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1:当前式两臂徐徐下放将至跨前时,即将重心微向左 移,使右脚略有松动,即以腰带动向右转体45度;与此同时,右脚 掌微离地面,也向外撇出45度,两臂微向里屈,掌心侧向下(如图
4)。
图5图动作2:右腿向右脚尖方向屈膝向下蹲,将重心坐在右腿。 左腿在原地,自然弯曲,变为虚步。同时右臂由下向上往外向身前 曲,右掌置胸腹之间,掌心向下。左臂微抬由下向里屈,逐渐翻臂使 掌心侧向上,置于腹部前方,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成合状(如 图5)。
图5
图
动作3:当右腿坐实以后,即将左腿向正前方伸出,先使脚 跟着地,脚掌虚悬(如图6)。
动作4:当左脚着地,即将重心向左腿移动,此时右腿向前 蹬出,使左腿成弓步。同时左臂由下向上堋起,其臂略与肩平,掌 心侧向内,手指略高于肘部。右臂由上向下置于右胯前,掌心向 下。面向正西,两眼向前平视(如图7)。
图6 图7
口诀:重心略向左,腰带右脚开(向右撇出45度),屈膝下蹲 (右腿),右臂由里向外环,左臂由前翻掌向里环,两臂相合。坐好 腿,迈出去腿,脚跟先着地,重心前移弓出左腿。左臂棚起,掌心侧 向里,右臂按下,掌心侧向下,置右胯前。
说明:
现在(图7)是按照套路演练的方向坐北朝南,已转向面朝正 西,此时学者从正面看,只能观看到演练者的左侧面,正面动作就 看不见了。虽然有文字说明,但总不如图示正面动作较好,过去这 一不能尽如人愿的情况,主要是采取了正面固定的摄影方法,受其
限制而造成的。为了弥补正面摄 影位置不变所呈现之不足,使学 者能够观看到整个动作转变的全 过程,现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方法,
使摄影者变换摄影位置,尽量把 正面动作拍下来,以供学者直接 观看,如图8,虽然与图7属同一 姿势,由于摄影者变换了位置,这 样就可以从正面观看到演练者的 具体动作。以下将不断出现这一 表现形式,望学者在观看图像和 说明时,尽量弄清楚演练者所演 练基本套路的方向、位置以及角度,以免造成错觉,影响套路之顺 序。以下继续做由左棚转变为右棚的过渡动作。
右 棚
动作5:重心略向后,利用腰的带动,使左脚向里扣45度
(图 9),
动作6: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同时逐渐 把重心移至左腿,使右腿转变为虚步,脚跟微离地面,而右臂也同 时随腰转动,由右向左,经过前方屈至左臂下方、腹部前方,掌心侧 向上。左臂肘向下屈,臂向里合,置左侧45度处,掌心侧向下,两臂 相合成合状,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图10)。
动作7:当左腿坐实以后,顺势提起右腿向正前方迈出,脚 跟先着地,前脚掌虚悬(图11)。
动作8:右腿随着左腿向前蹬出,逐渐屈膝转变为右弓步。 右臂同时由左向前往上棚起,至胸前,掌心略向里,肘略坠,指尖略
图9图10图11 图12
图9
图10
高于肘。左臂也同时略向里屈,置右臂下方,掌心侧向外,左手置右 臂肘腕之间,指尖距右小臂大约一拳。面向正西,两眼平视(图 12)。
口诀:重心略向右,腰带左脚扣(里扣45度),,身向左转,重 心左移,右臂环至左臂下方,两臂相合。提右腿,正前迈出,脚跟先 着地。右臂由里向前棚起,弓出右腿,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
要点:诙要点适用于左、右棚。
1. 转体动作,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
2. 脚之外撇与里扣,应通过转换步法,在实腿略有松动以后, 随腰转动,以免硬拧硬扣以及硬撇,呈现僵硬呆板,有失轻灵;但也 应注意,出现为转换而转换的大幅度的转换,也是不宜的。
3. 在做弓步时,应注意虚实变换时腿下之蹬撑两劲的相互配 合,不论是前腿蹬后腿撑,还是后腿蹬前腿撑,两者都必须协调,避 免硬蹬硬撑,或者空蹬空出。固然是以腰为主宰,它能带动四肢,使 其上下相随,更好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与姿势,但卞肢失控,不予配 合,虽然腰部有主宰四肢之功能,也是无奈何的。因之,在太极拳的 活动中,特别强调发挥整体活动的作用,也就是相互配合,彼此制 约的整体协调,也正如人们常说的,太极拳是一全身的运动,这与 局部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望认真体会。
4. 弓步的做法:每当上步落脚时,先以脚跟着地,五指抓地,最 后膝盖向前弓出。在此整个过程,实腿之蹬、虚腿之撑,两劲之一送 一接,尤其是虚腿的撑,要做到既不丢也不顶。丢则失重,顶则僵 硬,均不为上乘。如能做到恰到好处,它将为转换步法的上下相随, 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做弓步定式时,实腿之蹬出,也如同臂的伸出, 做到将展未展,就可以了。过展也就是硬挺,显得僵;如果曲度过 大,蹬劲出不来,显得有劲使不出。而虚腿之撑是通过缓冲作用,先 以脚跟着地,继之脚板踩地,五指抓地,然后使膝盖向前弓出,使弓 出之膝盖与小腿略向前倾,以膝不过脚尖为度,加强前撑力。这样 一蹬一撑,即不丢顶,更显得下盘有力而稳健。注意前小腿与膝盖, 如果呈垂直状,则撑劲施展不出来,而后腿也蹬不出劲来。如果膝
22
盖过了脚尖,就会失去重心,而后腿使不出劲来。唯有使小腿与膝 盖略呈倾斜,以膝不过脚尖,才能充分发挥蹬撑两劲比较完整的力 量。
5左棚与右棚:左棚为单手堋,右棚为双手棚。所谓堋,在此是 指以臂之棚劲将对方击来之拳或掌架起,使其不得接近,但为什么 左棚的弓步上身呈正直形状,而右棚之右弓步的上身却成倾斜状 呢?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人体结构不同以及拳势与拳法的要 求也不同,虽都属同一弓步,如果属顺劲,当上肢两臂伸出,均为同 一方向者,而躯干则呈倾斜状,这时的躯干与下肢构成整体,就有 助于上肢力量的增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撑抗拒力,立木顶千 斤。如果不是同一方向而是异向的(有上下的,也有前后的),比如 拳势中的左棚,上肢两臂是分上下的,而单鞭和扇通臂是分前后 的,以上几个势子都是属于异向的。由于方向的不同(这主要是因 拳法要求的不同,及人体构造的不同特点造成的,这是客观存在 的),因而躯干和下肢,只能以腰为界,保持上身中正,不偏不倚,两 者兼顾了。如果上身呈倾斜状,势必顾此失彼,则不得力,而正直则 得力,是两者兼顾统力合作之故。关于以上所讲几势,请学者最好 参看杨公澄甫拳照,或个人亲自体验一下。
6. 忌臀部突出,在屈腿下蹲时,请注意收臀部,尤其是体形较 肥胖的学者,更应注意。这不仅只是外观不雅,主要是不得力,不舒 适,容易憋气。当然也不是说体形瘦小的学者就可以不注意收臀。 实际上胖人瘦人都一样,凡是不符合要领要求的形象都不会好看。 其形象美的,动作也感到舒脤,这就是顺;如果不顺,自然也就不会 美,当然也不会舒适。
7. 在做左堋之右臂极易悬肘,而左腿向前迈步时,往往偏向右 侧。在做右棚时,左肘易于悬肘,而右腿向前迈步时,往往向左侧。 这就需要注意沉肩坠肘和腰胯的放松。
动作9:以腰带动,由正前方向右转体45度,使两臂逐渐翻
转,变两手掌心侧相对,右手侧 向外,左手侧向里。面向西北 (图 13、14)。
动作10:仍以腰带动, 两臂随体由右侧经过正前方, 搌至左侧45度处,同时逐渐将 重心移至左腿坐实,变右腿为 虚步,面向西南(图15)。
图14图15口诀:身向右转,翻动两 臂,右臂外旋,屈臂坐掌,至右 侧45度,由右向左,至左侧45 图13 度,重心坐在左腿上。
图14
图15
要点:
1. 两臂转动作搌式时,必须随同转体逐渐翻转两臂,注意右臂 外旋,左臂里翻,边走边转,带动两手变转,手与臂不应分别各自行 动,一定要协调一致,并配合下肢,做到上下相随,方为适当。
2. 这里着重谈谈两臂腋下(俗称胳肢窝),当两臂在运转过程 中,尤其做收式,或后坐式,往往臂贴身,夹着胳肢窝。这样既不舒 适汐卜观形象也不好,尤其易为人制,极其被动。因之,要求在行拳 过程中,两腋下必须空出大约一拳的距离,离开上身,更不能贴近 上身。这样,既可为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创造条件,也为转换变动身 法与手法留有灵活的余地,不为人制。再者,从外部形象来看,显得 姿势宽大舒展,尤其劲的内含更显得丰满浑厚,气势腾然,给人以 美的感受。过去在我们家乡有这么个传说:“练拳时要求两个胳肢 窝都得夹个供养。”(供养是河北省供神的一种馒头)这种做法,主 要锻炼腋下与上体保持一定距离,使其留有灵活,转换变转的余 地,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3. 注意搌式转动的方向上由正前方先至右侧45度(西北角), 尔后由右侧经过正前方至左侧(西南角),中间环弧正好是90度。 注意两个角。
挤
动作11:两臂随腰由左向右转体的同时,右臂向里屈,挪右 臂,掌心变为侧向里。左臂翻动向内转,变掌心侧向外,搭在右小臂 近腕处,略离掌跟(图16)。
动作12:在转体搭臂的同时,用后腿向前蹬出,将重心逐渐 移向右腿,成右弓步,左腿蹬直。两臂也随腰向前挤出。面向正西 (图 17)。
口诀:屈右臂,翻左掌,左手搭住右小臂,向前挤出,弓出右腿。
麵:,靡图16 图17
麵:,靡
要点: 、
1向前挤时,肩不要耸起,臀部不要突出,右臂之里屈仍应含 有棚意。
2左手搭右小臂,应紧贴右小臂。这里所说的紧贴,是指搭实、 搭住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虚摆在右臂上。有人在做此动作 时,甚至左手连右臂都不挨,这是不宜的,应在右臂上搭好,以助其 一臂之力。挤式与右棚式在定式时之区别:挤式之左手搭右小臂, 而右棚式之左手是在右小臂下方。两者相同处是右臂都是平屈棚 式,手指略高于肘,而手与臂之外缘应形成90度弧形,手不应向里 扣,膝与肘两者是相对的。
3注意上身勿挺直,应略向前,以免拦腰断劲。
按
动作13:两臂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掌心侧向下(图18)。
动作14:用前腿蹬、后腿撑的方法,以腰带动,使重心后移,
逐渐坐李左腿。与此同时,两 肘屈,两'手收至胸前,坐两掌, 变两掌侧向前(图]9)。
图19动作15: 两臂随腰向
图19
正前按出,同时逐渐将重心向 右腿移动,使右腿弓出,成右 弓步。面向正西(图20)。
口诀:分开两臂与肩同 宽,重心后移屈两肘,收两手, 两手至胸前,微坐两腕向前推 出,同时弓出右腿。
图20
要点:
1.两臂屈肘向胸前收时,应注意含胸,上身不应出现前俯后
2. 两臂之一收一伸,不宜直来直去及僵硬和软塌。
3. 两手向胸前收时,应随体后坐,由上而下至胸前微坐两掌向 前推出,掌心侧向前。在两手至胸前坐掌时,似环一小弧,但不是有 意识地环一弧形,更不应‘有意识地环一又宽又大的弧形。这样做是 不宜的。杨氏太极拳之功架素以舒展宽大著称,但也是有一定范围 的如果出了圈,就会失去紧凑,应该是开展当中求紧凑,紧凑当中 求开展以适当为好。
4. 做好整体协调,关键在两腿之蹬撑,请注意体会。
浏览1,7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