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发展简史
陈式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据传为陈王廷所创,原有5 个套路,历经陈家世代相传,不断提炼修润,终于形成了近代所传 的陈式一路、二路拳套,称为新架套路。新架也有两种:一种其动 作顺序与老架同,架式与转圈较原先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一些难 度动作;另一种动作小巧紧凑,练会后逐渐加圈,也称赵堡架。
目前流传的第一路拳动作简单,柔多刚少;第二路拳动作较复 杂,刚多柔少。总起来看陈式太极的特点是:动作外形缠丝旋转, 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山岳,动似 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人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 连。练法上,由柔渐刚,刚柔并重。
陈式太极拳鲜明的运<动特点为广大人民喜爱,尤其适合于中 青年练习,其它各式太极¥或直接或间接都源于陈式太极拳,所 以,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中占有显赫的地位。
(二)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简介
1. 套路结构特点
(1)传统性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 上创编而成的。具有缠绕柔和的一路特点,又有发劲弹抖的二路 特色。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结构上也吸收了原套 路中的主要动作顺序。
(2}难度性
套路中的发力、跳跃动作具有一定难度,且完成全套所需要的 体力、素质较高,更有处处要求缠丝的动作,不易掌握。
(3)合理性
动作编排上由易渐难,多有左右对称动作,以求平衡发展,全 面锻炼。全套动作,第1段多柔缓缠绕动作;第2段步法灵变,突 出连续发力;第3段突出摆莲跌叉难度动作;第4段有跃跳发方, 动作大小、刚柔、快慢变化明显。使身体活动量逐渐增大,符合生 理变化规律。
2. 主要技术提示
陈式太极拳以明显的缠丝环绕、发力跳跃及讲求“丹田内转” 带动四肢运动,区别于其它拳式,整个套■路节奏鲜明,气势宏大,练 习中,要突出松活弹抖的发力,表现出陈式风格特点。
防止过分追求发力效果,以至于发直硬劲,发虚假劲,发力后 尤其注意与下边动作的自然衔接,避免断劲。
解决方法,要发好力,应由“极柔软”再至“极坚刚”,开始时多 注意由内动引导肢体的放长,螺旋缠绕,逐渐发力,还应专门进行 单势发力练习及其它辅助练习如柔韧性练习,抖大杆子。
? 24 ?
陈式太极拳手型也很特殊,不同其它式太极拳的手型,主要表 现为掌型为瓦愣形的螺旋状,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这与 陈式太极拳特点及技击作用有关,练习时应注意,防止陈式、杨式 掌型混同。陈式的勾型是五指尖自然捏拢,不同于其它式,应引起 大家注意。
擦脚出步是陈式的步法特点,往往有擦不着脚的问题,除了和 地质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虚实分清和腿力大小。练习中应正确掌 握擦脚的距离。平时要专门练习步法,加强腿力练习(以桩功为主)。
浏览7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