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岩型臬为天下第一,于从之受学,情束尽其术
将军结发已从戎,四十余年立战功.
十月冰霜孤寨外,九秋风雨百变中.
但期戮力同刘杜,岂料终身类李冯!
执政无人君应恨,江湖知己尚难逢。
据样亭自注:“但期” 一句中的“刘杜”,是指明将刘纯、杜 松。刘维是抗倭名将刘显之子,勇悍敢战,善用大刀,当时为辽 阳总兵。杜松是陕西榆林人,在陕西身经百战,威名赫赫,后调 为山海关总兵。二人《明史》有传,均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 朝进攻后金的萨尔湖之役中阵亡。椁亭注云敬岩曾与二人同事,这 似乎隐勾透露敬岩也曾参加过明朝对后金的战争.总之,对敬岩 的深切同情,构成样亭此诗的主题。敬岩有四十多年的军旅经历, 本来一心许国,希望同刘、杜一样既得到国家重用,也甘愿为国 家血染疆场,不想“执政无人”,敬岩的才略和志节均遭到无情埋 没,最后竟沦落江湖。椁亭在不平之余,想起了汉代李广和冯唐, 他以为敬岩的遭遇正如同李、冯。最末一句,说即使身处江湖,也 难得碰到一个知己,言外又以敬岩知己自许.应该承认,吴、陆 等排除社会上的陈见,对一个江湖武师执弟子礼,并对之表示深 切的同情和敬仰,对敬岩来说,的确称得上是难得的知己了。
崇祯八年乙亥,明末农民军在荥阳大会后,张献忠一支独自 挥戈东向,向两淮流域进军.农民军攻庐州、舒城俱不下,转而 克庐江等城,一时江南大震。明应天巡抚传檄苏州卫世袭指挥包 文达率本卫兵进援桐城。时在昆山的石敬岩等随包文达驰援,在 宿松与义军遭遇,包文达全军覆没,敬岩死于此役.关于这场战 争,许多晚明史籍都有记载,对于敬岩的死,则陆样亭《石敬岩 传》和钱牧斋《石义士哀词》记之尤详,兹将梓亭所述录之如下:
“甲戌,流寇蹒中都,困桐城,公与游壮士赵英从指挥包 文达公援,要公与俱,公辞以老,英日:'我辈平居,以公为 胆,公不住,我辈何所恃?,遂强公行.二月十二日,追贼于 宿松,贼伏山谷中,空城以诱。我师轻进,贼伏起,断中坚 为二.丈达死之。公与英犹未食,分左右奋去,自展至脯,杀 贼无算。英马蹶被执,公大呼在救,枪锋所及,无不披靡,国 散复合者数。巴而枪折马克,公辉短,刀步战,犹力杀数十人, 至死不仆.初公与予论马槊,谓马上槊犹马上箭,对镣抹辙乃 可发枪,若分赊者全持马力,倘敌马力强,能折入枪,故马 槊以浑铁为贵。公之死,卒以围合敌众,枪力不及,而贼马 又强。皆如其所论云。死之日,皖人异之,招其魂祀之余忠 定庙下。吴人陆嘉颖赋诗哭之,买隙地具衣冠以葬」 椁亭所述可谓详备,但略有失误的地方,也有需要补充的地 方。
首先,敬岩之死在崇祯八年乙亥,而非七年甲戍,对此,各 家记载都是一致的,样亭记忆有误.其次,敬岩死后,皖人祀之 余忠宣公祠,而非余文定公祠.余忠宜公,即元末“节烈”名臣 余阙,事迹载《元史》本传。再次,为敬岩营造衣冠冢并“赋诗 哭之”的陆嘉颖,嘉定人,字子垂,明遗民。他就是南宋遗民郑 所南《心史》手稿的发现者和传播者,本人有《砚隐集》产关于敬 岩的死状,清修《苏州府志》、《常昭合志》及钱谦益《石义士哀 辞》均言被农民军“围而斫之,头既断,犹僵立为击刺状J唯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8载:
“石电等下马奋槊步斗,贼骑?里地纷然。退马遥坏之,令 力渠不得及,发矢如飞技。(张〉国维发兵不给甲,电等皆中 箭死J
吴殳是明亡后最早撰写“流寇史”的史家之一,是《怀陵流 寇始终录》的整理者。他是敬岩的弟子,相信这段文字必出自吴 殳之手.而吴殳的记载更少一些文学色彩,比较真实可信.与之 相比,其他各家“死而不仆”的记载不免类同小说.
出身寒微而一生困乏的石敬岩,最后竟充当了腐朽的大明王 朝的殉葬品。直到以花甲之年战死沙场之时,他并没有食大明半 斗俸禄,身份是包文达的“客”,是“东吴技勇知名士这真是 一个可叹的悲剧。他的死,为自己争得一顶“义士”的桂冠,连 大名鼎鼎的钱谦益也为之殷殷立传,然则仅仅几年之后,钱谦益 们便纷纷投到大清王朝的怀抱里去了,敬岩泉下有知,不知当有 何感?不过他的弟子们总算不负乃师苦心。陆样亭入清后义不出 仕,以讲学著书终老乡里,梓亭是清初最有成就的思想家之一,可 贵的是,有鉴于明儒空疏之弊,他极力阐扬学以致用、文武并重 的经世思想,与同时的北方学者颜元(习斋)所见多合,他的思 想不能说没有来自石敬岩的因素苫吴殳“革代之后,心如死灰”出 差不多一直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蒙馆先生,间或为达官新贵们代笔 写点应酬诗文换碗饭吃。虽然他学问十分渊博,学术声誉很高,相 与过从者也不乏名公显宦,然则他终于不肯通过黄缘或科场来出 仕新朝,最终保住了自己“遗民”的气节,老死于穷困之中。这 种精神是当时大批遗民所共有的,但具体到吴殳身上,也要看到 敬岩品节对他的影响,不然吴殳何以至死不忘敬岩师教?吴殳对
敬岩感情极深,敬岩的武艺之得以传之不朽,几乎全仗了吴殳这 个耿耿不忘师教而又才华横溢的高足。
浏览4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