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七、先秦典籍中的某些“搏”字,虽然透露出我国徒搏技术的确 起源甚古,但还不足以证明早在西周以前我国就有了成体系的、相 对定型的徒搏技术。|说剑丛稿





据清代学者段玉裁的研究,“搏”字的初义与 “捕”字相通,后来,“搏行而捕废,但训为搏击。'唠照此,我们前 引的“勇力搏虎”之类,以及“务搏执”、“搏谍贼”之类,实际 上都可以训义为“捕”。“搏”、“捕”相通,可以理解为“搏”是 “捕”的引伸义。后来,“搏行而捕废”,则反映了肇源于狩猎活动 的徒搏技术终于摆脱了它的生产属性,发展成为一门主要以人而 不是以兽为对象的格斗技术.我们借助段玉裁的研究成果做出这 样的推论:“搏”、“捕”义通的时代,大致当西周以前,或者也还 包括东周初期,那时,“搏”尚未发展成为后来通行意义上的 “搏”,所以见诸古典文献的徒搏勇士,往往不是逞勇力于人,而 是“以勇力搏虎闻”,于是也就随之产生了 “暴虎冯河”这样的词 语。



及至东周以降,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籍中的某些 “搏”字不再与“捕”字通义,而明确成为“搏击”、“手搏” 一类 词汇的省语.如,《谷梁传?僖公元年》载,鲁公子友与莒“相 搏”,范宁《注》云:“搏,手搏也又,《左传?僖公二十八 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杜预《注》云:“搏,手搏也」 “搏”字含义的这一变化,即由泛义的“搏”,终于演变成为徒手 搏斗技术术语的“搏,并由此衍生出“手搏” 一词,正反映了早 期徒搏技术在漫长的发展中日益摆脱了一般社会属性,逐步变成 一种可以为任何特定目的服务的专门技术.这时,见之于文献的 徒搏勇士,勇力搏虎者固然还有,但更多的是逞勇于战阵,逞勇 于“私斗”.总之,以勇力和智能克敌制胜者受到赞赏,“暴虎”则 成了某些勇而无谋者的代称。《诗经?小雅?小旻》用“不敢暴虎, 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来表达一种理性的谨慎心态。孔 子以武勇为君子的美德,但他对恃勇好斗的弟子子路说:“暴虎冯 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是人们对“勇 力”的认知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徒搏技术价值取向的变化,说 明技术本身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某种升华。



在我国历史上,以“手搏”为主要代表的徒搏技术,究竟在 什么时候达到了它自身发展的成熟阶段呢?根据历史文献所反映 的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大体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说,到 了春秋战国时代,手搏已基本成熟,它已经具备了一门独立技术 领域所应有的内容构成和规模.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雄立,彼此侵吞.战争频仍。战争剌激 着军事技术飞速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当 时,基于自存和扩张的需要,各国都很重视礼崩乐坏之后独此为 盛的“讲武之礼”,甚至经常观赏各种武技表演,“以为戏乐,用 相夸视”产与此同时,通过技术训练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问题也 被十分突出地提了出来。齐国霸业的开创者管仲,最先提出“以 教众练士击殴众白徒”,并强调“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的治兵原 则。所谓“白徒",即指"无武艺”的“不练之卒”;“服习”就是 “便习武艺”.白就连平生不言戎旅之事的孔子,也大声疾呼:“以不 教民战,是谓弃之!”◎战国时,一些国家进而用一些严格的测验、 奖励办法,把民众与军队的军事训练制度化,诸如秦国的“锐 士”制度,魏国的“武卒”制度,齐国的“技击”制度,都是以 最见成效而著称于史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吕氏春秋》 在其谈兵的篇章中,专设了《简选篇》,批判了某些人认为“驱市 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兵,可以胜人之精士练 材;离散系系,可以胜人行阵整齐;锄白梃,可以胜人长保利 兵” 一类迂阔无稽之论,断这是“不通乎兵者之论。”进而指出 “排练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这是战胜攻取的必备条



件科'与《吕氏》相同的观点,多见于《孙》、《吴》等先秦兵书,它 是我国古代早期军事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当时军队中的训练不能不以“五兵”为 代表的兵器技术为主。?但徒搏技术也受到一定重视,因为徒搏虽 无预于大战,但它有助于提高士兵的体能,有助于兵刃技术的操 练掌握,同时,又是军中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早在西周时代,就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 射御角力”的制度0?据《后汉书?礼仪志中》李贤注引东汉卢植 的解说,西周的“角力”犹如汉代的“引关、蹋鞠之属”.“引 关”或作“引斗”.陈奇猷先生认为,"引斗”就是"相引而斗,正 是角抵之义有位现代学者认为,“引斗”就包括了 “手搏”在 内。?可见西周时代就已经用某些徒搏技术来训练军队了。这种情 形,到了春秋时代又有发展。马王堆帛书《王兵篇》云:“春秋角 试,以练精材」“孟冬之月”成了 “春秋”两季;“角试”乃“角 力”的演变.这不但表露出“以练精材”的内容仍然包括有徒搏 技术,而且抽象的“习”变成了具体的“试”,证明了训练要求的 提高.严格训练乃是提高战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卓有成效 的训练必须建立在正确有效的技术体系和简明易行的理论指导 上.这一点正是我国传统兵学的精髓之一。不能设想,缺乏正确 理论指导的盲目训练,能够造就出战胜攻取的“精材”,能够产生 像魏国的“武卒”那样出类拔萃的优秀战士户既然徒搏技术是西 周以来相沿已久的练兵内容之一,那么当春秋战国时代,在军旅 中它首先上升到有系统、有理论的水平,这是完全可能的.



军旅之外,民间是徒搏技术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空间。



早在春秋之初,齐桓公就曾申令地方官吏,要他们推荐“拳 勇肱股之力秀出于众者”,否则要治以“蔽贤”罪。◎这说明在武风 素盛的齐地,民间确有擅长徒搏的人才。据《吴越春秋》记载,春 秋末期,越国曾出了一位武艺不凡的奇女子,越国勾践向她请教 剑术,她对整个武艺的道理做了一番寓理深奥的议论,其中有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如惧虎” 等语户所谓“手战之道”,是个蕴义宽泛的概念,自应包括徒搏技 术在内,而越女的这番话也不失为此道中的千古名言,一直到现 在还不断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吴越春秋》成书较晚,越女的 故事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我们对其事其理不好完全凭借;但是,春 秋之末,吴、越国君好勇,人民特别强劲好武,其风历久不衰,直 至汉代还保持着“好用剑,轻死易发”的社会风气,这是确凿无 疑的史实9所以,我们以为越国出现精通“手战之道”的专家,甚 至产生越女这样的女专家,应该是可信的。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尹文子?大道篇下》上说,一位老人,给 自己的仆人起了奇特的名字,叫“善搏”,以至吓得朋友们都不敢 登门了。仆人“善搏”未必是实,但当时民间必有“善搏”者,这 应无疑问.司马迁曾说,司马氏的祖辈在赵国的一支,“以传剑论 显注家苏林说,“剑论”是“传手持论而释之.吨这样解释“剑 论”是否可信姑且不论,但苏林是东汉末年人,他生活在“手 搏”正盛的时代,他认为战国时已有人专门从事传授“手搏”并 “论而释之”,这一说法应该是有根据的.



事实上,战国时代社会上的确出现了一些以武技为人效力的 人物,这些人通常被称为“侠”或“私剑”?《韩非子?五蠢篇》云:





浏览4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