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八、“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入主兼礼之,此其所以乱 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 私剑养J|说剑丛稿





韩非子以儒、侠对举,也就是以文武对举,认为他们同时以 个人专长而可能受到“人主”的礼遇,是足以破坏封建法制的邪 恶势力.足见“群侠”的队伍不小,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庄子?说剑篇》中赵惠文 王“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的故事。“侠”的身份主要是充当



“私剑”,也就是凭借个人技勇充当为人效命的打手,是以武技谋 生和寻求进身之机的没落武士.他们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剑术家和 手搏家,技艺的高低,对其个人的名望境遇都至关重要。因此,这 些人在提高技艺上舍得下大功夫,而且十分重视这种特殊技艺的 薪传接续,他们对手搏技艺的总结、提高和传播必定有相当的贡 献.这些人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私家传授武艺的风气,他们 的出现,实际就是民间职业拳师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代手搏走 向成熟的又一标志.



人们经常提到,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里著录了一部叫 做《手搏》的书,共有六篇.班固没有告诉我们这部书的成书年 代及作者,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汉代人的著作。这部书无疑是手搏 已经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甚至可能是汉以前手搏的总结性著作。很 可惜,此书不载于《隋书?经籍志》及两《唐书?艺文志》,在唐 代多种类书中也没发现有被引录的佚文,说明它早在隋唐以前就 已失传。



《手搏》被班固收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 巧”家。何谓“兵技巧”?班固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解释:



“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这是一个立意高明、措辞严谨的定义。“兵技巧”收书一共十 三家,除少数几家从书名难以确言其内容外,其余以“射法”书 最多,剩下就是《剑道》、《手搏》、《蹴鞠》三书.如果我们以班 固的定义同各家书目相对证,就不难察觉,关于兵器技术的各家 书便是“便器械,积机关”之类;《手搏》、《蹴鞠》则属于“习手 足”之类。严格讲,徒搏技术在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并无普遍 意义的实用价值。正如后来戚继光在《拳经》中所说的,“拳法似



无预于大战之技”,对广大披坚执锐、攻城野战的古代战士来说, 其作用主要在“惯勤肢体,活动手足,此为初学人艺之门也J啜显 然班固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指出“手搏”的作用主要在于“习 手足”。



班固以《手搏》为兵书,其观点应当来自西汉末的“步兵校 尉任宏”。因为在刘向、刘歆父子主持的皇家图书校录工作中,任 宏负责校录兵书。?这无异于提示我们,在汉代军人的眼目中,“手 搏”是为军事服务的,它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它也是“防身杀敌 的勾当"。"民间手搏不一定直接为军事服务,但它的传播和发展 也主要决定于它在各种社会冲突中的实用功效.总之,用现代武 术界习用的词语来说,“击”的社会价值规定看古代手搏活动的性 质.但是.这不等于说手搏没有健身愉情的体育功能。



一般说来,成功地运用任何一项战斗技术,都必须以良好的 体质为前提;而反复练习这些技术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都会 有益于体质的增强.对如此彰明浅近的道理,古人不可能不明了. 我的体会,班固的“习手足”三字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用 ?'习手足”来概括一切徒搏技术,即一般所谓“便习武艺”;其二, 是指为掌握徒搏技术而从事的素质训练而言,即戚断光所谓“惯 勤肢体,活动手足: 如果这个理解不谬,那么可以说早在汉代,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 “手搏”在“击”的作用之外,还有健身强 体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手搏所具有的体育 作用。



事实证明,这个理解并不是凭空臆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武艺与身体条件之间互为表里的依存关 系。《逸周书?武称篇》列述了一系列“武之胜也”的相对条件, 其中从武器的长短,军装的轻重,情绪的静躁,速度的疾缓,一 直到身体条件的强弱,明确指出“强胜弱”。就是说在克敌制胜的 所有条件中,必须还包括身体条件的比较.应该说这是一个基本



认识,是产生体育意识的基础。《诗经?小雅?巧言》云: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踵,尔勇何为!”



这是近代武术研究者们经常弓I用的诗句.根据毛《传》和郑 《注》,“微”和“踵”都是病态,末两句诗说:一个不健康的人, 即使你很勇敢,又有什么用呢?可见一个拳勇秀出的人必须首先 是一个健壮的人。



大家都知道,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兼资文武的杰出人物,他曾 经在一次以甘蔗代剑的击剑比试中,巧挫“善有手臂”的奋威将 军邓展。曹丕自言,他“少好弓舄,于今不衰”,其结果是“日多 体健,心每不厌”产可见曹丕习武不是以“击”为惟一目的;他的 “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八个字,从身、心两个方面生动地道出了 古代武艺活动的体育价值,证明了古人操练武艺早就有了锻炼身 体的目的性。



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应该不仅能使从 事者强身健体、趣味盎然,精神世界得到裨益;而且也能使观之 者赏心悦目、发懦振弱,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激发.否则这项活动 就不可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可能传之久远而不衰。我们有 理由认为“手搏”是具备了这些特点的。《汉书?哀帝纪赞》云:



“哀帝……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啮



据苏林注,“卞"就是“手搏”。又据《说文解字》,“卞”的 本字是“拚”,由于同音的缘故,古籍中每借用为“卞,“扑”、 “弁: "拚”的原义是“拊手也”,段玉裁认为是由“拊手”引伸 为“两手相搏也哀帝时常观赏“手搏”,班固说这是他的“雅 性”的表现,足见“手搏”饶有趣味,足以引人人胜,是一种品 位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正由于此,手搏不仅受到汉哀帝一类高 层人物的喜爱,也深受一般群众的喜爱。左思的《吴都赋》说,吴 国的人民喜欢“翘关、扛鼎、拚、射、壶、博」?左思把“拚”同 举重、射箭、投壶、博奕等古代文化体育活动相提并论,更加证 明了手搏的体育性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看来,那种认为古 代武术只是循着“击”和“舞”两个方面发展,否认古人练武具 有强身健体的目的,甚至否认古代武术具有健身祛病的作用的观 点,的确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手搏既然可观赏,那么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的呢?是单演的形式还是对抗的形式呢?或者说它如某些同志所 说的,是“舞”的形式呢?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 可供印证的材料太少,我们只能作些迂回的考求。



《汉书》卷70《甘延寿传》载,名将甘延寿曾经:





浏览1,4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