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二十四、最近有“武术学”的提法,并有《武术学概论》的专著问世, 这是令人鼓舞的动向。|说剑丛稿





我以为武术史和武术文献学应该是“武术 学”的基础.或者说是重要的支撑点.对武术史和武术文献学的 忽视,导致了武术基础理论的空泛虚弱,只凭“博大精深”四个 字敷衍天下。在一些权威性的甚至是指令性的“理论著作”中,谬 误百出,笑话丛生,令中华武术屡屡蒙羞.最近,官方颁定“必 读教材”《段位制理论教程》,使这种情况达到登峰造极。此书以 周密的《武林旧事》为宋代“武术著作”,已经成了海内外传扬的 “经典笑话”。还有一本大部头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居然将明 代唐顺之的《唐荆川先生文集》、明末朱国祯的笔记《涌幢小品》 等,都赫然列为“武术古籍”。可以断言,撰稿人根本就没读过这 些书,只是从别人那里抄袭来的,是典型的以讹传讹。如果因为 一部书里有一两条武术资料,便可称之为“武术古籍”,那经、史、 子、集四部典籍多数都可以纳人其中,武术文献岂非成了布袋和 尚那条“收拾都将一袋藏”的布口袋了!在任何别的学科里,如 此庸浅荒诞的现象是极为罕见和不能容忍的,在官办的武术界,却 是坦然自若,见怪不怪,而且并不影响笑话和谬误的制造者们,继 续“严肃公正”的获得“高段位”.



“武术学”是多学科交插的学科.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与相邻 学科的关系,以逐步达到跨学科整合研究的状态。当代武术研究 步履蹒物,与缺乏学科外交流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武术界与 其它学界关系漠然,没有建立起广泛而有序的学术交流关系,除 了几本通俗刊物外,甚至连一本专业学术刊物都没有,使深层次 研究和学术交流无所依托,这的确是一个应该认真反思和尽快加 以改变的现象。本世纪初,文学史家郭绍虞(希汾)先生曾兼职 上海东南体育学校,于是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从 而揭开了中国体育史学科的发展历程。相近的例子,二三十年代, 古文字家胡朴安先生不但是太极拳原理的积极研究者,而且经常 参加社会武术活动,曾经是民国“六运会”的武术裁判.正是因 为有许多体育界以外的学者的介入,才使得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 体育学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今当世纪之交,我们不妨郑重地回 顾一下这些往事,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19S9 年 8 月)



卷六



二七冯玉祥与中国武术



在中国现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以精擅练兵而闻名.1941年,周 恩来在《贺冯玉祥六十寿辰》一文中写道:“先生善练兵,至今谈 兵的人多推崇先生,咱这是中共中央对冯玉祥军事才能的肯定. 实际也代表了社会一致的评价.冯玉祥一手培植起来的国民军 --后称“西北军”,军纪严明,能征惯战,曾经是一支战绩赫赫、 名将辈出的劲旅。



冯玉祥练兵有一整套严格细密的办法,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措 施和制度.数十年的临戎生涯,使他逐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治 军思想和治军风格,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练兵上,甚至有人说冯 玉祥的练兵高于用兵,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今天看来,冯玉祥 的练兵之法有些已经过时,有些则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 值,值得研究,也值得总结.



冯玉祥练兵的特点之一,是他对中国武术的充分利用。他十 分重视从中国武术中挖掘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经过提炼改造后 用之于练兵,用之于实战,取得了很大成功.



民国史上将武术引入军旅者并不罕见,特别是北洋军阀时期, 这几乎是一种时髦的举动,马良在山东搞的“技术队”,曹银在保 定组建并带进北京的“苗刀营”和“铁杆矛营”,孙传芳在江苏的 ??武术营”和何健在湖南的“技术大队”之类,名目繁多,花样翻 新,然而莫不招摇一时便烟消云散,不复为人们所记忆.惟独西 北军的“大刀队”,不但在扫荡北洋军阀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而且 在抗击日寇的长城之战中,在百灵庙与多伦之战中,以及后来在 芦沟桥之战、台儿庄之战和其他无数次战斗中,令日本侵略者的 骄兵悍将闻风丧胆!西北军的威名也随着一首昂扬激越的《大刀 进行曲》而传扬千秋,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精神的光辉典范.



冯玉祥与武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冯玉祥并不是功力醉深而 论说高妙的武术家,但他热爱武术,一生坚持武术锻炼,对传统 武术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向等问题,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他和 他影响下的许多西北军人物,对民国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演变,曾 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过积极作用.因此,无论从民国军事史的角度. 还是从民国武术史的角度.冯玉祥与中国武术的关系,都应该是 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浏览3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