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发展简史
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而成的。吴式太 极拳创始人是吴鉴泉,吴鉴泉学拳于其父全佑(1834- 1902),全佑 满族人,先学杨露禅所传杨式大架拳式,后又拜杨班侯学习,班侯 幼年居永年,从武禹襄读书兼习太极拳,班侯也吸收武禹襄的特 点,他传给全佑是杨式小架。吴鉴泉继承其父所传杨式小架太极 拳,经过不断改进修润而逐渐形成其晚年定架的吴式太极拳,现在 广泛流传的吴式太极拳都源于此。
吴式太极拳特点是:动作外形开展适中,紧凑有度;动作气势 端庄典雅,小巧灵活;动作衔接细腻和顺,轻松自然;动作速度均匀 和缓,绵绵不断;动作劲力以柔为主,兼有内劲。练法上突出柔练。
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紧 凑又不显拘紧,侧重柔化,在国内外有较广的流传。
(二)吴式太极拳套路简介
1.套路结构特点
(1) 对称性
整个套路动作分布以矩形场中线为准,前后、左右对称,单个
动作左右肢对称的有16个,充分反映了对称性。
(2) 继承性
全套动作合理地吸收传统吴式太极拳套路中不重复的36个 拳势,很好地继承并保留了传统风格特点。在动作排列顺序是也 较好地保留了传统套路的结构,但是又有所改进。
(3) 合理性
全套动作段落安排合理。第一段以练习基本功架方法为主, 突出“揽雀尾”、“搂膝拗步”动作;第二段路线方向多变,以退步为 主,重点动作有“倒卷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第三段步法细 腻,突出腿法动作的难度,主要动作有“云手”、“蹬脚”等;第四段起 伏转折,形成高潮,由“下势”、“跨虎”、“摆莲”等组成,
2.主要技术提示,
吴式太极拳有鲜明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身型上,“斜中寓 正”,即讲究弓腿、重心偏向前腿。如搂膝拗步,倒卷肱、上步揽雀 尾、斜飞势等,看上去上体稍向前倾,而实际上头前脚后,从头顶 (百会)到后脚跟,中间通过裆部,形成三点连成一条斜向地面的直 线,即所谓“斜中寓正”。
步型上突出川字步型,即两脚掌平行,脚尖、脚跟都向前,弓腿 时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弓出的弓步两脚如同踏在“丨IL”字两端上,虚 步时象一样,虚脚点在中竖上,还有一个特点,吴式太极拳中 有马步,也叫桩步,其它各式没有此步型。
手型上强调虎口张圆,拇指上竖。
练习中,注意防止为了追求“斜中寓正”而斜中不正,出现俯 身、折腰、撅臀的毛病,没有顶劲,软缩,弓步时前膝超出脚尖,后脚 跟拔起。
解决的方法,首先正确理解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增加典型 动作的单势练习,同时,辅以踝关节的柔韧练习,如压踝、揉锞等。
浏览3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