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内家拳的主要代表拳种。作为道家、道教武术的 出色角色代表,从它当初的雏形、定势、嬉变、发展到成熟, 一直都是以道教理论为指导核心的,用太极内功(人体元气之 功)作圆心,以健身、养生和技击为半径来画圆式地发展演变 的。它们互相体用,互相依存,在道教兴衰起伏的浪潮里,在 武林风云的掌故中,演绎着太极武技的混元图像。
1 .道教科仪与太极拳形架
太 极 拳 与 道 数 概 论太 极 拳 与 道 数 概 论太极拳的招法架式动作是太极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 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正是透过这技术文化的表层表现 出来。众所周知,太极拳主要内容是八门五步十三势,即撼、 攫、挤、按、采、搦、肘、靠和进、退、顾、盼、定。这八门 五步如果由数学集合中的排列组合,于人体身手脚的联合运用 时,可变出千姿百态的无数架式和形体姿势,而这些姿势始终 都是以此八法五步的基本元素而组合变化的,再结合人体三段 九节等关系(协调而统一)更是式样不胜枚举。八门五步的雏形 就来自道教太极、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和五行生克之原理, 和对北斗七星的崇拜。
太 极 拳 与 道 数 概 论
太 极 拳 与 道 数 概 论
进搠、进握、进挤、进按、进采、进执I、进肘、进靠、退 搠……定撼等这些动势,加上手臂三节,人体膀胯变化和腿部 三节的变式,如果随意组合,就演变出很多各式各样的招式, 而这些招式是变化多端的随机应变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被对方 制死的式子,只是在运用上是否灵活,是否在对方的力量和速 ■度下不能再行招法,这又是相对的招法了。这是专指武技攻防
而言,而另一种养生内炼之法,只求心意功夫,专注神气而炼
意了
太极拳雏形姿势就肇源于道教科仪中,用来迎神送神之法 术里——步罡踏斗(亦称踏罡步斗)。当代道教至今还完整保留
这一传统古老科仪。在道教举行斋蘸仪式时,高功法师在道场 中礼拜星斗,召请神灵。按照在方丈之地上铺设的罡单(罡单 是画有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二十八宿和九宫八 卦组成方位的图像,后来道场只是殿堂之中假想有此图像,没 有明显画出来),脚穿登云鞋,身披云羽裳,手执法器(朝简等 物),在罡单上伴随道教音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 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存想天人合一,即可神驰九霄,启奏 上天,对天地神灵表述因果事由,并配有指诀、口诀,存想和 念诵之词和咏唱之调。特别是脚下步法的游走,及走时的顺 序、步法停缓快慢、前后虚实,以至屏息凝神、站定、行礼等 等,都有特定法式、秘传口诀和存思暗想的妙处。
太极拳架的运行也是在松静的前提下,以相似于“踏罡步
武 当 三 丰 太 极 拳武 当 三 丰 太 极 拳斗”的掘式为主的架式中,按罡斗之步法在手法、身法上配合 进行各有侧重的演习。有经坛朝礼上的以抱球式混元桩法为主 的“拜斗”演习,有由此形和法而引借到拳架中的攻防意识的 演习,有专注内功,即内经行走、内穴存想观视而培植内力守 神练精的演习,而外在表现形式,始终以相似于当代小架类拳 式的形架来从事斋坛科仪之术。
武 当 三 丰 太 极 拳
武 当 三 丰 太 极 拳
2 .科仪与武术之浅析
如此步罡踏斗的科仪,就是道教吸收古代巫师方术、结合 道教自身内容而不断完善充实,形成多功用的一种法事科范。
其一,来自古代巫术活动中的架式和动作,本身就是古代
人民摹拟狩猎、舞蹈、作图画跳,以至拳打脚踢的特定动作。 人们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与大自然斗争肯定有自卫防身和攻击 野兽的行为,而他们在巫术活动中把这些动作集中表现,以此 来幻想影响和控制自然和神灵,达到巫祈所作的效果。这客观 上既留下了武术因素,又开创了巫术活动中“教人引舞以利导 之”的导引养生术的先河。
其二,禹步中身、手、脚均具协调之规则,含有养生自卫 内涵。前述形态的步罡踏斗中,手上的朝简相顺或相对双执 (可配图画),就犹如抱球状的搠式——这个太极拳中最基本的 式子也是此禹步法事中要始终如一保持的一个基本式子。这个 混元桩法的式子贯穿整个高功法师做功施术的过程中,而且在 个中行礼停顿的变式中,也融入了分阴阳的太极拳虚实的某些 攻防走化意识,随身手的变化可演绎出搠、挤等手法架式。用 朝简行礼就是一个原式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架式;游走时的姿 势稍一分虚实前后就是太极拳化走拳架,只是含而不发。如果
踏步稍低而定势,即可为八卦掌中的摆扣步的攻防架。而八卦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罡有单调的圆转之形,九宫罡也是八卦之中的定位,五行罡小 巧速度快,七星罡是灵活多变,左右随走随化,而且与中天北 斗相似。“暗合天机”,故称拜北斗,几种罡步也丰富了仪式 的内容和形式,而这分用途的科仪与武术架不仅仅是相似,而 且是同出一源,核心一致。混元桩也好,行礼时的开合手也 罢,以及八卦掌中的狮子抱球等等均能证明之。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
如图所示,左脚在前虚点地,右脚着实膝微屈,左手在前 执朝简上端,右手在后(下)执朝简下端,掌心相对地握住,然 后向正前方屏息行礼,在腰主牵下,头、身微抵地,含胸拔 背,腰胯下坐,这是现在一个典型的手挥琵琶(杨式)或初收合 手式(陈式),这就出自道教科仪中的行礼之式,而道教武当三
丰太极拳也承袭了这个架式,其攻防用意与当代陈、杨诸式用 处相同。再如高功站立罡单中央,开始引诸两旁经师同课作科 时,进步引请架式就是“玉女穿梭”的雏形。高功在斋醮中有 一个过程,此中高功站立,一手下(左手),一手上(右手),右 手在上,做画符书写状,步法前虚后实,这又是一个“白鹤亮 翅”之架o道教武当三丰太极拳有些架式虽与近代流行之陈、 杨相似,但更相似于道教科仪法术中的这些架式。武术圈中流 传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的谚语,说明拳术中步法的 重要和关键,同样,道教法术中高功的步法也是难学的最后一 关,而且在“踏罡步斗”中有很多种名称和走法的罡步,这都 是要求高功反复练习,而在不同场合不同科范道场中选择运用 不同的罡步法。如三台罡、四御罡、五行罡、南斗罡、六星罡、北星 罡、七星罡、八卦罡、九幽罡、九凤破秽罡、五雷罡、反五雷罡、朝 天罡、禁坛罡、三宝罡、十方礼罡、二十八宿罡等等。
武 当丰 太 极 拳武 当丰 太 极 拳其三,道教吸收这些动作形式后,结合道教理论独到的 “天人合一”观,加进存想内观之法诀,配合逐步完善的服气 行气,组合导引禹步而达到一个质的变化和飞跃。无论是运用 到健身养生功法,还是武术防身之术上,道教人士都系统总结 了行之有效的多功能科仪,一部分沿表象法事斋醮上发展,一 部分继续挖掘存想功能和内功内练与外形架的统一,提高修炼 层次,为道教功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武 当
丰 太 极 拳
武 当
丰 太 极 拳
其四,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西升经》)。自我觉醒意识随着隐士修炼派强大而日益增 强,自身之神的主宰与天上神君的巧合,缔造了天人合一的系 统理论。一部《周易参同契》,一部魏华存的《黄庭经》把内 外金丹推向一个崭新层面,加上一场巫术禹步的法事,三者统 一的人体科学的养炼法则就这样诞生在复杂的原始科仪中。而
后逐步总结补充完善的有道之士们如葛洪、寇谦之、陆修静、 陶弘景也都没有跳出此三者的框框,而把这精粹的“术”和 “功”的核心继承下来。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可能看到这古朴的 样式,也依稀看到古代巫士们施行方术的身影。
浏览1,1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