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一、右腕向里收回时,要沉肩垂肘屈臂,不可寒 肩、扬肘、直臂,两肩要齐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 在屈臂的过程中含有沉压缠绕的动作,这样既增加了 被握点移动距离,也增强了沉转之劲,容易断敌的根 力并解脱之。|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左脚虚悬、略里收落下和折腰下沉时,要右 实左虚,仅以左足尖虚点地面,右腿负担全身的重量 做下蹲,以加强一腿的支撑力和耐力。同时须注意左 脚落下虚点地面,是随着右腿渐渐下蹲沉落“送”下 的,而不是右腿站煞不动,左脚自行下落。若以如此 折腰下沉的方式来解脱敌的握腕,势必只依靠手的力 量,至多加上腰腹的局部力量,而不能运用全身的整 劲,也就是俗说的“不得力”。



折腰下蹲、右掌向前下插时,虽向前俯身为



斜,但仍不能失中正之势。也就是说,不论上体俯身 的幅度大小如何,从头部、颈部、腰部到尾闾,必须 保持一条直线,百会、中极和会阴一气贯通。自始至 终注意顶劲、拔背、敛臀、沉气、收正尾闾,而不可 低头、弓背、屈腰、凸臀。须知低头屈腰,就看不见 对手的动态和静势,不能知彼,如何攻守,只有挨 打。低头哈腰、弓背凹胸、扭臀摆尾,既成病态,何 来舒展。考据全身一无是处,则凸凹丛生,气血劲 路,阻滞不断,以致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 心、意、神无由敛聚而颓靡。



2. 动作要内外协调,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右掌 的向前下插、右腿的下蹲,都要和折腰俯身的动作相 协调,齐起齐止。不可先骈指下插,然后折腰,也不 可先折腰,然后骈指下插。右掌的骈指向前下插,要 劲起脚根,主宰于腰,通于背脊,贯达于肩,以肩催 肘,以肘催手,节节贯串,形于指梢,内外六合,内 劲中正不偏。此外,右掌向前下插的高度不能太低, 插到裆部会阴的高度即可。



3. 下插时眼看右掌前方,这样方可视察敌的动态, 但不可把头抬起,以致抛露喉头,并破坏中正之势。



用法



接前势,如敌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即屈右肘坐 右腿,转腰提回,手心向左,左脚也随之收回,脚尖 点地。如敌仍未撤手,更欲乘势袭我,我即将右腕顺 势松动,折腰往下一沉,断其根力。右掌骈指,指尖 下垂,弧形向前下插敌裆部“海底”。



杨式并诠释



J ■ ■?::二e篇



“海底针” 一式又有“金丝手”的美称,主要作 用是用柔中寓刚的锁缠劲擒拿制服对手。其用法如 下:敌以右手握我右手,我即以左手覆于彼手背上, 锁扣其掌指使不得脱,我右手稍引进,以掌缘由下往 上缠钩其腕橙骨处,两手同时随折腰沉裆势,屈肘沉 劲下采,整劲齐发,使之反筋背骨,立跪于地,或双 脚离地,向前仆俯。若不依势就范,必遭骨折。



“海底针”势系毒招,莫轻易使用◎武、孙、陈 式太极拳皆无海底针势,但武式用掌的按势姿势有其 相似之处。



注释说明



“海底”是武术的专有名称。陈鑫在《陈氏太极 拳图说》一书的《人身缠丝正、背面图》中说:“气 海之底为会阴,即任脉起处。” 乂说:“督脉通前蛋 弦为海底。”由此说明,可知“海底”即中医针灸经 络学说的会阴穴。《针灸大成》曰:“男子生气之 海。”气海位处冲壬,穴居少腹,前邻脐,后近肾, 其用专主吐纳,为呼吸之根也。而“会阴”位于腹的 最下端,即气海之底。所以“海底”艮(1 “气海之底” 的意思,中医气功学说认为此处是任脉的起点,又是 督脉的终点,系任督二脉交会的总枢。二者及诸阴皆 交会于此,又位处下部,上为阳,下为阴,故称“会 阴”。所以“海底”和“会阴”是同一穴位,只不过 是不同学说、不同的命名而已。武术的“海底”借指 木目当于这一穴位高度的裆部,因技击时实际攻击的要 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肾囊,即睾丸。



《性命圭旨》称其别名还有阴端、禁门、龙虎穴、 虚危穴、河车路、上天梯、生死穴等,是“天人合发 之机,子母分胎之路” “阴阳变化之乡,任督交接之 处”。《道源清微歌》曰:“虚危穴,即地户禁门是 也。上通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 经过,故曰关系最大。”



海底针的“针”指的是指法,以针喻指,四骈指 像钢针似的插点敌方的裆部要穴。故此势名“海底 针”。由此可见,在演练此式的时候,折腰点插只须 插到裆部的高度即可,最低限度为四指稍过膝,而不 必深插到地面去。有的演练者因不明所以,错误地将 地面喻为“海底”,或将膝内侧的“血海穴”及脚内 侧的“照海穴”,误作为“海底”,因而有其相应的错 误插点高度。还美其名曰“仰之弥高,俯之弥低”, 都是不得要领的。





浏览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