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剑


四十五、谭嗣同剑胆岑心|图说中国剑





在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为变法图强, 他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 “剑胆琴心”的雅号。谭嗣同(1865T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阳众生、东海 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湖南浏阳人,戊戌政变死难六君子之一。



琴与剑,历来作为我国文武两端的象征,是古代文人随身所带之物,倚剑壮 大胆量,抚琴愉悦性情。爱好弹琴的人欲壮其气,必舞剑或观剑舞;有文化的剑 客欲陶冶性情,必喜琴或自奏鸣琴。元代诗人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中道:“小



剑胆琴心章剑胆琴心章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明清以 来,文人写字作画常用一枚闲章, 日:“剑胆琴心。”“剑胆琴心”这句 常见的成语素被作为人们品格修 养的目标和对人气质评价的标准。 “剑胆琴心”犹言柔情侠骨,比喻一 个人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亦儒亦 侠,刚柔相济。琴与剑也是旧时文 士的必备行装,唐人薛能《送冯温 往河外》说:“琴剑事行装,河关出 北方。”讲究一些的居家摆设,常常 是墙上一把龙泉宝剑,几案上置放 一张名贵古琴,既透露出主人的修







剑胆琴心章



剑胆琴心章



养志向,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 象征0 “文侠”就是这样真正具 有琴心剑胆的人。谭嗣同短暂 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 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香港电影《大刀王五》剧照香港电影《大刀王五》剧照李敖《北京法源寺》一书中 描写的谭嗣同是才兼文武,仁 心侠骨。谭嗣同最为崇敬的英 雄人物当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 祥,他自小就以文天祥为楷模, 立下报国志向。文天祥文武双 全,谭嗣同自然要文武兼修。 谭嗣同擅使长剑,曾师从许多 武术名师,练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心胸坦荡,为人仗义,素有 侠风,所以从少年时代起,朋友 即送其雅号为“剑胆琴心”,谭 嗣同欣然接受,唯恐负了这个剑侠之名Q






香港电影《大刀王五》剧照



香港电影《大刀王五》剧照



谭嗣同非常仰慕古代侠士。他12岁时结识通臂猿胡七,习刀铜拳术;后从 大刀王五学单刀、骑术、气功、剑术,深为王五“锄强扶弱”的侠义行为感动,以练 武作救世本领,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Q北京菜市口大街西面,拆得只剩 下一半的北半截胡同,临街的41号,便是谭嗣同故居。宅子坐西朝东,青砖飞 檐,三进院落,中央植有一株老槐,已是亭亭如盖,树下还留有一张圆石凳,这就 是以前谭嗣同练剑的地方。当时,王五每天天刚破晓就来教谭嗣同剑法。当年谭 嗣同沐浴着晨光练剑,一舞剑气,刚柔相济,吞吐自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 江海凝清光:1878年谭嗣同随父到兰州,又结识刘云田,跟他习射猎,能在马上 跃翻,能“矢飞雁落,刀起犬亡工 后来又学剑于张之洞的女婿黄仲强,不仅练就 了精湛的剑术,还著有《剑经衍葛》一卷,专门论述了剑法。梁启超称他“好任侠, 善击剑”。谭嗣同的老师欧阳中鹄的儿子、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也说“他于文事 之暇,喜欢技击,会骑马,会舞剑:



当时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把“七星剑”,上面镶嵌有七颗铜星,呈北斗七星 状布列。大约在20岁以后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七星
剑”是他旅途的忠实伴侣,伴随着他 壮游祖国山河,行程8万余里,足迹 遍布13省。这期间他结交义士,拜 访名家,大开眼界。特别是有一次谭 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 多里,虽然“髀肉狼藉,血染裤衩”,但 他仍然“怡然自乐工 壮游期间,谭嗣 同意外地从两个极其偏远的地方, 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 的两件旧物“凤矩剑”与“蕉雨琴”, 他对这一剑一琴两件宝物珍爱如 命。后来,他将“七星剑”留在故乡 “大夫第”,将“凤矩剑”随身佩带,寸 步不离。





浏览1,3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