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


四、(—)太极手法|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





所谓“怀藏八卦”是心怀也,手抱也。正如光绪 帝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赞杨禄禅句:“杨进退神速, 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然一体 也”及“手捧太极震环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赠联之 所形容。八卦即搠、捋、挤、按、采、冽、肘、靠八 种手法,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即手法不仅在手, 全身肌肉骨骼、五脏六腑九窍三百六十节都有相应的 虚实状态,如此才是人道自己,道法自然,心之一 动,百骸无有不动,心静则百骸皆静,一动则分阴 阳,一静则合太极,故八卦在胸中,即太极在心中, 谓之“怀藏八卦”。心有太极,“捶自心出,拳随意 发”自然手抱八卦。心气一发,上下一条线,任凭两 手转,起落有方,动转有位,此谓“手捧太极”。手



捧太极即太极之八门,搠捋挤按采例肘靠也,作为手 法来看捧者即八门之搠手也。



1.搠手



“搠”,相承架托之意,膨也;逆敌之势承而向 上,使敌之力不得降也。杨式太极读作朋,陈式太极 等读作绷,平声,撑紧之谓。读法不同,释义稍异, 出于豫北温县与冀南永年读音之差别,似应以绷为正 源。



搠劲是由肢体放长撑开的弹性劲。沉肩垂肘,坐 腕舒指,本身就是搠,全身松沉就有搠劲。没有搠 劲,也就没有太极拳。搠劲就是内劲,即太极劲,为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刚柔相济、如棉裹铁和向各方 向的富有弹性与韧性的劲,具有粘黏连随、笼环逼化 作用的劲。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一章中 说:“挪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 贴近,故曰搠……其用法,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 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迟重者,必以力御人, 便成死手,非太极家之所取也。必曰搠者,黏也非抗 也,手向外搠,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搠手与胸部贴 近。得化劲全赖腰转,一转腰则我之挪势已成矣。” 这对四正或四隅的搠手,无论是单挪或双搠都是适用 的。凡对手来劲,我应出手含搠似围墙,意气鼓荡, 全身无使有凹凸处,搠劲既圆且满,能圆则灵,能满 则活。圆而不满则凹,谓瘪丢,瘪丢便成“软手”, 易被人压扁得实发放;满而不圆则凸,谓顶抗,顶抗



便成“硬手”或“死手”,易被人借劲引进落空。沈 寿老师指出:凡做搠手,于臂屈肘一般略大于直角, 这时手臂就呈半月形圆撑的姿势。从力学原理上说, 拱形的抗压能力强于其他形状,所以搠手的手臂要撑 得圆满,而不可屈成锐角。艮[1《八要》说的“挪要 撑”,撑的意义不仅仅是指要向上搠撑,更重要的是 肩部腋下要含虚,像装有弹簧一样,使手臂犹如受到 弹簧的支撑而富有弹性。同时,要以腰为轴,做到一 动无有不动,这样既能舍己从人,随人而动,不犯顶 抗毛病,乂能始终保持柔韧如弓的搠劲,不致被人定 扁。太极拳家常说一身备五弓,就是把脊椎和四肢各 比作一张弓,而四肢这四张小弓是由躯干大弓,即腰 轴来加以统率的,以手臂来说,把它比作一张弓时, 就像在根节(肩部)与梢节(腕部)之间系上一根无 形的弓弦。蓄势时把弦拉紧,手臂屈肘略呈拉弓时的 弓形,这时仿佛含有向外的挣力;发劲时把弦一放, 手臂就会自然地产生弹劲向外抖发。当然,必须经过 反复锻炼实践,始能获得敏捷而富有内在力量的反射 作用。然而这种挪劲的练习,仍离不开腰腿的支撑、 五弓协调一致的行动和以意领先,以及力由脊发等的 基本要求,而切忌只在手臂上用功夫。否则徒具一臂 之力,其劲必然板滞迟重或飘浮不沉。基于上述,才 有“搠要撑” “臂由腰撑” “挪要圆撑” “挪撑圆而 沉”等一系列的关于挪的说法。



搠手是太极拳的总手,也是推手中的接手。拳谚 说的“八法搠为首” “搠劲不丢”,都说明了太极拳 中的搠劲极为里要。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



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搠劲。



沈寿老师曾经指出:从字面上说,八法中搠法列 为第一法,从实质上说,挪劲不只是一个挪式所独有 的,而是所有太极法,甚至太极拳的任何一手,都 须或多或少地含有搠劲,如丢了搠劲,那就成了没有 骨力的“软手”,虽能不犯“顶、抗”之病,但“瘪、 丢”之病不断,依然难成好手。初学推手者,以“硬 手”最为多见,所以教学上强调以松柔入手,如练不 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挪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而缺乏 内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刚,那又怎能谈得上刚柔相 济。拳谚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拳无刚柔,出 手无效。”《太极下乘武事解》曰:“太极之武事, 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 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坚刚,实有心柔软也。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 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显然以为太极 拳只要柔、不要刚只是一种误解。拳谚说“运化要 柔,落点要刚”,是相对地指化劲和发劲来说的,然 而无论化劲和发劲都不可丢掉最基本的搠劲。因此, 太极拳术语中有“挪劲不能丢”的说法,从这里也不 难看出,把“搠”列为八法之首绝非偶然,而是蕴含 深刻的拳理的。



狭义的搠手即相承上托的螺旋劲法。太极拳的诸 多之劲可概括为一个挪字,搠手(劲)在以腰脊为主 宰、丹田为宾辅、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和上下一 条线的情况下,两膊相系,两手虚实转换,阴阳互 变,刚柔互运,粘黏连随,随屈就伸,无往不复,自



然能“百变”为捋、挤、按、采、洌、肘、靠等手 法,亦即劲另耽



谭孟贤仿李时珍《濒湖脉学》作《八手歌》咏之 (方括号内系周稔丰校改):



“搠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 顶头悬。周身〔全体〕弹簧力,开会一定间。任尔千 金〔身力〕大,飘浮亦不难





浏览4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