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咏春拳的创始人是一尘庵主,他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弟子(第22代弟子)。一尘庵主是雍正至乾隆年间的僧人, 晚年隐居在湖南衡山,传授弟子张五(绰号“摊手五”)。张 五是粤剧界的武生(打武生),而“摊手五”是咏春拳第二 代祖师的绰号。所谓的“摊手”就是咏春拳招式中的“耕拦 摊膀”中的摊。张五后来又传授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大花 面锦、黎福孙等。据考在清朝道光年间,“摊手五”已在广 州粤剧红船中担任武生教头,后被粤剧界祭奉为打武生的祖 师爷。
同治年间,黄华宝、梁二娣在佛山大基尾授徒传艺 (《佛山志》有载),收了当时在佛山开药店的梁赞为徒。梁 赞先由黄华宝教,后转由梁二娣续教,其中原因据传有两 种。其一是由于粤剧后来被朝廷开禁,使黄华宝离开了佛山 重返梨园;其二是因为黄华宝参加了抗清,受朝庭怀疑而被 追缉,被迫躲藏他乡。
梁赞祖籍是鹤山古劳镇,与黄华宝是同乡,故此能得 黄、梁二位师傅的拳术和器械真传。后来梁赞以武艺精湛而 扬名于佛山一带。据传当时上门要求切磋者多被他所败,故 享有“佛山梁先生”的美称。梁赞当时是在佛山万元里(今 筷子路)开设仁生堂中药店悬壶济世。他白天行医替百姓治 病,晚间在店内授拳传艺给梁壁(梁赞之子)、陈华顺(绰 号“找钱华”)、卢贵(绰号“猪肉贵”)、大山树(侠名)以 及湖北人梁奇(绰号“流氓奇”)。大山树和梁奇属失传人 物,而梁赞大师之名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他把咏春拳 中的“四平大马”改为“二字钳阳马”,马步改为鹤步。这 样一来,加快了进退的节奏,使咏春拳在练习和搏击中享有 “拳打卧牛之地”的美称。他还把咏春门固本培元的气功 “肾气归元功”定为基本功,把少林拳中的跌打列为咏春拳 入门的必修课,创出秘传点穴及解穴法和“咏春先师秘传血 道诀”传授本门的高足。由于当时咏春拳的收徒是十分严格 的,所以能真正学到这门功夫的弟子并不多。传说福建的南 少林寺和广东的南雄等地也有咏春拳流传过,不过已经失真 传。由于梁赞师傅一生的努力光大,使得咏春拳能在佛山一 带得以发展,所以在武林中有佛山咏春之称。
关于咏春拳的源流还有另一种的传说,这可要从我国南 方福建省泉州莆田县九连山的少林寺说起。这座少林寺建于 明代,它是我国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林寺下的十余个书院 (寺)之一,因寺中的僧人武功了得,故享有南少林之称。
福建少林寺在清代被朝廷官兵放火烧毁,其后朝廷一方 面派陈文耀追捕蔡德宗、一尘庵主等僧人,一方面又缉拿原 在寺中习武的俗家弟子,以除后患。因此,凡寺中的俗家弟 于都各散东西,隐姓埋名,以逃避官府的缉拿。其中弟子严 四为逃避官府追缉而辗转逃亡。最后在福建连城县郊落脚, 开设了一间豆腐店作掩护。严四共育有三女,其中长、次二 女早夭,只有三女咏春与父亲相依为命。严咏春自幼开始随 父习武,咏春生性聪慧,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后来五枚大师 路经时巧遇严四,并到严四家中叙旧。五枚大师见咏春生性 聪慧,精灵可爱,便收她为徒,教授她少林武功。数月之 后,咏春武功突飞猛进。
有一天,咏春在山上见一蛇一鹤相互搏击,蛇鹤各施身 形,攻击不休。她便停下静观双方战术,并默记心中。搏击 终以蛇败鹤胜而结束。咏春归家后将所见蛇鹤搏击的身形和 战术变化加以钻研和练习,取长补短,融会于自己所学的武 技之中,这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缘。后来她又吸收了福建 永春县方姑娘白鹤拳派中的“龟背鹤身”(即“含胸拔背”), 堕肘宗鹤拳中“以闪为进”的三角步,南少林拳中的“敛臂 高桩”,“小四平马”等身形、手法和步法,再结合蛇鹤相搏 时擅于缠绕和吞吐的特点,从而创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动作 为主的“寸劲”以及依靠上肢动作为主的新型拳术,并以自 己的名字称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身法、手法和步法,是十分适合女子的生理特 点,再结合蛇鹤搏斗时的缠绕、吞吐、拨、挑、闪的变化, 以手腕、肘、肩部的快速灵活变换的动作为基础,并以“二 字钳阳马”步为进退,以上肢动作为主要手法,采取中线 (子午线)的攻击,严密保护上身及连削带打,一定的出拳 术的攻防核心,对于一切跳跃、腾挪的身形、步法和腿法给 予屏除或少用。她还总结了以“来留去送”来以静制动,柔 化刚发,甩手直冲,上失下取,下来上攻,刚柔并用,“四 两拨千斤”等搏击理论。在实战中这种拳术不是以力取胜, 而是以巧取胜。根据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的原理,咏春 拳运用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 腕指、掌为六大类型的手形和身法;以搭、截、沉、标、吞、 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 标志。从发展及流传来看,以上这套咏春拳与我们现在学咏 春拳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其流传至黄华宝师傅时才较为吻 合,而不像是独家流传至梁赞师傅时才统一起来,其实他们 的手法也各有同异。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能把彭南师傅所传的咏春拳整理成 书出版,主要是希望能使咏春拳的爱好者们及海内外同门对 本门的源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历史悠久,加上没有完 整的文字记载,存疑的地方也会颇多,只是民间的流传和野 史,或只是一知半解者的讹传和谬传,这样长此以久,就会 使拳术失传或误传。因此,我们还需要武术界同门和武林朋 友不断研究和发掘,加以整理,使咏春拳这一少林内家拳种 能在祖国武术的宝库中得以发扬光大。
浏览5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