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理与训练


十四、太梭■的自?功夫|太极拳技理与训练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功夫,其功成过程的体会、感悟及功成之时 的表现形式与个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故此,即使 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宗师辈出,但各人对太极拳功成之时的状态的描 述都有很大的差异。陈式太极拳用行功演练时阴阳的比例来描述, 如说“一阴九阳是坏手”,“五阴五阳为好手有的则用五层功夫 来定义太极拳功夫的深浅;有的说要练成像气球或吹气公仔般富于 弹性和能随时吸放;而传统拳论所说的“由着熟而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也是在描述功成过程的步骤。上述种种,都从一定 角度揭示了太极拳习练过程及功成时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 练习给出了方向。但由于各种描述的模式不够全面、具体、清晰, 不能概括太极拳运动时意(体)、气、劲这三种内在物质从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不能向后人展示一种清晰的图 景,令其有据可依。故此,有诸多练习者开始时盘盘架子,学点套 路还可以,但再深入下去,就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也就满足于演 练套路,不再深入修练,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击性太极拳人 才的培养。有感于此,笔者在执教几十年的过程中,仔细琢磨了所 师从的几位前辈以及先严罗基宏先生的教诲及其传授下来的宝贵经 验,结合自身长时间练拳的体验,逐渐积累并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 的太极拳演练和教学模式与相应的理论,该模式与理论笔者认为能 够较清晰和全面地表述出太极拳这一内家功夫在练习过程及功成之 时的状态与原理,故不揣冒昧在本书提出,志在抛砖引玉,与太极 拳同好共同研讨。



本章提出的太极拳自制功夫功成之时的模式与理论,涵盖了构 成太极拳自制功夫的所有基本要素。为便于读者理解,权将之分为 “气囊式弹性体”模式和“太极气势”学说、太极预应状态和太极 80



拳运动素质三个部分来论述。



第一节“与蠢式弹性体”模式和



学说



所谓“气囊式弹性体”,是太极拳运动中三大重要元素意、 气、体经过长期有目的的训练调节,所形成的紧密配合和高效互动 的一个弹性实体。这个弹性体的形成经过三个环节的调节。第一个 环节,是身体的调节。即是以意识为主导,先用“五弓合一”的 模式和对拉拔长的方法,将身体调节成由多把弓组合而成的统一弹 性体G第二个环节,是以“内气”充盈躯体的调节。即是以意导 气,调动“内气”聚合,与身法调节相配合,使体内产生充盈的 压力。第三个环节,是空间力场范围的调节。即是以富于弹性的身 体为主体,通过圆弧形的身体姿势的调节,在姿势环抱的“封闭” 空间范围内,如腰腿与地面之间和身体环抱的空间等,形成“力 场”和“内气”的聚合活动。这个空间范围既有弹性的“封闭” 体壁,又有意气充盈其间,就像充满气的轮胎或气囊,在更大的空 间内产生强大的压力,形成了一个包括躯体、又超越躯体之外的巨 大的“气囊式”弹性体。这种由体、意、气三大元素通过蠲节和 有效结合、高效互动,以体为本,又超于体处的太极拳的独特运动 模式」作者将其定名为“气囊式弹性体”模式?



下面详细讨论“气囊式弹性体”的建立过程。



“气囊式弹性体”建立与形成的关键在于形体和意气内外合一 的调节。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内外合一?对此,罗基宏先生作过精 辟的论述:“常言内三合意到气到劲到为'自觉’之感性认 识。言其果非言其因,乃言意导气,气导体。实('他觉,)意导 体,体导气,气反作用于体(如脊)而发劲也。意直接导气,气



直接导劲者,简捷而言之也……故必为’意导体,体导气,气反 作用于体而发劲形成动力定型(自动化之后),’以意导气,以 气导劲;?乃为蔡简要的公聂,非为前述也。”罗基宏先生这段话简 单扼要,而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意气劲的关系。如何理解太极拳 意、气、劲的含义及其联系,关系到训练方法与步骤的问题。传统 的训练步骤要求先“由外及内”,以身法调节为基础,引导内气的 调节,然后“由内及外”,以内气带动形体的运就,最后达到“内 外合一”的境界.具体地说,“气囊式弹性体”的形成和运动形 式,包括了 “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气导体”三个主要的练习 内容和层次。“以意导体”和“以体导气”的练习目的是要形成 “气囊式弹性体”这一理想的硬件;而“以气导体”则是“气囊式 弹性体”的运转模式,也就是太极拳的“内动”运动方式?



太极拳“以意导体”的练习,是“气囊式弹性体”形成的第 一个练习步骤。就是在意识的主导下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形体的调 节,也就是身法调节,这是练习太极拳的入门功夫。太极拳身法调 节的要求遍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躯干部位要求做到“提顶吊 裆”、“虚领顶劲”、“尾闾中正二“含胸拔背”、“松腰圆裆”等; 上肢则要求“沉肩坠肘”、“坐腕舒指”等;下肢则要求“开胯屈 膝”和“旋踝转膝”,等等b 一般的教拳者对于这些身法要求大多 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笼统的讲述上,而对各个身法调节的功能、作用 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检验标准及其内在联系等,均未能作理性的解 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往往使练习者无所适从,甚至望门 兴叹◎只有在清晰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为 此,我们不但要对整体的身法调节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认识,而 且要将身体各部分的身法调节按练习目的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结 构上拼出一张总图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气囊式弹性体” 的要求,清晰地描绘出一张形体调节全图来。



太极拳的身法调整可以传统的“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 起一个理想的身体模式即“气囊式弹性体”模式,这一身体模式 不但能够将众多的身法调节要求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清楚地 82



解释这些身法调节的目的、要求和机理。





浏览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