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练习摔跤的目的是“强国、强己、强种”,并且一生致力于摔跤运动的传承 和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被请到丰台坦克学校炮兵营担任教练,协助组建“八一摔 跤队”;
1986年,被聘为西城区花卉协会副会长,带队参加了门头沟恢复妙凤山文化保护 区活动的表演;
1993年,担任潘阳多龙气功武术学校校顾问,聘期三年;
1994年,担任嵩山少林寺武馆延才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6年,担任中国北方武术院总顾问;
2004年,担任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委员会顾问;
2010年,担任润峰客摔跤俱乐部名誉顾问;
2011年,与徒弟创立北京善扑营马贵保摸跤体育培训中心。
20世纪80年代,我致力于庙会的恢复,参与策划了北京第一个重开的庙会——地 坛庙会。此后,又参加了第三届、第七届的地坛庙会。直到70岁时候,我还在厂甸庙 会上“练”摔跤。
为了将老北京摔跤传承下去,保护老北京民俗文化,我精心挑选了七位弟子,分 别是:梁宝君、张立军、韩德江(北京跤坛名将,香港第九届武德杯中国式摔跤比赛 “优秀教练员”,全国摔跤一级裁判)、梁君、李东升(北京跤坛名将,香港第九届武 德杯中国式摔跤比赛第三名)、毛永贵、蒋迎新。在我的悉心指导下,以上七位弟子基 本上继承了我的摔跤技艺。
物换星移,时光荏苒。许多当年叱咤风云的跤坛高手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也已耄 耋之年。回首自己的摔跤生涯,我心中的感慨何止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 自己一生练功,始终以武德为先。恩师宝善林是这样教导的,我也是这样践行的—— 无论在哪里摔跤,必须话到礼到,时刻保持谦恭之心;从来不圈对方胳膊、不锁对方 胳膊、不砸对方;宁可输了,也不下“黑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或许,这就是中国 式摔跤的最高境界吧。
浏览1,3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