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旌阳,晋代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原名许逊,字敬之,世称许真君,因西晋 武帝太康年间曾任旌阳县县令,故称许旌阳口相传许旌阳刚成年就拜大洞君吴 猛为师,学习道法,元代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六说,许旌阳弃 官修道成仙,有斩蛟擒妖的道法。许旌阳因为朝廷昏暗,弃官东归,从此隐居修 道。晋代“八王之乱”时,他为求清净,云游到江南,做出了不少斩妖除魔、救民生 于水火的大事,其中辽江仗剑布阵斩杀蛟螭传为佳话,甚至还有不少祠堂道观 供奉他,连北宋的王安石都曾写过《重修许旌阳祠记》,宋徽宗更是封他为“神功 妙济真君”,并改观为宫,为净明道及正一道所崇奉。自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 年)始,供奉许旌阳的道观通称为“万寿宫”。相传,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 374年)在许旌阳136岁的时候,在西山(今南昌附近的西山),他带着家里四十 二口人,连同家禽家畜,包括他住的房子,一同飞升成仙,也就是所谓的“拔宅飞 升”,据说在南昌至今还留有他升天的遗迹。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盛传许旌阳的神异事迹,据说许旌阳道法高妙,豫章各 地多流传他斩蛟降魔的传说。许旌阳悟道极早,更深通剑术,道法颇精,四处云
自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始,供奉许旌阳的道 观通称为万寿宫、图为凤凤万寿官许真君像。
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的时候?在西山(今南昌附 近的西山)带着家里四十二口人,连同拿禽家畜,包括 他住的房子,一同飞升成仙。图为跨鹤飞升。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的时候?在西山(今南昌附 近的西山)带着家里四十二口人,连同拿禽家畜,包括 他住的房子,一同飞升成仙。图为跨鹤飞升。
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的时候?在西山(今南昌附 近的西山)带着家里四十二口人,连同拿禽家畜,包括 他住的房子,一同飞升成仙。图为跨鹤飞升。
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的时候?在西山(今南昌附 近的西山)带着家里四十二口人,连同拿禽家畜,包括 他住的房子,一同飞升成仙。图为跨鹤飞升。
许旌阳灵剑斩蛇为民除害,是江南广为 流传的佳话。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许旌 阳与弟子甘戟、施岑。许旌阳灵剑斩蛇为民除害,是江南广为 流传的佳话。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许旌 阳与弟子甘戟、施岑。第六章道教之剑
▼ ?济根阳防蚊蒯第六章道教之剑
▼ ?济根阳防蚊蒯许旌阳弃官修道成仙,有斩歧擒 妖的道法。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C许旌阳弃官修道成仙,有斩歧擒 妖的道法。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C187187
许旌阳灵剑斩蛇为民除害,是江南广为 流传的佳话。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许旌 阳与弟子甘戟、施岑。
许旌阳灵剑斩蛇为民除害,是江南广为 流传的佳话。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许旌 阳与弟子甘戟、施岑。
第六章道教之剑
▼ ?济根阳防蚊蒯
第六章道教之剑
▼ ?济根阳防蚊蒯
许旌阳弃官修道成仙,有斩歧擒 妖的道法。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C
许旌阳弃官修道成仙,有斩歧擒 妖的道法。图为明代《列仙全传》插图C
187
187
游时,在苗疆诛灭了烟瘴金蚕蛊后,回乡路经江南时正好碰上了辽江前所未有 的水患,洪水泛滥,方圆千里一片汪洋。许旌阳发现水患的原因是一条道行很深 的带翼蛟龙,当场便责问蛟龙为何要荼毒生灵。但那蛟龙对许旌阳出言不逊,还 没说上几句话就大打出手了,翻翻滚滚,彼此斗了三天三夜,打成了平手。许旌 阳迫于无奈,只得把在苗疆用的那把沾了烟瘴金蚕蛊毒血的宝剑拿了出来。宝 剑一出,形势立刻大变,蛟龙被许旌阳一剑斩断双翼,蛟龙自知不敌,只得狼狈 地逃走。
吴猛、许旌阳两师徒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值江 西水患成灾,师徒两人率民治水,成效显著。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逐渐把 他们神化,特别是许旌阳成了治水的神话人物。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水患,是因为 蛟龙作乱的结果。吴猛、许旌阳治水,也自然被人们认为是“斩蛟治水,奉新是
188188蛟龙得云南蛟龙得云南当时江西水患地之一,在奉新留有 许多他们二人“斩蛟治水”的遗迹和 传说。奉新会埠乡有一座挂榜山,相 传许旌阳追逐蛟龙到这里,折芦为 矛,剪茨为微,以抵御蛟龙,后人就 将此山改称“芦茨山”;奉新赤田乡 大泽村有一口 “剑井工相传玉皇大 帝派女童在柏林观送了两把神剑给 许旌阳,许旌阳得剑后来到大泽村, 在此“试剑透石,迸泉为井”,“剑井” 由此而来;奉新城西80里处有一 “试剑石”,相传许旌阳得剑后又到 此试剑,一剑下去,巨石从中裂开, 平整如镜;宋埠镇锁石村的得名,也 与许旌阳有关。相传许旌阳在这里 锁石以镇蛟龙,锁石村由此得名。在 西山也有许旌阳“斩蛟治水”的遗迹 和传说,西山有一棵瘗剑柏,相传许 旌阳把蛟龙擒住之后,就把斩蛟剑 埋在此树下,并对后人说,如果以后 再有蛟龙为害后人就可以把宝剑取出斩蛟除害。但宋人朱熹《楚辞辨证》卷下 “天问”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今世俗僧伽降无支祁、许逊斩蛟蜃精之类, 本无稽据,而好事者遂假托撰造以实之。明理之士皆可以一笑而挥之,正不必深 与辩也。”
188
188
蛟龙得云南
蛟龙得云南
浏览2,2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