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同学 们都十分兴奋。对于这新生事物,学院开始还持观望态度,但我们 已经迫不及待了。一位同学不知从那里很不容易地找来一双旧拳击 手套,大家轮流戴上就练习起来。过了不久各地均掀起散打热。父 亲获悉后也十分高兴,一再叮咛我,要先踏踏实实、完完整整地按 散打的要求练习,待熟练后再配合太极拳的功法去充实其内涵。由 于以前的条件限制,我练散打是以封逼控制为主,所以父亲特别要 求我借此机会,刻苦训练,以提高踢、打和摔跌的能力。经过一段 时间的练习,我慢慢地形成了较独特的技击风格°在交流比试中, 将控制对手劲路与踢、打、摔较好地结合起来,制人效果十分理 想。当时,社会上有很多武术爱好者常前来体院找我们比试切磋, 也使我们增添了很多练习机会。
毕业前的一个假期,我回家度假。在一次对外交流的场合,我 以踢、打为主的技法,击败了一位挑战的拳师。当时正巧有一位我 父亲的老学生在场,看了我所用的技法后感到很失望,后来跟我父 亲说:“看来红元已经不信太极拳,改练散打了J我父亲了解后, 幽默地回答说:“你只看到红元拳打脚踢的酒瓶子,但你没有尝到 瓶子里的太极酒。太极拳的技击术不局限于推手,不只是搭手绕圈 子才叫太极拳,太极拳制人的精要是可以通过任何的技法来表现 的。“
父亲在为我的进步与提高而高兴之余,也不忘记提醒我要戒骄 戒躁。记得每次放假回家,一放下行李,父亲就会说:“来来来, 看我们的大学生进步了没有J然后就和我磨起“老牛劲”来。父 亲在晚年特别是离休后,有更多的时间研练太极拳,功力更加深 厚。在他那沉厚“内劲”的压迫下,我的头脑更加清醒。我的毕 业论文就以《浅析太极拳内劲产生的机理》为题。我认为太极拳 的“内劲”是体现太极拳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太极拳的理法与 训练,大多是围绕着“内劲”的产生与运用展开的。父亲对我的 50
选题十分支持,并在撰写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论 文完成后,我第一时间寄给顾留馨老师批阅。很快便收到顾老师的 回信,对我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尝试去揭示太极拳“内劲”机理,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勉励。最后,我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 文”,这为我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图3-1-2)。
图3 -1 - 2罗红元与顾留馨伉俪合影
1982年初,从广州体院毕业后,我被聘请到华南师范大学体 育系,担任武术专业教师,踏上了新的人生里程。武术专业教师的 工作,对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提高 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任教期间,我曾参加过省市比赛 并夺得太极拳项目的冠军。1984年4月在武汉举办了有史以来最 具规模和水平的“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大会”,由国内 几个主要省市组队和邀请世界各地派队参加。大会邀请了当时全国 最有代表性的13位名家与会,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我与当时还在 广州体院武术专业就读的古岱娟小姐,经过选拔,代表广州队参加 男、女传统太极拳项目比赛。小古也是自幼练习武术,曾入选省武 术集训队训练,后又跟我父亲练习太极拳。父亲得知消息后十分高 兴,决定届时与我们一同前往武汉,并嘱我取消了原定在寒假办班 教学的计划,由他指导进行赛前的训练。3月底,父亲又专门写信 给我们进行指导,信中说:“你和岱娟加紧练习,参赛不宜草率, 认真对待,发劲幅度尽可能大些,易于畅达。岱娟特别要注意神 气,神气足才能打出好拳,要沉着松静,蓄劲要轻灵,蓄发对立鲜 明,使内劲接得顺,转得灵,发得透。要有充分自信,在名手如林 中才不会胆怯J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终于来到武汉参赛,父亲也随队到 达。一安顿好住宿,父亲就带我们去拜访顾留馨老师。顾老还热情 地为我和小古赛前改拳,一再要求我们功架要低方能体现陈式太极 拳的特点,还要注意陈式太极拳手型的要求等等(图3-1-3)。
图3-1 -3 1984年4月参加武汉国际太极拳(剑)比赛后合影 自左至右为:罗红元、罗基宏、顾留馨、顾留馨的侄女、古岱娟
终于上场比赛了。面对众多的名家和满场的参赛者与观众,我 和小古从功架、运劲、发劲到气势均有超水准的发挥,搏得满场的 掌声和喝彩声,我们俩双双获得男、女传统太极拳金牌奖(图3- 1-4)。当我们在场上领奖时,坐在观摩席上的父亲,罕见地流下 了两行热泪,他为我们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们的成绩证明了 他多年来研究太极拳理法的心血没白费。
图3-1-4广州队赛后合影 前排左二为古岱娟,后排左四为罗红元鹭#1-M
图3-1-4广州队赛后合影 前排左二为古岱娟,后排左四为罗红元
鹭#1-M
在大会期间,父亲还带我们拜访了马岳梁、吴英华、吴图南、 傅钟文、孙剑云和姚继祖等名家(图3-1-5)。大会结束后,我 与小古分别返校工作与学习。父亲又重新踏上了 20多年前曾走过 的上海寻师访友之旅。在上海期间,他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介绍了 他上海之行的经历。他因见不到已经作古的郝少如老师和张达泉老 师而十分遗憾,但又为阔别20年后能与众多师友重聚而兴奋不已。 大家一起切磋交流,印证了多年来努力的成果。信中特别写道:
“这次的金牌拿得好,拿得及时。
浏览2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