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在魏晋以前,我国有一种被称为“手搏”的徒手搏斗技 术.一般认为,我国后来的拳术就是“手搏”的继续和发展,由 此可见我国拳术古老绵亘的历史渊源.但是,由于古代的“手 搏”论著久已亡佚,文献材料极为缺乏,后代学者对“手搏”的 解释又多有歧议,这就使得我们对“手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几 乎一无所知了.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科学领域里的 卓越成就,系统研究我国拳术的发展史,在可能的范围里探讨一 下有关“手搏”的一些问题,该是一项不无意义的工作。故试作 考索,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手搏的起源无疑是十分古老的,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丰富的 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搏”字而论,最初出现 在先秦古籍中,就常常与狩猎活动有关,反映了早期搏斗技术与 生产活动的直接关系。如《诗经?小雅?车攻》云:”之子于苗, 选徒嚣嚣,建族设旄,搏兽于敖。“依东汉学者郑玄的解释,这是 说在“敖”这个地方“田猎搏善也”。当然这种“搏兽”不一定都 是徒手去“搏”的,但精选出来的"徒”——勇敢的武士们,其
“手初探
中必有敢于徒手搏兽的勇士“在商周时代,这种人不但有,而且 往往是同巨禽猛兽拳牙相搏。《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材力 过人,手格猛兽」《晏子春秋?内谏篇上第一》载:“殷之衰也, 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5a虎”。同书《内篇谏下第一》又 载,春秋时代齐国的三个勇士,即著名的“二桃杀三士”故事中 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齐〉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古代田猎活动实际寓有讲武练兵的意义,于是总有人喜欢徒 手搏虎以显示勇力。《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橙褐暴虎,献于 公所」这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太叔段打猎时,部下勇士空手搏虎, 将它献给郑庄公.毛《传》:“暴虎,空手以搏之。”空手搏虎绝不 是一般勇力所能胜任的,于是,“暴虎”便成了勇力超绝者的象征, 成了一个常用词。《尔雅?释训》云:“暴虎,徒搏也晋代郭璞 《注》云:”空手执也暴虎” 一词的产生和引伸,自然免不了 掺加进去文学成分,但“暴虎” 一类斗兽活动,在我国历史上确 实存在过,而且由于历时久远,竟逐渐演进成一门专门技能。《孟 子?尽心》载,晋国人冯妇,“善搏虎,卒为善士。”据清儒焦循 (里堂)《正义》,“善搏虎”是说他善于空手搏虎,因为具有超常 的勇敢和技能,终于被推为“士”中之佼佼者——“善士”,到汉 代,还有人愿意学习这门充满了危险的技能。《西京杂记》卷3载:
“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固学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
莫不绝脏
后来这位勇敢的贵族竟死于兽伤。这种人兽相搏或人兽相斗 (人持兵器)的场面,我们在汉画像石(砖)上多有所见。汉代风 靡一时的“角抵戏”,实际上就是模拟人兽相搏的一种“武舞”性 质的舞蹈表演。
野蛮残酷的斗兽活劭,至少直到三国时代还存在,只是发生 了变化,一种令人厌恶的衰变。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6载: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祖福,迭与
之搏,纵百姓观之.加
汉代的人瞥相搏——斗牛汉代的人瞥相搏——斗牛
汉代的人瞥相搏——斗牛
汉代的人瞥相搏——斗牛
此事《世说新语?雅量》也有记载,“苞虎牙”三字作“断虎 爪牙”,就是将虎的爪牙处理掉,然后让力士袒露胸腹与之相搏。
“暴虎”之类是早期徒搏技术的源头之一,但在古代,徒搏技 术主要还是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冲突中发展起来的.这方面 的资料同样非常少见,我们只能在先秦典籍中寻绎到一些蛛丝马 迹.
仍以“搏”字为例.《礼记?月令》载,按照西周奴隶主阶级 的法制,每年孟秋之月,司法部门要“务搏执”,目的是“禁止奸 慎罪邪”,即防止奴隶反抗暴动。《周礼?环人》载,“环人”的职 责之一是“司搏谍贼”;同书又载,“士师”的职责也是“司搏盗 贼”.很明显,在反抗与镇压的剧烈斗争中,对立双方经常地使用 着包括徒手搏斗在内的一切推斗手段.实践产生了经验,经验上 升为技术;技术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充实和总结,又在世代相传中 积累成为有系统的东西。我国早期的徒搏技术必然是在这样一个 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浏览5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