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被重铠先登,挥三尺铁人万众中,遂破同安诸寨,以功至 都司参将这是陆样亭所言.钱谦益则说:“万历中,应都清道 陈监军募,督兵攻同车诸寨,功多,当得官,谢归。监军没,来 依余。醉后辄鼓腹笑曰:石电非轻为人醉饱也。”
敬岩从征苗民一事,尚待考诸史籍。陆群亭为敬岩作传在钱 谦益作《哀辞》之后,凡与钱氏梧处,都有纠正钱说的意思.但 他说敬岩积功至都司参将,好像也不大靠得住。敬岩在陈监军死 后投依牧斋,看上去很像是陈监军的私从,是随军教师一类身份。 明代军中确有这种人,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中就多有武技教师。这 类人大多来自民间,不是职业军人,也没有什么明确军职,军主 可能给予某种礼遇,但其身份比较低下。我以为敬岩在陈监军处 吃的正是这行饭,陈监军一死,只得另觅出路。牧斋所谓“功多, 当得官,谢归“,也不免有虚美的成分.
崇祯六年(1633),敬岩到了江苏昆山县,这是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一步.在昆山,几个血气方刚、抱负不凡的年轻人曾向他求 艺,其中包括后来以理学闻名的遗民学者陆棒亭,还有敬岩武艺 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扬者吴殳.对一个身处草莽的民间武术家来说, 得到一个杰出的学生是极其重大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使自己名存 天壤间,更重要的是能使本门武艺发扬光大,不然便多半是湮没 无闻而最终与草木同朽了.当然,前提是本人确实是此道中的高
手,而非故弄玄虚的江湖把势.以敬岩的苦心孤诣,得陆椁亭、吴 殳这样的英才而教之,在中国武术史上真是一段令人神往的佳话。
先看看陆椁亭在其《石敬岩传》里的一段记述:
“崇祯癸酉,平湖沈公萃祯备兵吾姿,时江北海氛日甚, 沈公留心武事,聘东南技勇练兵,敬岩应邀而来。同时来者 有曹兰亭、赵英及少林信洪纪、洪信之属,独公称最,自曹 以下皆推服。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异丈人蛇矛,龙 跳虎跃,观者皆辟易。有程某者,徽人,亦善梨花枪,妒公, 愤言于众,欲与公较。公与期日角技,前一夕程忽遁去。余 念时事日非,倘一旦出而用世,则兵革之事所不能也,乃延 敬岩而问技焉,三年中颇得其术
吴殳《峨眉枪法?石敬岩枪法记》云:
“崇祯癸酉,敬岩至娄,寓报本寺。余约同里夏君宣、i 如、陆桂亭拜学焉.玉如、梓亭与余同辛亥生,君宣长一年。 二夏之居与余仅隔一墙,三人晓暮习练;椁亭居稍远,数日 来一习手足,视三人稍疏。”
敬岩是崇祯癸酉(六年,1633)到的昆山,乙亥(八年, 1635)二月战殁于安徽宿松。在昆山教吴、陆、二夏习武,首尾 只二年.吴殳说:“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二年,手臂粗得柔熟 又说:“癸酉、甲戍,练戳革无间时者二年样亭说“三年中颇 得其术”,显然说多了一年.此外,依吴殳所述,诸人从敬岩习武, 吴殳是发起者,事实上他也是四人中习武最有成就的一个.椁亭 则因居住稍远,只是数日一来,“视三人稍疏”.然而椁亭只讲自 己“乃延敬岩问质焉”,不提同学者还有吴殳与二夏。不提吴殳, 很可能出于对吴殳的偏见.吴殳出身寒微,本籍太仓,因作人赘 婿而移籍昆山,这在当时就遭到世俗的冷眼。加上样亭颇以理学 正宗自许,视学涉百家、兼及释老的吴殳为杂流,二人思想与学 术分歧确实很大.可能因为这些原因,椁亭不愿写下他与吴殳曾 同为敬岩弟子的这层关系。既然不提吴殳,二夏也就从略了。事 实上,椁亭对夏玉如很敬重,他的《年谱》和《行实》都曾提到 与玉如师事敬岩“习武艺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间,玉如以 “好勇不慎”而染疾,吴殳曾约椁亭一起去看望他.过了五年,至 顺治元年(1644),出门半年多的玉如突然回来,原来他已仗剑从 戎,曾“孤身北侦”,归来为同学们讲述清军占领下北方的情况, 接着他又要去扬州投效史可法。②足见玉如是个血气很盛的志士, 敬岩的弟子中只玉如一人将所学武艺用之于抗清复明的事业,可 惜我们对他的史事知道的太少,还有待今后继续考索。
与敬岩同到昆山的几个人,曹兰亭,他书未见记载,不详其 身份,从椁亭的文字看,似武艺仅次于敬岩者.赵英,他书皆作 陈英,当椁亭记忆有误。少林僧洪纪、洪信,洪纪当即吴殳《手 臂录》及其他书中所见的洪记,亦作弘记;洪信情况不明.洪纪 是敬岩的朋友,曾向敬岩传授枪棍法。后来二人一起去真定拜访 著名枪家刘德长。洪纪功夫“少林推第一”,所以见德长后“意殊 傲蔑”,结果败在德长枪下,乃与敬岩一起拜德长为师。二人从德 长凡二年,敬岩枪法大进,成为刘氏人室弟子。洪纪则不如敬岩, 是故以后同到昆山时,不能不以敬岩为首了.但不久以后,此人 在河南被农民军所杀尸另外,梓亭所说那位不服气敬岩而又不敢 如期比武的徽人程某,很像是休宁程冲斗家族中的一员,当时程 冲斗已经过世,但程冲斗的枪名远播于大江南北。程氏在徽州是 大族,其子弟辈习程氏六合枪者很多,所以“徽人程某”很可能 出自程冲斗家族。椁亭专记此事,未尝不含有贬低程冲斗而抬高 敬岩之意,后来吴殳对程冲斗系统的枪法也屡有贬词,与陆椁亭 是一致的。这种态度恐怕未必来自于敬岩,乃是弟子们的一种门 派自负意气。
敬岩在昆山的二年中,与吴殳、二夏、椁亭等一班弟子的关 系相当密切,几乎是朝夕在一起教习武艺。当时,整个北方农民
军已成燎原之势,关外满族也在秣马砺兵,准备随时入关收拾残 局,崇祯统治下的大明已岌岌可危,只有江南还大致安定。吴、陆 诸人都是才具杰出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习武,自然是有鉴于时 局之危,打算为朝廷效命。敬岩虽然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职业 武师,但他的脚根也站在朝廷一边.显然,敬岩与吴、陆诸人思 想立场的一致性,是他们师徒十分相得的基础。此外,对敬岩的 武艺和遭遇,吴、陆等抱有同情并为之愤然不平,这不但表现在 吴殳在几十年以后为敬岩所写的一系列文字中,也表现在样亭赠 给敬岩的一首诗里。诗载于椁亭《诗集》卷一,赠诗的时间正是 梓亭等从敬岩习武的崇祯癸酉、甲戍之间: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