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六十四、-创派司徒当存疑|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在我国武术界,有三大武术发源地,一曰少林,一曰武当,再就是号 称天下第六洞天的道教圣地、四大佛教名山之 峨眉山。起源于峨 眉山的武术,既具佛门禅功,也含道教气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声 名远扬,被人称为峨眉派武术,与武当派、少林派武术鼎足而立。



峨眉山派初创于何时,成熟定型于那个年代,至今尚无定论。相传, 宋时峨眉山有异人者,姓司徒,名玄空,人称白猿道人,秉石室华山道人 陈挎之二十四式修真法,效猿之长臂为形,仿猿之灵快为意,化而成拳。 名曰“通背拳”。“通者”,通达也。“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 功,方得通达之妙”。乃通三关,达九窍,贯通十二周天之意。“三关”者,三 田也。“背”者,脊背也。通背者力由背而发,督脉在背之正中,统领诸阳 经。头顶项领,阳长阴消,下气上达,背气乃发,前手递出,后肘回撞,气由 背过劲摧肩,背筋通达劲贯手。任脉在前胸腹之正中,统领诸阴经,阴气 前收,丹田内转,阴阳转化,神气贯通矣。这里说司徒玄空为宋时人,可能 是和宋时的白眉道长及白云禅师混淆了。



另一说见之于峨眉拳谱所载:“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为道 门修炼,佛门正果。是时,师善击技,喜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 衷一是,女子御侮,另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 法,独树一帜。仰大慈悲法力,喜龙女化身,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 子习之,只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娥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偕 其音,始称峨眉拳。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 争,娱身可以,御侮可矣,奚传姓名,不言后师,前师永存,技而晦之,自可 全身。”这条记载在《开封方志》中《峨眉拳在开封》一文说:“峨眉拳最早 起源于河南少林武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明朝时期,一位道姑在 河南登封少林寺学艺,几年后,道姑出家到南海普济寺,路途之中与别人 交技,始感到老师传授的接手打法力不如男子。到普济寺后又与一女子 交手,这位女子虽不如她的功夫,但采用的分离性打法,攻中有退,退中 有打,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使道姑无可奈何。事后,这位道姑研练各家 拳法,博采众长,创出了'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出手似闪电,发 力如雷霆’,形飘飘而迷离,神淡淡而对敌的刚柔相济、曲直并重的不接



手打法。因当时此拳系由女子所创练,故称之为'娥眉拳'。当时,道姑还 传授了一个高足,曾到四川峨眉山为那里的和尚、道姑传授娥眉拳,因 '娥眉’同'峨眉'二字谐音,因而后人又称其为'峨眉拳',并由此传开了。 峨眉拳高级技法用于女子防身,制敌残忍,历代传授方法注重口传、身 传、正宗单传,加之门规戒律:不言师、不在人面前演艺、不与人交技、高 级技法只准单练,长期以来乏人整理研究、推广启承,因而鲜为人知。”



这种道姑创峨眉拳法的传说应只是峨眉门众多拳法中的某一种拳 法,证之以史,西汉刘邦以蜀为根据地而得天下,当地的民间武术及军事 武术应达到一定高度。何况巴蜀相近,巴人习武在周朝已为中原所闻,蜀 人为防御计也不可能不习武,因此,峨眉武术起源应在春秋战国前后。但 司徒玄空可能是后人神而化之,创造出来的创派祖师。



二白云筑基后继昌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峨眉山临济宗白云禅师 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



峨眉佛教自唐代起涌现了许多宗派,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很多宗派 逐渐消失,临济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峨眉临济气功”,一直在临济 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济气功”。据说,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 依佛门,精通医学,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融汇到武术功法中。创 编了一套“峨眉临济气功”功法,这种集医、道、佛、武术精华于一身的功 法,被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峨眉十二桩功》的出现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实践中都为峨眉武术刚柔并济、庄技一体、形神和一提供了较为完 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功效。



《峨眉十二桩功》中所述的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吐浮沉 等要诀,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各分支流派的传世秘诀。如《峨眉十 二桩功》中“拿云桩”“旋风桩合诀”的“杷粘联钩搭、套托随绷挤”技击诀 法:“杷粘”是听劲分经的基础;“钩搭”是分筋错骨擒拿法的运用;“套托” 是得势进身的前提;“绷挤”是借力发劲的手段等,这些是峨眉武术技击 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白云禅师从实践和理论上建立了峨眉武术的框架,这个框架既规范 了峨眉武术的发展方向,也使峨眉武术在接受其他门派武术时,有了选 择的标准。“相融者纳之,相离者去之”。峨眉武术所能形成的特点基本在 这一时期大致确定。



明代,峨眉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英才辈出,高手林立,“一花五叶”已 初现规模,其练功方法、套路招式、兵刃器械均见之于不同门派的口传身 授,遗憾的是习武者文字能力有限,未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武术典籍。明 抗倭名将唐顺之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内有诗一首,为《峨眉道人拳 歌》。全诗共三十行,每行七言,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眉派拳术术 的高超技艺,从起势到收势的全过程,其神态、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 奏等各个环节,都记叙得细致入微。诗中曰:“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 惊砂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这四句是写峨眉道人的个 人表演,他起势蹬足,石破砂飞,足见得力量之大;接着道人行走往来如 穿梭,身段玲珑,翠袖翻卷,姿势十分优美。“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 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这四句是写道人武功精深: 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自如;行动敏捷,臂肘之快如全身是手。“余奇 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这四 句写道人掌握的技能很多,表演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余奇未竟”,令人 怀想。接着写道人跳上蒲团,立即入静,由大动转入大静,安详自然,没有 过硬的功夫是绝对办不到的O



有人认为唐顺之的《峨眉道人拳歌》是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 子舞剑器行》的滥觞,这种见解过于鄙陋,杜甫所记乃一种舞蹈,诗中描 写了舞姿的优美和韵律,而且杜甫未曾有过李白那样的习武游历生涯, 完全不懂武术,只能通过该诗表达感今思昔的惆怅之情。唐顺之自身习 武,且造诣颇深,能从峨眉道人在行拳时的动作、神态、呼吸、用力技巧等 多方面写出峨眉拳术的独到之处。懂武术或习武之人细细品味唐顺之的 诗,能从中得到不少关于武学的收获。





浏览5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