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 太极拳套路。为“四式太极拳竞赛 套路”之一。依据传统杨式太极拳 套路改编而成,共40个动作,依次 为:(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 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8)搬拦捶(9)如封似 闭(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 肱(13)左右穿梭(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16)单鞭(17)高探马(18) 右蹬脚(19)双峰贯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 通背(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 左右伏虎势(27)右下势(28)金鸡独 立(29)指裆捶(30)揽雀尾(31)单鞭 (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34)退步 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十字 手(40)收势。
【杨式太极拳115式】太极拳 套路。为太极拳家李椿年在西南一 带传授。与杨澄甫所教太极拳套路 动作相同,只是将一些重复动作如 左右搂膝拗步、左右云手等每动作 算一式,因此共115式。
【杨式中架太极拳】杨式太极 拳套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得太极 拳后,为了便于更多人的习练,对原 有套路进行了改变,去掉了一些跳 跃、发力等迅猛的动作,后经其子杨 健侯修订为杨式中架太极拳。
【杨钱】(1837 ~18财 杨式大 极拳家。名钱,字班侯。河北永年 人。杨露禅第二子,人又呼之为“二 先生”。自幼随父习练太极拳,武功 高超,尤善散手。后又学拳于武禹 襄。二十几岁即以技击名满京城。 长于轻功,善使大枪。曾在北京设 场授课,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有突 出贡献。
【杨禺廷】即“杨瑞霖工见该 条目。
I《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
锦》1吴式太极拳技术专著。李秉 慈、翁福麟编著。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0年9月出版◎该书集中总结了 杨禹廷先生近80年的太极拳教学 经验,内容包括“太极拳”、“太极推 手”、“太极剑”「太极刀”、“太极 杆”、“太极拳答问”及“太极拳传统 理论选登”。动作解说细致、准确, 每式皆说明用法。书中附有详尽的 吴式太极拳传承表,为研究该系统 的重要资料。书前有王有林、吴鉴 泉、杨禹廷照片及杨禹廷拳、剑、推 手拳照多幅。全书近28万字,动作 图解数百幅。
【杨兆清】(1883 ~ 1936)著名 杨式太极拳家。名兆清,字澄甫C 河北永年人。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嫡孙。其父杨健侯,为杨式 太极拳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杨澄 甫自幼得父调教,秉心悟学,拳艺精 熟。他在杨式太极拳架基础上,进 行了大幅度修改与加工,使整套拳 架更加开展简洁,柔和平易,立身中 正安舒,行功轻灵洒脱。修改后的 套路更有宜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 的普遍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杨式太 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 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他还是近 代太极拳杰出的教育家。早期以北 京为基地传授拳艺,后应邀至南京、 上海、广州等地教学,并先后受聘于 中央国术馆、浙江国术馆,分别任 “武当六长”及“教务长”等职。杨澄 甫在长期授拳过程中对杨式太极拳 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定 型了杨式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基本框 架。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太极拳人 才,影响遍及海内外。弟子中较著 名者有陈微明、李雅轩、董英杰、武 汇川、崔毅士、郑曼青等。其所著 《太极拳体用全书》为杨式太极拳的 经典著作。共有4子,长子振铭,次 子振基,三子振铎,四子振国。皆习 传太极拳。
【杨兆熊】(1862 ~ 1929)杨式 太极拳家。名兆熊,字梦祥,晚年自 号少侯。为杨健侯长子。7岁学习 太极拳。拳架紧凑缜密,动作沉稳 刚绝,尤善冷断凌空劲。性格刚烈, 喜打报不平。
【杨振铎】(1926-)杨式 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 子。自幼习练杨式太极拳、械功技。 其拳架端正宏大,流畅开展,独具风 范。曾获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金质 奖。曾多次在山西、北京等地教授 拳技,并应邀在各种国际性太极拳 交流会上作示范表演。还远赴海外 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 广泛影响的太极拳传人。著有《杨 式太极拳》等。
【杨振铭】(1910 ~ 1985)杨式 太极拳传人。字守中,为杨澄甫长 子。8岁习拳,14岁时即精通拳理、 拳经,作为杨澄甫教学的助教。19 岁开始赴安徽、江苏等地传授太极 拳法。又随杨澄甫辗转于上海、广 东、浙江等地教课,后移居香港。在 海外传有众多弟子。著有《双人图 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等书,
【阳掌】太极拳术语o掌心向 上的掌型称为阳掌。如图6
【阳拳】太极拳手型。即拳心 向上的拳型。如“撇身捶”中的拳即 为阳拳。如图。
【仰掌】太极拳手型。掌心向 上、手指尖向各个方向的掌型都称 为仰掌。又称“阳掌”。如图。
仰掌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太极拳名言。语出《太极拳论》。
“俯仰”为太极拳的高层技术,又指 太极拳的上下方位。仰为上,俯为 下。敌意在高,我意则更高,使其觉 “高不可攀”。敌意在下,我即更下, 使其觉“深不可测”,敌便顿然失控。 “俯仰”技术还有个转换问题,在上 时须有下意,在下时须有上意,如此 方意气换得灵。
【养生架】太极拳架练习法。 有些人以养生为练拳的主要目的, 在练拳时,不过分注重严格的技术 要领,只求舒适和随意。这种练法 有人称之为“养生架”。此说法不严 格,因按照规范的太极拳要领练拳 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健康水平。
【“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太极拳拳谚。太极拳是圆形的运 动。初练时,圈划得大而显,进而由 中圈至小圈,由形而质而至于无形。 逐渐舍弃形式深入髓里。拳论云 “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 造到其小无内之境”。
浏览5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