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气处 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 和顺潇洒的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 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上下 一条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平衡 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 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 “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和静坐时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 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 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有歪斜,有时弯腰幅 度极大,只要仍然保持虚领顶劲、小腹充实的原则,这就是所 谓“中正之偏七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
使在任何角度上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头、身前倾,弯腰 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闾正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重视了 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 僵僵地得不到运动;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 沉直竖,甑骨有力,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自然充实,下部自然 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 下沉,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的姿势,“松肩沉肘”可以帮助 “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态 姿势。“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向下舒张,自然地形成横膈式 的深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 于挺胸的上重下轻。胸膈的一张一缩,一升一降,使膈肌有 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 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相对的使胸腔和肺部也获 得舒张的锻炼,加强了肺活量。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虚实变 换,脊椎在中正的状态下,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这样一开一 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劲 贯脊中",“力由脊发气“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指含胸拔背 而言。
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太 极拳身法的特点。
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 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今试为阐发其具体操作方法于后, 供爱好太极拳技术者揣摩。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 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势,触之则旋转灵 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 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抽换,带动胸 背部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开呼放劲时,劲往前去,而命 门穴有微往后撑之意。合吸蓄势时,命门穴先微往后拉撑而 都有松沉之意,使重心稳定下降,在推手运化时达到“让中不 让”的作用。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 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发之势。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 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即拔背的作用);下于尾闾骨 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注于肘节,使肘部沉着松静而有定 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 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 软,称作“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摇摆;锁骨管着两手 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手弓备则听拿化发, 处处能整而不乱。
浏览2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