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史话


二十一、明、清时民间相扑、摔跤成俗|摔跤史话





明代是中国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民间武术活动 空前活跃,武术流派日益涌现。单项器械操习、徒手对练搏 击、套路武术等各种武术形式并兴,诸多武术著作不断问世。



清代是武术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新时期。民间宗教与秘密结 社盛行,习武成风,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使武术门派 化、套路化、理论化。摔跤这一活动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得 到了更广泛的推广,技法得到了更系统的总结。



明代相扑属“白打”,善扑者名扬江湖



明代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中,列举 了 “九滚十八跌打挝拿“,其中有“七十二跌法”。明代拳法 多是按单一的技法分门派的,郑若曾的“七十二跌法”和戚 继光的“千张跌”之“跌、都是明代军队习练的技法,也是 民间角力使用的技艺。《纪效新书》《阵纪》《手臂录》三本书 所记载的擅长拳术的名人中,都有“千张跌”。这说明,徒手 搏击的相扑在明代已被归于拳术中,在十八般武艺中,当属 “白打” 一类。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武术的空前发展,各地涌现的武林名 人颇多,他们卓有专长,或招徒传艺,或恃技游行江湖,其善 扑者亦在此列中。



一明代的边澄,江南人,为正德年间少林派的高手。他在15 岁时,膂力已超过常人,因慕少林寺盛名赴嵩山学艺,在少林寺 做了三年饭,暗中揣摩自学,“遂妙悟搏法”。他离开少林寺后 “游行江湖间,莫有敌者”。边澄在姚江时,曾于酒肆中击败当地 的“力士”,力士邀约百人前来报复,边澄挥动佩巾缠住最前一人 长矛,顺势一纵跳出包围圈外,百余人为其绝技所慑服,双方言 和。边澄力大过人,又得精妙搏法,所以能制胜“力士”。



张松溪,宁波府郸县人,为明嘉靖年间内家拳高手。当时, 因抗击倭寇招少林僧参战,僧人们闻张松溪盛名到郸县求见, 欲一较高低。双方约定,如有死伤,对方概不负责。“松溪袖手 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 堕重楼下几死,众僧始骇服J后松溪为诸僧侣显示绝艺,“使 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斤累之,谓日:‘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 供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两,其奇异如此 张松溪借力轻轻一推,使来犯者坠楼,也是内家拳借力打力的 技法。



明代,民间习武之风渐兴,相扑活动很快流行起来,史载, 明代很多读书人因年少天性好玩,也喜斗力。明代宋濂的《文 宪集》中有《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文中记述: “始濂游学诸暨时,与乌伤楼君彦珍,浦阳宣君彦昭,郑君浚常, 浚常之弟仲舒同集白门方氏之义塾。塾师乃吴贞文公立夫,盖乡 先生也。彦珍最先还,而濂与彦昭,浚常兄弟讲学将一期。当夜 坐月白,俟公熟寝,辄携手出步月下,时皆美少年,不涉事,竞 跳踉偃仆为戏嬉,或相售警,或角抵其力,至不胜乃止。”王慎中 的《遵岩集》也记载读书人被角抵表演所吸引,“皆舍书就观二 可知当时角抵之戏的表演已很普遍,市民对角抵戏颇为喜爱。



明朝因好角抵渐成风尚,史籍中记载了不少擅长角抵的人 物。王世贞的《算州续稿》载《詹处士墓志铭》,其中云: “詹仲子之弃其官而奔处士……翁乃长七尺,目光如曙星,声 若洪钟,多膂力,轻跻爽警。工手搏,挽强。”



明朝后期,民间角抵(相扑)活动有了较大的普及和发



展。晚明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清明时节扬州天 宁寺、平山堂等处的市民多走马放鹰、斗鸡蹴鞠、浪子相扑 等。“余所见者,唯西湖春、秦淮夏、虎邱秋,差足比拟。” 在扬州、杭州、南京、苏州等地,每逢节庆,游人众多,有 “浪子相扑”自娱活动和表演。《馀杭县志》记载了 “百戏相 扑,踢弄杂手”等民间娱乐活动。



河北一带自古就有以角抵为乐的习俗。南朝梁任昉在 《述异记》中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 戴牛角而相抵。”这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因金、元时期的禁止 而衰退,及至明代逐渐有所恢复。清初教育家、思想家颜元的 父亲颜昶,就是一位摔跤活动的爱好者。据李嫌的《颜习斋 先生年谱》记载,“颜昶形貌丰厚,性朴诚,膂力过人,爱与 人较跌”。



近人徐卓呆在《日本柔术》一书的“序言”中说:万历 年间刊行的《万法金书》中有柔术图。徐认为“日本之有柔 术,实传自我国”。《万法金书》似已佚失,难以考稽。明末 时,浙人陈元赞东渡后,以拳法、捕拿之术传授浪人三浦与次 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福野七郎右卫门。这三人被称为日本 柔道的鼻祖,陈元赞被誉为“在日本制陶史和柔道发展史上 不可忽视”的人物。





浏览1,1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