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眉棍以下皆可称为短棍。短棍以劈打为主结合刀、剑的特点可做点、刺、挑的攻击发力。单手短棍可选择棍体较长的进行练习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样更具实用威力。双棍则需轻短一些以免因棍体过长、过重影响到攻击速度。双棍的使用和训练是借用了心意拳门中的短重兵器双铜的训练方法。当我们有了一些武功基础以后就可以通过兵器的构造特点大概知道其使用原理及使用范围。即使从没见过,稍作研究也就可以明了其中的窍要所以没有不会使用的兵器。
双铜属于短重兵器铜体呈四棱状可以劈砸、挥击。头呈椎形可以击刺。大多为铜、铁类金属制造也可以木头包铁皮。在战争中由于刀、剑难以破重甲力大者则以重铜、重鞭攻击坚甲之士当者无不披靡。使用鞭、铜者均为力士。而如今已没有重甲可破持木铜、木棍击打人体都能够致人骨断筋折乃至毙命。作为训练可选择较重的器械以发展力量实际应用则不必追求过于沉重因过重影响速度、爆发力。
第一节单棍在十大真形中的体现
单手短棍含有刀剑之法。双棍就是双刀、双剑。传统武艺中的套路演练对于器械的持握有一套大致相同的方法。演练单刀套路在起势时大多以左手抱刀开始。剑术演练大多以左手背剑开始演练时一手掐剑诀(来源于道家法术)。有些还要在开始和结束时向观众施礼以示尊重。但我们在学习南阳系心意拳时不注重这些就连一些基本的起势动作也变得能省就省了所以在自己练功的时候可以没有这种表演型的过渡动作一般以实战姿势持械或在身前或在身后。一手在前对敌的这种动作
据说其来源是由古代短刀加盾牌的战斗姿态发展而来以后即使演练者手里没有盾牌而这种演练形式也被保留了下来。此势和下面介绍的南阳系唐万义所传的心意拳之猴架藏刀(棍)势基本接近。这类持械姿势同心意拳脱枪为捶的道理一样体现出了器械与拳术的联系。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出械的快速性和实用性。
心(形)意拳在打拳时虽然是空着手但拳中是含有器械劲力的(枪劲)这些是外人看不出来的。这种内涵称内劲内力或内家拳都可以。
南阳系的心意拳最初就是从身法(六艺)开始有了基础其他的东西一说就明白了。洛阳心意从单把开始练成功了这个,其他的都容易学。如果贪多学套路会越学越不上路。老人教拳,往往理论极少主要是实践出功夫
下面介绍南阳系心意两种比较常用的实战姿势。一种是器械在身后的猴架藏刀(棍)势一种是器械在前的四平势。
猴架起势
左脚在前脚尖虚点地右足在后支撑重心左手掌贴于左膝内侧(图或成立掌自然向前伸出(图3-1-2)。右手提棍在右腿外侧棍头朝下。此为猴束蹲之劲意在唐家心意拳系中称为猴架也可称为虚步藏棍。此势直接来源于刀术单刀演练多有此势。唐家心意拳在空手演练时,也是以此为起势动作。
图3-1一1图3-1一1图3-1-2图3-1-2四平势
图3-1一1
图3-1一1
图3-1-2
图3-1-2
身体下沉蹲坐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前脚虚后脚实双手持械,在右膝上向前伸出棍头指向敌方。此势源于心意双手剑(十大真形剑)身法则依心意大枪之四平势其中又有高、中、低之分。习练者应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1 单棍龙形发力练习
图3-1-3图3-1-3图3-1—4图3-1—4以猴架为起势左脚先寸步向前踩出一小步右脚虚提于左脚内侧腰部随之向左旋拧右手运棍向前方左侧横裹身体如压紧的弹簧(图3-1-3)。紧接着右脚过左脚向前猛踩一步脚尖着地内扣15°,左脚在后紧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同时双手持棍向前方右侧横击发力(图3-1一4)。
图3-1-3
图3-1-3
图3-1—4
图3-1—4
承上势。左脚过右脚向前踩出一步右脚虚脚提于左脚内侧,腰向左旋右手运棍向前方左侧横裹(图3-1-5、图3-1-6)。紧接着右脚向前猛踩一步左脚在后紧追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同时双手持棍向前方右侧横击发力(图3-1-7)。以上动作走直线重复练习即可。也可连续不断地向左侧进步走圆形进行盘练,随心所欲。走直线盘练至场地尽头可以向左转身后再向回进行盘练。
图3—1一5图3—1一5图3—1—6图3—1—6图3-1-7图3-1-7
图3—1一5
图3—1一5
图3—1—6
图3—1—6
图3-1-7
图3-1-7
向左转身法
接上势。身体左转180°同时双手持棍随身体的旋转向左侧横裹(图紧接着右脚过左脚向前猛踩一步脚尖着地内扣15。左脚在后紧随半步成立身中正之势同时双手持棍向前方右侧横击发力。(图3-1-9)
劲意与动作要领向左侧横裹为蓄力向右横击为展放°横裹之力是在圆中发出兼有上架、旁击、下压、捋带之力。横裹时要极力扭转身体使右肩领前与左胯在外形上相合促使右肘与左膝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这种逆合的锻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很快地提高练习者整体移动中的协调性使身体根节与梢
图3-1-8图3-1-8图3-1-9图3-1-9
图3-1-8
图3-1-8
图3-1-9
图3-1-9
节相随、相追、相催上下形成合力。此势在拳术中称为裹横,可以入刀法、剑法。通过此势的锻炼习练者也就明白拳术与器械的关系了。
浏览8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