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教程


一、高原训练法的应用要求|中国式摔跤教程





1. 挑选合适的训练地点



认真了解、分析高原训练的自然环境和慎重选择、确定高原训练的地点 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基本条件。良好的高原训练自然环境是进行高原训练 的客观保证。一般认为,良好的高原训练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海拔高度符 合专项运动训练的需要,气候变化不大,白天气温适宜,空气温度较高,具 有一定的遮阳物体,地貌平坦,场地弹性适中,水质良好。只有这样,才能 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环境基础。



2. 补充必要的运动营养



高原训练期间摔跤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相对较大,某些机能系统的新陈代 谢比较旺盛,例如红细胞的增生较多。因此,加强某些适合高原训练需要的 营养补充和微量元素的补偿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惟有如此,才能引起摔跤运 动员各个生理系统和有关器官产生功能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变化。也只有这 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身体基础。



3. 改善不良的训练环境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环境独特的训练过程,人烟较为稀少、空气含氧量 淡薄、训练手段枯燥、气候相对恶劣、物质条件较差、精神生活单调等因素 均有可能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因此,教练员应积极改善物质条 件,善于调剂文化生活,注意进行思想教育,以便能在主观上确保摔跤运动 员训练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思想基础。



4. 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训练工程。这期间,高原训练的计划、 准备、实施、监控、返回无不涉及训练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教练员应从 系统工程的角度,从交通条件、物质条件、供给条件和身体条件等各个方面 慎重准备,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应有周详的预见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只 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组织基础。



摔跤运动的基本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 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其中,重复训练 法的基本类型分为短时重复训练法、中时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重复训练法,其 主要功能是强化运动训练的条件反射过程,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的熟练程 度,积极促进机体尽快产生训练适应,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以及磷酸肌酸 代谢系统、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力。间歇训练法的基本 类型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其主 要功能是增强心脏功能,促进机体产生训练适应,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 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提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以及疲劳状态 下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可分短时持续训练法、中时持 续训练法和长时持续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腻的技术动作技巧化,提 高训练适应的稳定程度,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及有氧运动强度。变换 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可分负荷变换训练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 法,其主要功能是促使机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符的训练适应,增强运用各种 运动技术、战术的灵活程度,丰富运动训练的气氛;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 练法,其主要功能是可以促进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自觉性,可以广泛用于身体 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可以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因人 制宜地区别训练。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教学性比赛法、模拟性比赛法 和检查性比赛法,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运动员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斗 的进取精神,强化运动员自觉积极、全心投入、刻苦敬业的训练作风,培养 运动员遵纪守法、尊重裁判、尊敬对手的思想道德,提高运动员沉着稳定、 机智果断、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形成运动员和衷共济、团结一致、协同作 战的集体观念,促成运动员心身相应、骁勇善战、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高 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既具有一般运动训练过程控制方法的某些特征,又具有



常用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某些特点。其主要功能是刺激血液中红细胞数目的 增生,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耐力,增强机体缺氧状态下的工作能力,提 高无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浓度和质量,提高肌肉工 作耐力和力量耐力,以及机体抵御疲劳的工作能力,发展适合高原比赛环境 中的竞技能力。高原训练法在摔跤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应用特点与 应用目的。



第十一章中国式摔跤运面损伤、 预昉与急救处理



第一节 中国式摔跤运动损伤的概述



运动性损伤是指运动中机体在内力、外力作用下引起的一系列急慢性损 伤。中国式摔跤是一项两人直接以对方身体为对象的对抗性竞技项目,尽管 有“只许摔,不许打”的规则限制,但比赛中对抗激烈,动作变化快,运动 强度高,难免会发生各种损伤。即使是在没有对抗性的教学与训练中,也常 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损伤发生。



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学习、训练、竞赛,以及伤者心理上产生 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式摔跤运动发生损伤的原因和规律,采取有效的 预防和及时的救治,是中国式摔跤教学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国式摔跤运动损伤的规律,采取有效预防,可以减 少教学训练中的意外发生,保证教学、训练顺利地进行。对意外或突然发生 的损伤事故进行恰当急救和有效的临时处理,可以保护伤员的生命健康,避 免再度伤害,减轻伤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伤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 造条件。损伤及时合理的治疗和康复,可以阻止急性损伤的发展,促进慢性 损伤的早期康复。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损伤发生与该运动的技术动作特点、运动员的训练水 平、教学训练安排、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运动损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部,但各部位各种类损伤的发生率也有较大 差别。其中耳壳挫伤(血肿)、软骨炎、胫骨创伤性骨膜炎、屈指肌腱腱鞘 炎最常见。其次是身体各部位的擦伤,各关节的扭伤。各关节损伤中以肩肘 关节损伤发生率最高。以下是我们根据损伤部位对中国式摔跤常见运动损伤 进行的归类,供大家参考。



1. 面颈部:耳轮挫伤(血肿)、眉弓挫伤、鼻梁撞伤、颈部扭伤等。



2. 肩部:肩锁关节扭挫伤或脱位、锁骨骨折等。



3. 肘部:摔跤肘(肘关节尺侧副韧带、肘前臂总腱撕裂,肱骨内上醍 炎)、肘关节脱位等。



4. 腕手部:屈指肌腱腱鞘炎、指间关节挫伤、手舟骨骨折等。



5. 膝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骸骨劳损等。



6. 小腿及踝部:胫骨前挫伤与血肿、踝关节扭伤。



7. 其他伤病:脑震荡、中暑、砸胸、撞裆、抽筋等。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