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剑


一、孙氏太极拳修习程序|孙式太极拳剑





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当年孙存周讲:练习孙氏太极拳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束身缩体”,有人解释为 绳捆索绑,第二个阶段是“圆球弹簧。第三个阶段是“剑气内藏”。这是在武氏太极拳行拳的三 层意境(身体如在水中,两脚踏地;两脚已浮起;两脚如在水面上行)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劲力 形成规律方面的内容。与杨、吴两家的太极拳进阶次第是不同的。与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也是 大异其趣,总之个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很难用其他太极拳的进阶理论来解释孙氏太极拳修习过 程中三个阶段的内涵。



孙氏太极拳技理孙氏太极拳技理






孙氏太极拳技理



孙氏太极拳技理



孙氏太极拳技理是在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基础上研修的升华,其遵从的原理是以古 典四经,即《易经》、《道德经》、《皇帝内经》、《丹经》为基础的中和。内劲原理是由孙禄堂五部 拳著所建构的原理。而非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所以,孙氏太极拳的修为机理与进阶过程与 陈、杨、武、吴等太极拳皆有不同。这正是“先行者负开拓之艰,基础之重。后来者则集其大 成,使之完善。”



对孙氏太极拳的几种误解



某人说孙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这句话有对之处,因为孙氏太极拳与形意、八 卦的无极式上是相同的,而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无极式是不同的。此外,孙氏太极拳 更以三体式为其技术基础,这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区别更大。但是为什么这句话只能 是有对之处而不能是完全正确呢?因为孙氏太极拳是以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为其基础,而不 是以其他的形意拳、八卦拳作为基础。此二者的区别,本书前面已叙述清楚,不赘。



某人又说孙氏太极拳"追求主动的快”,这有些误识。孙氏太极拳确实具有形成主动快速移 动的能力,这是其它太极拳拳派没有的。但是,孙氏太极拳并不追求主动的快,而是练就感而遂 通、动静如一的功夫。感而遂通是在心意虚无的状态下产生的极速反应能力,这是主动追求所无 法产生的能力。所以,孙氏太极拳并不追求主动的快。但孙氏太极拳确实突破了以静制动的法 H,不仅能以静制动。还能以动制动,更能以动制静。这是由于孙氏太极拳能够练就动静如一的 功夫,即在高速的、具有对抗状态的条件下,仍能不失自身在静止状态下所具备的劲意和能力。 换言之,孙氏太极拳是在身体极限运作状态下求虚无、求灵机。那么怎么求呢?后面再谈。



某人还说孙氏太极拳“松软程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这个“评价”,更是失 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某人并没有见过孙禄堂演练孙氏太极拳。曾亲眼目睹过孙禄堂演示孙 氏太极拳的杨派太极拳名家黄元秀讲,孙禄堂演练太极拳的特点是至柔至顺,一片空灵。对各派 太极拳均有研究的顾留馨先生也曾亲眼目睹过孙禄堂演练孙氏太极拳,顾留馨讲,当年看孙禄堂 先生演练太极拳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一团气势在流动。所以,孙禄堂演练的孙氏太极拳不仅 是至柔至顺,而且虚无轻灵到如同一团气势在流动,可谓是虚无轻灵至极。孙氏太极拳的演练是 自虚无而始,复归虚无而终,其一切技术动作皆自虚无而出,虚无的气势是贯穿始终的。那么, 为什么某人认为孙氏太极拳“松软程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呢?那是因为孙氏太 极拳确实在初期练习阶段,其外形动作看上去似乎是很僵硬的,犹如身体被绳索绑后欲挣脱开一 般。所以给人以“松软程度尤差”的外观印象,并推断这种外观的太极拳恐怕要远离轻灵虚无的 境界。其实,孙氏太极拳入手练习时,其肢体外形犹如绳捆索绑,正是孙氏太极拳独到的技理思 想和技术要求所决定的。



国孙氏太极拳的几个境界



那么孙氏太极拳独到的技理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极还虚之道”,也就是在极限状态下求虚 无、求松柔。这是孙禄堂发现并开掘出来的一条到达拳与道合巅峰的直通大道。所谓极限状态是 指人体身心健康运行下生理能力的极限状态。孙氏太极拳就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求虚无、求松 柔。束身缩体,是孙氏太极拳的拳式为了使身体各关节以及骨节松活,使各关节以及骨节处的韧 带、肌腱的延展性和弹性力提高,按照其规矩演练对身体形态造成的必然现象,这是形成四正八 柱时要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入虚无与松柔,才能使人体身心能够适应技击 格斗的状态,而发挥虚无与松柔的功能。孙氏太极拳在程序与形式上的规矩要领就是使人处在这 种极限状态求虚无与松柔。因为要使周身各处骨节挣脱,所以当人们按照孙氏太极拳的规矩临近 这种极限状态时,开始时必然是不够自如的,呈现出一种僵硬的外观。但随着锻炼的深入,人体 各种骨节逐渐挣脱开并发生机能上的改善,从而进入到虚无与松柔。所以孙氏太极拳是由束身缩 体到至柔至顺。也因此孙氏太极拳的锻炼效果与实战技击的能力相互衔接的最为紧密。当年民国 时期的擂台骄子几乎都练习孙氏太极拳,就是因为孙氏太极拳能够开掘出使人在强对抗的生死博 斗中依然发挥虚无与松柔的功能。民国期间几次擂台比赛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绳捆索绑也是孙氏太极拳在初级阶段练习走架时的阻力训练的要求。这种阻力训练是 为了检查练习者能否将内开外合贯穿始终,在阻力条件下训练出身体灵活转换而整劲不失的机 能。所以在初级阶段,其走架的外形犹如束身缩体。有人提出大松大软,其实初期练习拳术,上 来就找大松大软并非恰当。据何福生先生讲,当年在中央国术馆教授班时,学员中李雅轩的柔软 性非常突出,但是李雅轩的柔软性在技击中无大补助,在与教授班班主任朱国祯的试技中,往往 一个照面李雅轩就倒在地上了。又据周剑南先生讲,在成都中央军校时,郑怀贤、朱国祯、张振 英、李雅轩等常在一起较技切磋,散手较量以郑怀贤、朱国祯二人胜率最高。推手切磋,则风格



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孙式太极拳、剑



I第六章孙氏太极拳学练精要



不同,郑怀贤擅长活步散推,朱国祯擅长发力推手。每次朱国祯与李亚轩推手时,都是见朱国祯 胜。朱国祯的功夫主要是形意拳、八仙拳、通臂和拳击,属于比较刚的功夫,李雅轩主要是杨式 太极拳,属于比较柔的功夫。所以柔未必一定就能克刚,以柔克刚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 此柔中必须含有至刚之规,否则柔未必就能克刚。而要想身知至刚之规,那么在开始时,就不得 不经历束身缩体这个阶段。以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手为例,按照规矩初期练习时,确实如同绳捆索 绑。如开手时,两手如抱球状,掌心相对,虎口撑开如半月,食指、中指垂直指向天空,两手相 开时,两肩亦外开,两手要始终保持上述这个状态,并且两肘要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合手时, 两肩依然外开,上述各项要求同样。尝试一下这个动作,就知道确实如同绳捆索绑。但这个动作 非常有利于体会内开外合,把肩关节、腕关节拉开到极处,对于松肩松腕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肢体如同气球涨开,可以在身体各处用力均匀的情况下,通过这个状态承受住巨大的来力,在这 个状态下求松求柔,才是真松真柔。寿关顺先生曾转述支燮堂先生的话说:“孙氏太极拳盘架子 到了一定的阶段是要加入阻力练习的,要在有这种外来阻力的作用下能松柔自如地盘架子,并使 架子不得变形。”这是锻炼和加固规矩上身的一种方法。反之,如果开始练习时就为松柔而松柔, 上述规矩在有一定阻力的作用下必然做不到稳固,于是在高强度的技击作用下规矩就会丧失,因 此这种松柔将无异于懈、软。在弱对抗下,听听劲玩玩,倒也未尝不可,但在强对抗下,力到则 靡。所以练习孙氏太极拳初期就追求外形的大松大软,是错误的做法。而是要在规矩中求松求柔 而入于虚无,在绳捆索绑中求放、开、活、灵、空,逐渐争脱绳捆索绑,挣脱开了,才得真松、 真柔。



那么争脱绳捆索绑后,演习孙氏太极拳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孙存周告诉刘子明先生是 “圆球弹簧”。也就是说其劲,体如圆球,用如弹簧。体如圆球,身体各向浑然一体,动静如一。 用如弹簧,周身各处伸缩如弹簧,力透如钢楔。如果周身骨节处能够充分的延展,则周身骨节处 的韧带和肌腱必须足够强劲,身体才可能做到充分地松柔灵活,而锻炼韧带和肌腱达到足够强 劲,身体伸缩才能有如弹簧。身体各个关节肌腱筋络的延展性充分,周身骨节才能松柔,身体才 能自如迅速地传力对婵,劲力才能如钢楔透入。也就是孙存周所言。伸缩如鞭,遇物如楔。当年 很多人误以为孙氏太极拳只是形意、八卦的化劲练法,错矣。太极拳之真伪,不在传承与否,而 在于其是否体现太极之理。孙氏太极拳才是充分体现了太极之理的拳术,是为革变的太极拳。孙 氏太极拳起自虚无一气,以三体式为矩,刚柔互济,中和为用,动静如一,体用太极一气,极还 虚之道。有绳捆索绑、圆球弹簧、剑气内藏三步程序。这是本拳独特之处。松柔、弹簧、对梯、 钢楔的基础就是首先要过绳捆索绑这一关,只有挣脱了绳捆索绑,才可能真正进入到松柔、弹 簧、对禅、钢楔的境界。刘子明先生讲过,圆球弹簧是二五阴阳之后的进境,何谓二五阴阳?就 是阴阳平衡,五阴五阳。行拳时,身上劲意均匀,一气贯穿,完整无缺,动静如一,如圆球弹 簧。这是不下大功夫,不静心体味,绝难达到的境界。因此要进入这一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孙氏拳第二代中有不少人进入到圆球弹簧的阶段,甚至更上一层,进入到剑气内藏的境地。 如前面提到的孙振岱先生,还有乃兄孙振川先生,以及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等,都先后进入 到圆球弹簧的阶段。孙存周在40岁时已经深入到和尘同光、剑气内藏的境地。为同代人中之翘 楚。而孙氏拳第三代中进入到圆球弹簧的阶段的,已寥寥无几,董岳山是一位。



圆球弹簧虽然在孙氏太极拳的进阶过程中只是中境,到达此境已属不易。



再上就是“剑气内藏”的境地。“剑气内藏”,“和尘同光”,才是孙氏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前 面已经提到孙从周已达此阶段。到此境界,或行拳,或交手,身势无不至柔至顺空灵神行。



到达这个境地的特点就是在技击中或行拳中,举手投足平淡无奇,从容中道,和尘同光。比 手赢人也是赢得平平淡淡,不用骇人的劲力、惊人的身法,使人觉不出其功夫有多高,但就是战 胜不了。也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自然而然地赢人。诚如孙存周所言:"刚柔悉化,纯熟之极,归 于平淡,举向之所博涉而泛瞥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是为拳学至理。



虽然谈了孙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但其主旨是告诫练习孙氏太极拳者,千万不要受其他影 响,不要上来就追求松柔的表象,更不要疑惑束身缩体是练习孙氏太极拳必须经过的阶段。而是 要在绳捆索绑(即摆脱身体的僵硬态)中求松柔。



M-



第二"P



孙氏太极拳推手(打手)习练



推手的目的和功效





浏览4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