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疑难解答


一、如何理解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太极拳疑难解答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 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 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基 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运 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炼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来决定功夫层 次的标准。这就是说,要在圈走圆的基础上,先练大圈,后练中圈,再 练小圈,及有圈意而不圈形的“有圈不见圈”,形成了陈式太极拳独 特的训练步骤。



陈式太极拳在整个圈的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消息 盈虚”“阴阳转换”“阳升阴降”的“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在此哲理 指导下,太极拳的每个拳势及其动作中每一动的表现,都具有“开与 合,圆与方,虚与实,轻与沉,卷与放,柔与刚,慢与快,现与藏”。在动



作中并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顺逆等螺旋缠丝的方式,构 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概念。



中华术世中华术世太极拳的划圆走圈,是前人总结《易经》中“太极中分一气旋”之 理,运用“河图”与“洛书”中的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数,又按着八 卦中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个方位的转换为依据。纵横斜 正,互相交错,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的 三角形运动方式借以人身,使劲别按照依次连三方和隔次连三方的 运行路线,创立了劲别穿宫换位,形体螺旋缠绕的训练法则,形成了 “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轻重转换,虚实兼备”的 运动规律。



































陈鑫云:“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 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为此,在这个圆圈运动中,有整圈、半圈、 顺圈、逆圈、直圈、正圈、斜圈、竖圈、横圈、立圈,在整个拳套的动作 中斜、正、综、错地交织着。构成螺旋缠绕运动。动作的前进、后退、起 承、转落、开合和左右的旋动,都要是走弧线划圆圈的缠丝方式,把 圈走圆。太极拳的圆圈运动,不准许用直线的划弧动作,更不允许有 丝毫的“抽提平移”动作出现,而是要以螺旋缠丝为主体的立圆运 动。要求在走圈中以阴之凝聚则为阴,阴之一动则生阳的原则。聚阴 而生阳,聚气而化劲,以“中气”潜转为轴线,形体缠绕走螺旋的转动 方法。它的表现在于:既要有颈、脊、腰、肩、胯、肘、膝、腕、踝为轴的 旋转大圈,又要有以股、肱为轴作正反旋转的小圈,借以带动内气的 团聚力和运转能力。



太极拳的圆圈内,隐藏着一个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而阴阳 分,再由太极拳还原无极的“消息盈虚”转换过程。其中经过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从阴转阳;再由大到小,由有到无,由阳还阴。这就是 从太极开始萌生到开花结果的循环现象。于此圈内,不仅要注意阳 升阴降,并且还要注重推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阳中



登坐入宣



也含有阴阳,阴阳扶承,阴阳入扶的变化过程。由此可以推知人体内 < 部和肢体上的弹性大小,也是决定练习太极拳者的层次与节段。尤 A 其是在此圆圈之中,有一个自然法则,即是“人在气中生,气在人中 Hi 行。”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是促进元气增强壮大的主要手段。所 y] 以在太极拳动分、静合的阴阳转换中,必须认真追求以心行气,松静 ' 沉着,气机活泼,摸清顺逆,方能收到“气本于身”和“收敛入骨”的效 果,由此才能达到“便利从心”。但是,虽说行气,主却在意。意到、气 冲、神汇方算得窍。由此可见,运动之中“在气则滞”、“在意则活”。意 到、气到、劲到方为妙诀。太极拳的圆形运动,在内是意气为主导的 运行,在外则是神气鼓荡的运动。正如陈鑫所论:“一往一来运一周, 中



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一句话道出 华



了太极拳内外走圈的奥秘所在。 武



圆形动作的划圈运动,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主要前提,练到纯 术 熟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身心相应”的程度,就能够一见有动,内 世 外、左右、上下、前后无有不动,一转圈周身皆是圈。太极拳之圈,不 妃 外乎是体内一圈,体外一圈而已。 *



太极拳的圆形运动,要求体内以“中气”(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 华



穴一线串之)潜转的轴线为公转,带动肢体各部各以其中作自转的 旋转运动。肢体外形上自转之圈的表现有:腰圈、背圈、胸圈、腹圈、 肩圈、胯圈、臂圈、腿圈、肘圈、腕圈、踝圈、手圈、足圈等,全身上下无 处不走圈。形成了圈中有圈,圈套着圈,圈外还有圈,圈内还有圈,圈 圈相随相生,圈圈阴阳连环。“周身处处皆太极”,即是此意也。



在这个圆形走圈运动中,要以腰为枢纽,自始至终都要贯串着



虚领顶劲,松肩垂肘,涵胸束肋,塌腰下气,松胯圆裆,气沉丹田。初 All 练时必须缓慢,能柔则柔,不可快速,在于追求“运动须无微不到”的 Ljl 锻炼方法。如开头就练快,必定处处滑过,做不到恰到好处。随着功 W| 夫增进,动作才能由慢转快,快而复慢,快慢相间。能慢到十分,又能



妥at入宜



快到十分,如此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极轻灵,而轻灵中又能含有松沉 之感觉。



在太极拳的圆形运动中,必须做到“三心要虚”和“三心归田”。 所谓“三心”即指头心,手心、足心。“归田”是指三心所纳之同归于丹 田之中。“三处要实”即腰处、丹田处、脚底处要实。“四(祓)放松”,即 指两肩与两胯部位确保放松。“四肢贯串”,即指双臂与双腿劲和须 贯串。“力达四梢”,即指劲力达于双手指与足趾。并要求在每个拳势 与动作中,都要讲究“根节摧,梢节领,中节随”。在划圈走圆过程中, 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



初练太极拳圈者,要求肢体上划圈的幅度必须大一些,这即是 “先求开展”的原则。为此,四肢要求大开大展,不可有丝毫萎缩的意 思。身法要求大开大合地旋转,不可一味追求中正而不敢转动(因为 初学者转动时,身体会出现一种不应有的摇摆晃动现象,这是圈不 圆所致,是初学者的必经过程,不必拘泥),重心移动必须大实大虚, 初学者重心比例最好二八为宜,随功夫增进,比例可慢慢缩小,以增 加筋骨的“对拉拔长”和裆劲的调整能力。



在练习中特别注意的是:“形圆在折叠”“劲圆在内换”“骨圆在 斗笋”“气圆在旋转”。功积日久,圈自会转圆。圈圆后,愈练愈小,直 至有圈意无圈形的有圈不见圈。逐步发展到由内达外,以意行气,以 气运身,内外一体,劲气合一,融会贯通,周身无处不浑元,体现出 “后求紧凑”的情与景,即是陈式太极拳圆圈运动的真义所在。





浏览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