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吴式太极拳拳架进行推手实质就是散 手,散手的变化都由推手而来,只有掌握推手的听 劲以及推手中其它各劲的要领,散手方能用之适 当。如果不懂沾连粘随、不懂听劲,冒然利用拳架 进行散手,就变成外家拳之格斗了,即使如此,也 未必着着恰如其分。
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由着熟而惭悟懂 劲”,着,是着法,就是散手,就是每个拳架的技击 作用,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有单练拳架和拳架 的势与势连贯起来的拳套。两者比较起来,单练是 基本功,每个拳架,都有主要的攻防方法,叫做正 着,还有许多次要的攻防方法,叫做变着,变着多 于正着,拳架以着为主,变着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每一个势(拳架)的正着、变着,光知道是不行的, 还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来证明各种着法的实用 性和可靠性,这实践过程也就是进行散手练习过 程,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熟练,渐渐悟出懂劲的道 理,今后利用太极拳进行散手练习时,便会一着就 正,成为技击性强的好手。
当然,一般没有护具,没有竞赛规则,要进行 认真实践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无论正着、偏着都有 一定的损伤性。要进行散手实践或者事先说好以 点到为止,致对方能跳动即可;双方应本着“友谊 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这样比赛时都心照不宣, 也就会适可而止。
过去,许多拳种的老师,不但在总结锻炼的经 验作出贡献,对待学生也相当负责,当学生学到 二、三年后就婆讲开拳架的技击作用。“把势不讲, 耕田不耙”,这就是说打拳不讲拳架作用,等于让 人种田不叫用锄头、铁错。过去许多拳种,数传之 后,继承人不争气,没有教出学生来,这个拳种就 后继无人。老师开讲,可能讲得不全面,还要靠学 生“举一反三”,学拳到相当程度,还需访友,“以武 会友”是古代武术界的好传统。以武会友是虚心学 习、互相交流,往往能使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有 . “听君一席言,胜谈十年书”的体会,使孤陋寡闻者 茅塞顿开;得到教益,得到启发,又节约了时间。否 则,著名拳种都要从师费时学习,旷日持久,人寿 几何?
着法要着熟而惭悟懂劲,因熟能生巧,熟极而 流,着熟后以后能不讲着法而处处自然合乎着法,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脑一动,巧妙的着 法立即像闪电那样用出来。
“拳不敌力,力不敌功",如果练拳多年,被有 力气的一抓就动不了,拳就没有练出功夫。要使拳 练出功夫,就是要练出内劲,“极柔软而极坚刚", 要练一股有弹性的坚刚的内劲,只有这样,技击作 用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就“拳不敌力气太极拳是短 打拳法,需曲中求直,进步必套插的管脚、插档的 占势方法,和螺旋式的粘随劲,即化即打来补救 “短不及长”的缺点,出手绵柔,不及目标丝毫不用 力,沾着目标如雷震电闪劲力集中猛透,着手如皮 鞭抽击、痛入骨髓。
着熟是第一层功夫,懂劲是第二层功夫。着熟 不难,懂劲最难。太极拳散手的特点与一般散手不 同,太极拳散手首先要听劲,能听劲首先要粘住对 方,如对方一拳打来,若不先粘住就不能听人劲, 不能听人劲,就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 地使用拳架袭击。若先能粘住,对方手往上起则粘 住的手也随之而起,另一手就击对方的胸部;如对 方手往下落,粘住的手也随之下落,另一手可击其 面部;如对方手往前进,力偏于左,就可随之向左 化去其力,随之分手以左手粘之,右手击其头部; 如对方的力偏于右,可随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 击其头部或肩部;如对方抽拳就可趁势向前放劲 等等。所以太极散手必先要粘住听劲然后再发劲, 由于随机应变,无一定法。如果会听劲则闻一知 百,如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也不会用。孙武子曰“知 己知彼后人发先人”,太极散手听劲都是后人发先 人的知彼功夫,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 不会听劲一动便跌出,听劲是太极散手的基本功, 会听劲才能逐步懂劲,不会听劲就不能与他人交 手。
如果遇到手脚极快的其他派拳家,则以离开
见长,如对方近我身,我即粘之听对方的劲,急动 则急应,缓动则缓随,此时不能轻易进身去粘,如 粘不住就有挨打可能。
如两人粘手和听劲功夫不差上下,使用散手 时都能粘住和听劲,如一方能首先使用散手,则其 功夫必较深。对于精于太极之人,一旦被他粘住, 决不会再用散手回击,所以粘手功夫极为重要,决 ?不能轻视。
图61为对方①右拳进攻,其臂甚直,我以手 挥琵琶之势掌接其肘,以左掌接其腕,两掌相错, 往左用腰劲,如内劲过大,对方之臂必受伤,若劲 整时,肘处之骨可断。
①长者为我方。
图62为揽雀尾的一种应用:对方右拳进攻, 我以右手粘之,对方再以左手进攻,则以左手粘其 左腕,进右步以右臂振之,趁势再向前挤之,在对 方招架不住时,可进一步发劲制服对方。
图62
图63为对方进攻时,右腕被我拿住,再用海 底针向下一踩,对方上、下一震全身松散,然后进 右步放劲,必能将对方摔出。或对方握我右腕,亦 可用海底针,使对方不得力而松散。
图64为对方右拳进攻时,我以扇通背用手拿 住对方进攻的手腕,随即右转,顺势以左手拿住对 方右腕上部,用腰腿劲在旋转时上下相错,对方即 从背部反弹而出,劲整时危险性较大。如果对方握 住我右腕,用海底针向下踩时被对方上夺,则顺势 右手上抬,进左步以左掌击其胸。
图63
图64
图65为野马分鬃的一种应用:当对方右拳击 我头部或胸部,我以右手往左探之,并进左足迈 至对方身后,以左臂进抵其胸,腰往左转,则对方
CH木必4上件出
图65
图66
图66为进步栽锤的一种用法:当对方击我下
部时,我即以左手搂开,然后进步以右拳下击之。
图67
S 68
图67为双峰贯耳的一种用法:当我以双手前
按时,对方即以两手下压,我顺势由下分开上击其 耳门,劲整时,损伤力也很大。
图68为下势放劲时情形:(照片上恐对方摔 倒而拉住对方两手。)
图69为野马分鬃与靠劲并用。
图69
图70为应用提手上势将对方的手粘住准备 运劲的情形:
当我进右拳或右掌时,对方若以右手下按我 之右腕,则随其按劲而下松,以左手分其右手,腾 出右手由下而上提,由腹而胸而下须而鼻,随着向 上之提劲,继而利用腰腿劲沿向前向下的用意完 成整个动作,劲整时对方能摔出很远,威胁极大。
当我进右拳或右掌时,对方若以左手往下按 我右腕,以右拳回击,则我应用白鹤亮翅使右手随 其下按之劲而下松,以左手粘其右拳略往下探, 右手从右边旋转而上,以手背击其太阳穴,此名为 反珠掌,损伤力也极大。
当我进右拳时,如对方用左手横推我肘,我则 应用如封似闭以左手由肘外接其腕,随着对方的 推劲而往右领,右手腾出时恰好按住对方肘节,两 手齐按,对方即跌出。.
当对方以右拳击我胸部或腹部时,我用倒辇 猴,先以左掌探其右腕,涵胸坐后腿,以右掌击其 面部3如对方以左拳击我胸部或腹部,则以右掌 探其左腕,涵胸坐后腿,并以左掌击其面部。
图70
当我向对方击右掌或右拳时,对方若以左手 往右推我右肘,我便应用斜飞势,以左手从右肘 探其左手,腾出右手向其太阳穴击之。
当我用右肘进入对方时,对方若以手下接,我 则应用撇身捶随其下接力而沉肘,以拳下击其胸 部,左掌击其面部,对方立即摔筋斗,又叫筋斗锤。
云手是练腰之要式,当对方从后击来,我即转 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高探马有左右之分,如对方击来右拳,我即以 左掌接之,以右手击其面部,为左高探马,反之为 右高探马。 ’
左右分脚的用法是:当对方以左掌或拳击来, 我即进右步,以左手接其腕节,以右臂撅之,同时 起右脚踢其腹部3如果对方以右掌或拳击来,我即 进左步,以右手接其腕节,以左臂撅之,起左脚踢 其腹部。
身蹬脚用法:如对方由后面袭来,我即转身 分手击其面部,随后以足蹬之。
当对方以右拳或掌击我头部,我以左臂上 搠,以右掌击其胸部,就在我臂与对方相粘时,对 方若上起,我即可以顺势用玉女穿梭式击之。
在离对方太近时,可以用金鸡独立式,以掌击 其下颊的同时,再以膝击对方之小腹。
如对方以拳由下往上击我面部,我就利用上 步七星,以两掌架而放之,这就是截劲,同时也可 以起右足踢其下部。
若用上步七星时,对方力甚大,可以继续前 进,随之用退步跨虎式退步分手,将对方之拳倾向 旁侧,随即以左足踢之。
当对方以右拳击来时,也可以用转身双摆莲, 在以右手将对方往右领时,以左手推其肘,随即旋 转身躯,以右足踢其背部。
当对方往右推我右臂时,可利用弯弓射虎先 顺其劲往右松,对方力尽后,即以右拳转至对方右 胁下,用腰劲回放之。
散手与推手一样,用法繁多,视各人功夫的高 低而变化无穷。由于对方来势不定,不能用一定之 法御之,必须随机应变,要做到这一点,平时须加 强推手练习,要练出极灵敏之感觉。有时往往虽练 得手疾眼快,也不易密切无间地应用,仍须由粘手 变化而来,太极千变万化,均由粘字而出,如对方 拳法极好,却不是推手,这就依粘来叫劲,再以拳 架击之,做到孙子所说那样:“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
如对方不用手进攻,而先用脚时如何粘呢?这 应知道,对方用腿则身必动,如欲起脚,我可先探 其手,则其腿必不能抬起而落下;或者当其起脚 时,即进步插裆放之,对方必自立不稳而跌出。如 对方用扫腿也可前进放劲。
如对方能听劲,也能做到不丢不顶,两人都不 丢不顶,就永远不能将对方放出;这时就需问劲、 引劲,如对方两臂能听劲,不能得其机会,而身上 尚未能听劲,可以乘机丢掉两臂速往身上放劲,也 有可能将对方放出,这就叫“劲断意不断"。
听劲功夫先从两臂练起,久而久之,全身都须 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就有知觉,欲处处化去 对方之力,使其落空,才能真算懂劲。
粘住对方后,要使对方跌出,按太极拳论所述 方法甚多,“有上即有下3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 右,此三语最宜注意所谓诱之以利攻其不备者 也。”孙武子曰“备前则后寡 溶后则前寡;备左则 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 不备之意也。”太极拳论之推手观点正与孙子兵法 相合。
欲听劲必先粘住对方,如不粘住对方是否能 听劲呢?应该说,粘住要能听粘住之劲,不粘住也 要能听不粘住之劲,要求功夫纯到能听不粘住的 劲,即不防对方进攻之时,也不能将我打出,这就 练到上乘功夫了。内家拳不外乎练精化气,练气化 神,练神还虚三种境界,若能练精化气,则体魄坚 刚,外力不入;若能练气化神,则飞腾变化,意动形 随,若能练神还虚,则人我两忘形神俱迁至此境 界,虽不粘住也能制人了。
当太极拳练至“极柔软”时,在推手或散手中 就常能发挥“极坚刚”作用,使对方难以招架。太极 拳必求其柔,主要是练到全身都能“拆散”,此时就 会出现既能拆成散沙又能合成整劲的“极柔软极 坚刚"这妙不可言的地步。如果太极拳能练至“极 柔软”,在推手时,就会出现推其手,手动而肘不 动;推其肘,肘动而肩不动;推其肩,肩动而身不 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 动,故能稳如泰山。如放人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 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击如放箭。如果 练拳时蛮力不舍得丢,全身成一整物,推手时,推 其一处,全身皆立不稳,力再大却反而自食其果。 所以练好太极拳,在推手时就会能整能散能柔能 刚能进能退能虚能实,应用自如,百战而无不胜 To
浏览8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