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二十八、. “静”在技击中的作用|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讲究“静以含机,动以变化”。李 亦畲《五字诀》之首即为“一口心静”,武禹襄《打手要言》也 指出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显然,在这里的“静”并不是 死水一潭的静止,并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是从动静相生、阴阳 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 静中触动”。所以,“静”只是方法,“动”才是目的,静是为 了更有效地动,这就是“以静制动”。太极拳的每一次技击,都 是在从静到动的转化中完成的。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静的含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 境的意识“虚静”,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 三是“气敛入骨” “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这就是“一静 无有不静”。



“虚静”和“冷静”都是心静的一个方面。太极拳的“虚静” 须从无极入手,只有练到思想静、意识静、物我两忘,才能气顺 神凝,心如明镜,才能精、气、神一体,才能真正达到头脑的 “冷静”。而只有头脑“冷静”,才能沉着应敌,从容不迫,才能 “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才能审势知机。武禹襄说: “心为令,气为旗” “身虽动,心贵静”。然而,要达到“心静”, 非苦练不可。只有练到一定火候,身上有了一定功夫,心才能 静,气才能沉,神才能聚。



体势松静,就是要“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即气沉丹 田),也即“腹内松静”。这是要以心静为基础的,就是武禹襄 说的“先在心,后在身”。只有体势松静,才能使“气敛入脊 骨”,才能“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也只有松静到“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刚柔俱泯,一片神 行”,才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才能得机得势。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把动与静的关 系阐述得十分清楚。他说,要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首先 要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的关键,是在得机得势基础上的舍己 从人。要想得机得势,就必须周身一家,神气鼓荡,神不外散, 使神气收敛入骨。而“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 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由此可见,“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的 松静,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何等重要。若将此比作一棵大树, 那么,“松静”就是根,神气就是身,舍己从人是枝,引进落 空、四两拨千斤才是果。所以,可以说没有“松静”就没有技 击的成功。



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2. “柔”在技击中的作用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柔气“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核心,也是“反者道之动”的方法 论在技击上的具体运用。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从表面看来是矛盾的,可是其内 涵却十分丰富,它所揭示的哲理也是极其深刻的。老子就认为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里,“柔”并不是退缩、保 守、狭隘,而是柔而不软、韧而不折。对太极拳来说,“柔”无 处不在。心灵的仁、义、善是柔,行功的松、稳、慢、匀、连绵 不断是柔,技击的“舍己从人” “粘连黏随” “不丢不顶” “随 屈就伸”也是柔,特别是对太极拳的技击来说,“柔”只是一种 手段,其目的则是为了 “克刚”,其效果就是小之胜大,弱之胜 强。



“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走化,二是粘依, 三是蓄劲。王宗岳《太极拳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 背谓之粘广这里的“走”就是走化,是避其锐气。当对方用 “刚”劲进攻时,自己可以用弧形动作予以接引,用腰的旋转运 动随接随转,将其进攻的着力点引开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来 势。可以说这是以柔化刚。然而,光有走化还不行,因为走化只 是被动的应付,只有在走化的过程中能够粘依,才能变被动为主 动。粘依就是“粘连黏随” “随屈就伸”。武禹襄《打手要言》 说:“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 乃能不先不后。”所以粘依必须懂劲,必须以知己知彼为基础。 粘依的具体表现为按之则下,起之则上,进之则退,退之则跟, 彼动一分,我动一分,彼动一寸,我动一寸,不先不后,不丢不 顶。显然,如果没有走化,这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粘依和走 化也不能截然分开。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粘即是走,走即 是粘。”这从根本上指出了走化和粘依的关系,这就是互依互存、 相辅相生。粘依的同时也有走化,走化的过程又离不开粘依。只 有在随对方进退的同时,用走化改变其劲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 点,避实就虚,才能引进落空,达到我顺人背。



走化和粘依的“柔”虽然可以达到我顺人背,把双方对抗的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这并没有给对方以打击,所以这 还没有完成技击的全过程。而只有将这种“柔”转化为“刚”, 形成“刚柔相济”,达到“以柔济刚”发放出来,才能表现出 “柔”在技击中的威力。从这一方面来看,“柔”又是一种蓄。 只有将“柔”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 变——积柔成刚,才能一击成功。这就是武禹襄《打手要言》所 说的“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刚柔的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茫茫宇宙的 生、化、返,到自然世界的阴阳盛衰,任何刚都包含着柔,任何 柔又都离不开刚,刚柔互为其根,共生互补,消长转变,循环不 已。这就是太极阴阳变化的至理,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 一点已从太极图中充分地表现出来。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 的彼此消长,正是刚和柔这一矛盾的双方激烈斗争的表现。因 此,刚与柔的相互转化才是技击的根本所在。



总而言之,“静”和“柔”是太极拳的核心,是其技击的主 导,只有将太极拳练到至静至柔,才能做到动静相辅、刚柔相 济,才能领略太极三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阶 段。






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浏览2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