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 慧的结晶;武林中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武术文化遗 产。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哲学、医学、武学、导引 术、艺术为一体,既古老又新颖,既高雅又朴素。它不论在 击技上还是在甄身健体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而且对陶 冶情操、延年益寿有着奇特的功效.它不但是民族的,也是 国际的;不但是传统的,也是科学的;对它的研究、推广既 要立足于国内,又要放眼世界」
中华大地历代蕴藏着众多武功高深,武德高尚的名家大 师。地处河北省邯郸地区的永年古城是武式太极拳发祥地。 著名的太极拳一代宗师、技击家、理论家、武式太极拳创始 人武禹襄就出生、成长在这里。他自幼嗜武如痴,1852年, 赴河南温县赵堡镇拜陈清萍为师,又得拳祖王宗岳秘本《太 极拳论》。回城后,朝夕揣摩、以身试技、苦心专研,创造 出当今名扬中外的武式太极拳°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 140多年的历史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式太极拳创始、 完善、继承和发展的情况,现将历代主要传人武技轶事作简 要介绍,以飨读者.
(一) 创始人武禹襄
武河清、字禹襄,号兼泉。生于1812年,卒于1880年。 武式太极拳始祖。清代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武澄 清、字秋瀛( 1800—1884 ),任官于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 武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从小喜文习 武,家中很富有。并在城内东、西两街各开一处茶庄,后来 将两茶庄合并,腾出酉街茶庄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德湖 经售药材广店名“太和堂”。禹襄与其兄见陈德湖与其店伙 计多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自己所练迥然不同。有一次,一 恶人到“太和堂”寻衅闹事,欺负掌柜他们是外乡人!发生争 斗,恶人与'掌柜一交毛只见掌柜略一动身,恶人已跌出丈 外。禹襄听说此事后,以客东之谊求教于陈德湖。后南门外, 之友杨禄祥(1799—1872 )自陈家沟学艺归来,禹襄又常与 杨比较拳技「其奥妙终难晓悟。后禹襄听朋友讲,“河南温 县赵堡镇有一武师姓陈名清萍,拳艺精湛,技艺绝伦,武功 盖世” .于是禹襄在去看望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的途 中,绕道去了赵堡镇拜师学艺。陈清萍( 1795—1868 )原居 温县王法掘村,后移居赵堡镇经商,并设场授徒,弟子众 多,颇富盛誉。禹襄到了赵堡镇后,方知陈师正被一桩官司 牵连在内,尚有入狱杀身之难,禹襄心急如焚,为其奔走相 救,在舞阳当知县的兄径武秋瀛的帮助下,才解脱了这桩官 司。陈师感谢禹襄救命之恩,遂请禹襄到家作客,方知禹襄为 求艺而来,非常感动,便倾心授艺相报。每日学练到夜深人 静时才肯入睡。就这样体示口解,将各种秘诀一一传授给武 禹襄予禹襄聪明过人,加之原功底深厚,在赵堡镇从陈师学 艺40余日,悉得其精髓,理、法尽知。又将陈师所赠王宗岳 《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拜 别了恩师返回广府。
回到广府后,禹襄潜心研练,细心揣摩,常常与身体强 壮,精于武技的壮士试招,印证所习太极拳之功夫,无一不 胜,两年后,技艺菠进,理法大明,拳之窍要尽施于身,结 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之精义,将理论贯案干行功走架实践 之中,以陈师所授拳艺为基础,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 导,参与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又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创编 了一套小巧紧凑,神气鼓荡,外示安逸、内同精神的拳式。 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云禹襄出身书香门第,两位兄长均在外为官,只有他独 居乡里,以教书为业。研究太极拳术,衍写出《拳解》四 则,&中三势行功歌解》、《身法十条》、《打手撒放》、 《四字密诀》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知 识,并被历代各流派太极拳家奉为经典,被称为一代理论家 和技击家。 ,
武禹襄乃清代秀才,虽为一代宗师,但不以教拳为业, 就是在临终时,还与来看望他的人谈论太极拳术,孜孜不 倦,门徒中以其外甥李亦畲功夫最好.后来李亦畲又进一步 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 的创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
浏览2,8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