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探微


六、第三节老子与“内修”|太极拳养生探微





唐末宋初,“炼丹术”一落千丈。人们将追求长生久视的目光, 完全转向了 “内修气 追溯“内修”的源头,恐怕要找到2000多 年前的老子。



老子,姓老名聃,是我国东周末年的一位史官。据司马迁在 《史记》中记载,老聃这个人非常聪明睿智,他预感到东周王朝 的覆灭,便主动辞官归隐。他留下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一书,虽然仅5000字,却博大渊深,涉及哲学、政治、战争、外 交、社会、养生、修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养生,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



为“宠辱”而受怕担惊,



是把祸患看得重如生命。



什么是“宠辱若惊”?



“宠”是上升,



“辱”是下降;



得到担心保不住,



失去恐怕没面子;



这就是“宠辱若惊气



什么是“把祸患看得重如生命”?



我所以会有祸患,



是因为我有生命; 如果我没有生命,



我还有什么祸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所以——



故——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故——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把生命当作天下一样看重的人,



才可以把江山寄托给他;



把生命当作江山一样爱惜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在这段文字中,老子提出了 “珍惜生命"的主张Q



在他看来:生命,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条件。、没有生 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 惜别人的生命。假如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他一定也不会 珍惜别人的生命。由此可能产生许多罪恶。仔细想来,世界上许 多罪恶,都是由于轻视生命,把名利权位看得高于一切而产生的。 假如人人都珍惜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珍惜别人的生命, 那就可以减少许多罪恶与纷争。老子“珍惜生命”的主张,具有 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身体健康,生命才能保持长久。“珍惜生 命”,就必须“保重身体气怎样“保重身体”呢?老子在《道德 经?第五十九章》中提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 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人民而是指“人欲“天", 不是指“天下”,而是指“天官”(即眼、耳、口、鼻等人体器官)。



“啬七就是吝啬,就是节制。老子认为:对待欲望,使用器官, 最好采取一种节制的态度。只有“节制”,才能“早服”。



所谓“早服”,就是早做准备,就是在身体尚未受到损伤时, 立即早早地加以养护。“早服”也叫做“重积德气“德”就是“得七



太极#弟生*t



指先天所得的精气与后天所得的营养。如果在身体已经受到损害 之后,再以各种办法补其所损,那就不叫“早服”,也不能“重积 德"。



早服,用朱熹的话来解释,就是“早觉未损而啬之也气打个 比方说: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是一根竹条。竹条有一定的柔韧性, 可以将它弯曲使用到一定的程度。假如对它的柔韧性的使用,在 未达极限时就使其恢复,它就仍然是一根完好无损的竹条,这就 是“早服”。假如对它的柔韧性的使用,达到或超过了极限,令它 产生了裂痕甚至断裂,那就不是“早服” 了。



老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啬”、“早服”、“重积德”,那就没有 什么外邪不可以抵御和战胜,这对健康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 的。老子把“治身"比作“治国治国,“民安”则“国泰";治 身,“精固气旺”则“身强体健气掌握了治国的根本方法,国家 可以长治久安;掌握了治身的根本方法,身体可以长生久视。“精 气”是人的“根柢"。“深根固柢”,就是要养护好和少损耗“精力” 与“元气气这是能否“长生久视”的关键。



老子认识到:由眼、耳、口、鼻、身感受外界的刺激而在心 中产生的欲望,是人们损精耗气、伤身害体、短命早天的根源所 在。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色彩多了会使人眼花缭乱; 音调多了会使人耳聋失聪; 美食多了会使人口味麻木; 驰聘打猎会使人心醉神狂; 奇珍异宝会使人行为失常。 因此圣人一-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但求安饱不求感官享乐。 所以舍后者取前者。



《道德经?第十二章》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阻塞五官,



关闭欲望的大门,



一辈子不会辛劳。



敞开五官,



放纵感官的享受,



辈子不可救药。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所以,老子主张抑制欲望,保“精''养“气七过一种宁静安 详的生活。同时,要进行修炼。老子在《道德经》里,提供了一 些修炼的方一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身体魂魄抱持为一,



能不分离吗?



专心聚气柔和放松,



能像婴儿吗?



清除杂念返观内照,



能没有瑕疵吗?



——《道德经?第十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腹部的作用小会穷竭, 就像玄妙的母性生殖器。 通向腹部的要道和门户, 就是与天地相通的鼻根。



呼吸要绵绵不断若无若存, 用这种方法不能太疾太勤。



《道德经?第六章》



太*生#微



老子的修炼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内敛精神,二是积蓄内 气。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注意力,总 是在我们的身体以外的某件事情上;我们的脑子里,总是千头万 绪,浮想联翩,总是在不停地思考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精神 的外弛,在不知不觉中,损耗着人的精力,缩短着人的寿命。所 以,老子主张:平时,应该减少思虑,把总是想往外跑的“魂魄” 抓回来,放回到自己的身体之内,并且紧紧地将其抱住,不让它 外弛。更要“涤除玄览”,“返观内照”,就是闭上眼睛,清除杂念, 努力用目光去返视自己的体内,以达到入静的目的。



老子所说“专气致柔”的“专气”,就是“专心积气气 老子 认为,“腹部"就好比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它里面能产生出一种 特殊的能量——“真气“真气”的产生,要靠腹部的一种特殊 的呼吸。这种呼吸,要求从鼻根一直深达腹部,呼吸时,要“绵 绵若存,用之不勤”,不能太疾,太快,而要缓慢,细匀,好像绵 绵不断,若无若存,鼻孔里不能发生任何粗糙的、摩擦的声音。



到战国时代,老子的修炼方法,已经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行 气术”,并且在相当的范围内流传。20世纪70年代,我国出土了 战国时代的一件“玉佩”,上面镌刻着一段铭文,铭文的语言风格 与老子《道德经》十分相近。这段现在被称为《行气玉佩铭》的 文字,全文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 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 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段话的大意是:行气,(呼吸)深(真气)就会(在腹部) 蓄积,(真气)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延伸,延伸的方向是朝下,下 (到尾闾)以后就会定住,(真气)定住以后就会逐渐充固,充固 以后又会萌动,萌动的方向是向上升长,上升(到头顶)以后又 会向下退,退回(到腹部)就完成了一个周天。就像舂米的几子, 上面在头部,下面在腹部,顺着这个路线(真气)就转得动,逆 着这个路线(真气)就转不动。





浏览3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