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功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至少我们 感觉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还须同仁们携手含作,共同研究。
第一,武当武功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文人出于 阶级斗争的需要直接介入下形成的。由于文人的阶级性,加之古 典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武当武功理论体系也深深打上了历史 的阶级烙印,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它既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面,同时也摆脱不了它时代的局限和理论缺陷。其中最为显 着的是反映理论中的神秘主义的机械唯物主义,诸如,参阴阳,会 造化,欲旋干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真气,而使之登于寿域 的健身功能说等等。因此在对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研究,必须 融入历史的阶级观点。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 的武当武功理论,更主要的是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为指南,以马 克思主义的哲学为原则,扬传统武术理论之精华,弃之糟粕.建 筑科学的武当武功的理论大厦,这是武术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武当武功理论是对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武当拳技的抽象 概括和总结,它自身的诸种论说是其主体内涵,在我们的探索过 程中,似乎觉得武武功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当然,不可否 认,武当拳技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其理 论自然也需要发展完善,从理论研究的现状看,同仁们尚在努力 挖掘,我们不能因为武当武功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炼总结,而 否定其理论独树一帜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完成理论体系系统化 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三,武当武功理论产生亍武当拳技,但又反作用于拳技.这
? 141 .
种反作用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通过对拳技的总结,借助 理论媒介,传播武当武术。另方面技术的理论升华,为人们更 深刻领悟武当拳技的奥秘提供理论依据、寻求技术深层理论的发 展。不仅如此,武当拳技理论的“超前性”问题,在我们的研究 中限于篇幅,未曾论及,从理论上探讨武当拳系发展的方向、趋 势、特点,也是武当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中华武术,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两大体系。一为少 林拳体系,又称外家拳;一为武当拳体系,又称内家拳。现在中 国民间流传的各类拳种,溯其渊源,都可归于这两大体系之中。因 此,历来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拳术体系,从风格上看包括各种流派,从内容上看包括 拳、械、对练和功法等方面。
武当拳术的流派,现在发现的诸如:龙门派、紫霄派、铁松 派、神剑派、松溪派、独龙派等等,多达数十种。由各种流派演 化发展的拳法、械法、功法的种类则更多。拳法诸如:武当太乙 五行拳、武当太乙六路拳、太和拳、纯阳拳、玄门拳、武当太极 拳、武当形意拳、天罡气五行拳、松溪派咫尺拳、游身连环八卦 掌、五遁阴阳八卦掌等等;械法(包括各种器械)诸如:武当太 乙玄门剑、八仙剑、纯阳剑、龙凤太极剑、游身八卦连环剑、八 卦刀、龙门枪、玄武棍、乾坤球等等;对练诸如:武当对剑、武 当鸳鸯戟对剑、太极对练、形意对练等;功法诸如:悟性气功、天 罡气功、武当祖师铁板功、八宝如意站桩功等等。组成了一个源 远流长、蔚为壮观的武当拳术体系,屹立于中国武术之林。
同少林拳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武当拳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如果说,少林拳出生于中国佛门;那么,武当拳则是诞生 于中国道家。从大量的史料上看,武当拳的发祥地在中国湖北均 县(现丹江口市)境内的道教胜地武当山。创始人是著名道人张 三丰。因此,武当拳与道教必然存在着血缘关系。本文试图从武 当拳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与道教理论的联系上来剖析这种血缘影 响。
浏览6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