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至尊棍法


一、力劈华山|少林至尊棍法





接上式,起身,左脚向右脚前上一步,脚尖朝右前方,膝微屈;左手下压握,两手握 棍向上向后画弧托棍于头部上方,然后右脚后撤半步,左腿屈膝下蹲成左横弓步,上体左 转135。。同时两手握棍随体转使棍梢向下向前立圆半周劈出,棍梢向前,略低于肩。目视 棍梢,发“咿"声(图3-34)。



IW]转体、翻腰、劈棍要迅猛有力。






花坐山



起身,右脚向前上步,膝微屈,左腿绷紧,身 体向左转45°。同时左臂内旋,两手握棍,棍梢向 下点地。继而身体左转45。,握棍由下向上画弧竖 棍于身体右前方,棍梢朝上,接着两腿屈膝下蹲成 弓步。目视左前方(图3-35)。



on转体竖棍协调一致,一气呵成。



fl
M



1. 两手握棍由上向右下方画弧,右臂伸直,左手握棍把端藏于右腋下。目视棍梢。



2. 左脚向右脚收一步,起身站立,重心在右脚,左脚虚着地。同时右手握棍下沉,棍



梢朝前下方;左手脱把变掌,向左收于胸前亮掌,指尖朝上(图3-36)。



3. 左脚再收,靠右脚,两腿并拢站立。右手握棍使棍梢向前向上抡半花竖于体右侧,



棍梢向上;左臂向下,自然垂于左大腿外侧,掌心向里,身胸挺直,目视前方(图3-37)。



/ 阻重]立身中正,身体挺直,挺胸收腹敛臀。






fiq?



马步里掌(3)



金黑独立(4)





















回头望月(19)















3









(27) (28)






▼、



(34)



(35)



震脚后踹(36)












上步架棍(40)









(45)(45)(46)(46)



(45)



(45)



(46)



(46)









(51) (52)






(53) 隔挡盖棍(54)










仙人指路(56)












(59) (60)
























收势(80) (81)






(82)



"33



?海邑m母m蜡芝曜、°



o












>



《易经》与道家 思想——功夫理论)2



《场经》舞我国文化史上少仃的-本同时祥剑儒道两家 卷崇的占代典籍,其崇初骐是-部占卜之8,但它的价值不 止在占卜方血,更任丁它提出了一套关『宇宙万物的生成.



发展及相4:关系(阴即.八上卜)的宇宙体系,包括“"- 1;11之谓道”这样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这尊理论影响K中华 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武术也不例外:fi:对易经思想的认同 上?儒家更侧讴「“体”(宇由起源)的 硕,道家则更恻 重丁 “川"(阴I川八卧)的 侦i,因而道家对小华武术的影 响更大°在武术史h与外家拳“双峰并峙"的内家筝,其拳 理即上要来n《易经》与道家思想?而内家拳乂是中国歧县 特色的拳种






1.武术之〃道〃



2. 天人合



道家思想的本质即为“道”。事实 上,从知识层面讲,“道”是很难弄懂 的。而在某种程度上,“道'’似卜已经成 为-种信仰。《老子》:十五章臼:“仃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7之曰道,强为之名H大。"老 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中国武术吸收 K这一思想,认为武术之源亦为“道”。



E宗居的《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 端,而理推一贯”,此"一贯”之“理" 便是"道"。"道”又是“无",“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无为,则 无不治”的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很深,太极 拳的基本法则就推「此,“心中一物无 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 惟静以待之,养其诚以至动静成宜,变化 小测”。太极拳对拳的理解是轻视具体的 招法,以无对仃,以道解举。同样,在实战 中保持无的心态也正常重要。临场实战,进 入无的境界,去除切人为的设定与限制, 随机应变,顺势而为,方能取胜。



作为-种思想,道家之“道''对武 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反映r传统武术在并 生、武德等方面的垃本心态。道家的无为 思想,将习武昔带人-个订以获得无限的 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中,自然而然,逍遥 自在。



“犬人合是道家的中心思想,道 家推崇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思想-直指导 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中国武术基本上 都讲究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古代习武者从大自然中吸收订养,模 拟i'i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 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 求,创造和丰富K武术的流派。



在习武者眼中,人体是-个整体,武 术锻炼的目的不是只锻炼哪?部分,而是 要求整体的协调性。所以,中国传统武术 在锻炼外在肌肉力量之时,还讲求内功调 息,借以平衡身心。外家功与内功的合 练,正体现K武术的"天人合一"思 想,内功调息即吸收天地之气,从而达到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浏览6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