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中有“善扑营”,入选者是八旗勇士之卓异者,习 角抵等技艺。据资料载,善扑营设都统或副都统,分三部:一 名善扑,两人相扑,以摔倒对方为优,额设200人;二名勇
射,以弓力强者为优,额设50人;三名骗马,以矫捷者为优, 额设50人。皇帝出巡时,善扑营则扈从戍卫,设宴招待蒙古 藩部时,他们则献技为戏。
善扑营编制为200名,设教习16人,经常进行训练。“善 扑营”除在宴会中献技表演外,主要用于在角抵中争胜,以 击败擅长相扑的蒙古族力士。
相扑手“平日在营锻炼身手,研究脚步,两两相搏,名 日捐弄……其技纯以臂、脚(腿)、腰三功为胜,其练臂功, 以抖麻绳辫为工具,练脚(腿)功则以踢白木杆子为工具。 内中行话'大杆子三百六,小杆子为牛毛’,谓功夫之深者 也,相扑手按技术之优劣分为一等扑户、二等扑户、三等扑 户及“搭辛密”(候补三等扑户),均俗称“官跤”或“官 腿”,朝廷按等级每月发给钱粮。
清代“善扑营”摔跤图
由于清廷对善扑营施行严格训练,并要求善扑营人与蒙古 力士比赛时只许胜,不许败,因而善扑营的扑户在技术上超过 了蒙古族相扑,所以清时有蒙古族相扑“不入御前人”之说。 善扑营的扑户,除要在宫廷筵宴中表演、比赛外,还要承担护 卫宫廷、擒拿罪犯、制伏强寇的使命,许多江湖侠客都败在善 扑营手下。清朝时,在华的俄国人自恃身体强壮,常有欺凌百 姓的举动,清廷就选派善扑营的相扑手跟随俄国人,俄国人若 有不轨行为,即被善扑营以武技制伏。陈康祺的《郎潜纪 闻?燕下乡膛录》中记载:“俄罗斯贡使入京,仁圣令选善扑 处有力者在馆伺候。凡俄国一使一役出(除)夕卜,必有一善 扑者随之。俄人虽高大强壮,而两股用布束缚,举足不灵,偶 出扰民,善扑者从其后踢之,辄扑地不能起,以此凛然守 法J
李炳卫等撰《民社北平指南》记载:“每年十二月二十 三日,清帝于内廷养心殿前看跟交,名曰'料灶’,迨正月 九日,在中海紫光阁观本营扑户与外客相搏,名曰‘客灶 外客之争跤者多蒙民,因蒙人好武好斗,故于进贡之余,必 演此技以相夸示。蹑交时,穿裙褪,着短靴……跤场铺以大 绒毡,以三跤分胜负J
- 清代吴友如等绘的《点石斋画报》中有“操演技勇”图, 描绘了清代士兵进行摔跤比赛的场景。此图中有文字,曰: “近世战阵之事,火器为先,一若刀矛搏击,皆可废弃。而不 用不知,利于远者必不利于近。深山遇伏,狭巷廛兵,仓猝不 及措手。火器转多恐乱。京师善扑营在东四牌楼两大佛寺内, 每年夏间,本营佐领在庙中阅看兵丁操演技勇。尚勇力不尚军 械,盖犹古时拳击类也。阅毕分等第以示奖励而后归旗。夫偏
《点石斋画报》中的“操演技勇”图
胜者必多弊,由旧者,贵折中。毋(弃)人之巧,毋失己之 长。因地制宜,因材器使,而又忠信以维之,爵赏以縻之,斯 无敌于天下矣。”这段文字说,京师善扑营每年检阅较技,尚 武力而不尚枪械、火器,而论者认为,只偏重于刀枪、拳勇必 有弊病,贵在学彼长处,避己短处,应该根据作战的需要和现 实的条件选择使用兵器。
浏览1,9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