,斥之为“妇人裸戏气宋仁宗在东京最大的宣德门广场举行
的百戏表演时,堂而皇之地观看女子相扑,并赏赐女相扑手。万人空 巷的表演场面热烈欢快,而司马光却慷慨陈词,上书皇帝,他在《论上 元会妇人相扑状》一文中说:“臣愚窃以为宣德门者,国家之象魏,所 以立宪度,布号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待旁,命 妇纵观,而是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司马光以封 建礼教思想反对女子相扑,迎合一些封建士大夫的心理,对限制女子 相扑运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女子相扑没有因为司马光的上书 而就此停止。但宋代以后,关于女子相扑就不见于文献记载了。
宋代的相扑是十分讲究技巧的。在《水浒传》第一百零四回中, 还有一段男女混合相扑:“王庆见她是个女子,又见她起拳便有破绽, 有意耍她,故意不用快跌,也拽双拳吐个门户,摆开解数。那女子见 王庆只办得架隔遮拦,没本事钻进来,她便觑个空,使个黑虎掏心势, 一拳望王庆劈心打来。王庆将身一侧,那女子打个空,收拳不迭,被 王庆就势扭搦定,只一交,把女子搬翻;刚刚着地,顺手儿又抱起来, 这个势叫做'虎抱头燕青与任原相扑时的扑名叫“鹑鸽旋”,是以 小打大;而王庆用的扑名叫“虎抱头",是以强打弱。宋代女子敢于和 男子比赛,在段三娘失败之后,却“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称赞”,单 从这一点上来说,可称是巾帼不让须眉,值得永垂青史。
《角力记》记录了宋代一首《题墙上相扑画》的诗:“黑汉勾却白汉 颈,白人捉住黑人腰,如人要辨输赢者,直须墙 隋始一交。”因为是画在墙壁上,两人搂头抱腰 站立,只有墙倒了才有摔倒在下者,分出胜负。
由此可知,相扑比赛是以巧取胜,倒地就能分 出输赢,不必一定“扑杀”或“擒下台来气
宋代的相扑除上述几种之外,还有两种, 一种是幼儿相扑表演,另一种叫乔相扑。据 《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传艺》记载:北宋时
期,示城瓦舍的技艺中,已有“小儿相扑''。小宋代绿釉小儿相扑陶俑 儿相扑是儿童模仿成年相扑手的动作而进行 (河南省博物馆藏) 的娱乐表演,充满稚气,很受人们的欢迎。
“乔相扑”顾名思义,是滑稽相扑的意思,是一个人俯下身子,四 肢着地,套上戏装与道具,扮成两个人相扑的样子,滚摔跌打,取娱观 众,这一游戏至今仍可以在我国北方地区或舞台上见到。宋代给相 扑运动绘了许多绚烂的丰富的艺术长卷。这里还要提到,北宋初年, 有一署名“调露子”的人撰写了一本论述摔跤的书《角力记》。全书分 述旨、名目、考古、出处、杂说五章,记载了我国从春秋战国至五代十 国时期近一千七百余年的摔跤历史,介绍了摔跤的流行情况,考证了 摔跤名称的沿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论及摔跤的专著。
浏览3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