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 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无极”也者,天 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 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就太极修炼者来说, 从肉体到精神都处于“体无动静虚实阴阳之分、神无 物我方圆时空之感”的静止状态之中,而这种静止既 非死定,亦非空定,而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表 现形式,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抱元守-”。抱者怀依 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静为其本,动为其萌G 即是说,“无极”未分动静而孕育着动静,“无极” 未分阴阳而孕育着阴阳。说明了 “无极”的静功孕育 了 “太极”的行功。而太极拳行拳走架必须从“百?骸 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静功状态, 经过意识能动作用,澄心自滤,消除一切紧张状态并 激励颓废情绪,才能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最终 乂回尹I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
“无极”的基本要求是:真气内收,神不外驷, 精不妄伤,心无旁鸯,气不轻浮,阴阳合德,真相 不露,百骸松弛,育节贯穿。因此,必须用意识在 体内进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 “内听”或
“观自在”的方式使人体从头到脚都各安其位和节节 松弛。特别是脊柱,它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上承 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骨,构成 胸腔;下连髓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 锁骨、肩胛骨与上肢相系,通过髓骨和下肢相连。 所以“无极”状态的预备势必须以脊柱为中轴支柱, 将全身构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 垂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含虚,意 含空洞,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 内固精神。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做好精神和 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功过程。正如陈鑫 所说,“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以上,浑噩穆 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 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 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 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 名之曰’无极,象形也所论甚是。然浑噩非仅 限无极之预备势,太极拳功深日久,身法、神气无 有不和。静穆沉浑,松和圆融,刚柔互运,虚实渗 透,动静浑然,太极即周身,周身皆太极。
“无极”即预备势,多有主张舌尖轻抵上腭、舌尖 轻轻上卷或舌舔上腭的,意念牛郎(舌头)织女(小 舌头)鹊桥(上腭骨)相会,以期沟通任督两脉,分 泌大量唾液,吞咽入腹达到温养之效,这是一个不得 师承真传之误会。其实太极之修为原以松静为体,柔 圆为用,道法自然,何须先做舌尖微卷轻抵上腭之举。 如舌尖人为渲染上抵,勉强上卷,势必导致舌根因用
杨式pr诠释
戏 ——练习篇
力而不能松然,舌根一紧,咽喉便处于紧张状态,气 脉关窍自然因紧张而闭塞,从而引发整个身心的紧张。 则阳气何以下?血脉何以畅舒?阴阳何以互济?气机 何以浩荡?何来涓涓玉泉水?育我度长年。正确的方 法只须口齿轻合,舌身放松,自然平卧即可。待太极 修炼至心意和调、经络疏通、血脉畅舒、气血融通、 内气盈足、脏腑平衡吐纳有序和阴阳贯通和合互济时, 由于阴气阳气相引相吸而触发“鹊桥飞架”,即自发地 吸引舌头上抵甚至上贴腭骨。待太极行功收势,其气 自下,舌头回复原状,一切自然而然。
舌抵上腭不在太极行拳的初始,而在行功的过程, 因人而宜、因人而易,要看各人的修为和造化。神气 合而津液滋生,修炼多年、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家,预 备势一开始阴阳两气即可贯融,而致舌抵上腭,通其 鹊桥,任督飞渡。故其著作预备势亦有舌抵上腭之说, 不足为怪。太极修炼者不能不辨讹误,明其所以。
为了更好地练好无极势,录《无极歌》以供会考。
无极歌
无形无象无纷拿,
参透虚实根蒂固,无形无象无纷拿,
参透虚实根蒂固,一片神行至道夸。
混混沌沌乐无涯C一片神行至道夸。
混混沌沌乐无涯C
无形无象无纷拿,
参透虚实根蒂固,
无形无象无纷拿,
参透虚实根蒂固,
一片神行至道夸。
混混沌沌乐无涯C
一片神行至道夸。
混混沌沌乐无涯C
第二式起势
谱诀:双手起落神气爽,周身松沉意注掌;
劲贯四梢气腾然,守静待动应急缓。
浏览4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