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又称“综合太极 拳”,它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吸收了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 的动作,?内容取材于不同流派、风格的太极拳。表现了太极拳 的共性,也表现了不同流派的个性。因而,人们称它为综合太 极拳。综合太极拳内容丰富:包括了 3种手型、12种步型、 35种手法、14种步法、4种腿法、2种平衡。内容取材不仅表 现传统太极拳的风貌,而且吸取了现代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 八式太极拳等创新的成果。形成了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 展大方,劲力刚柔并重的特色。它不仅考虑了竞赛活动的需 要,而且也考虑了全民开展普及的要求,选材力求流传广泛、 群众熟悉、造型优美、锻炼全面,因此深得群众喜爱。
4第三节太极与周易的联系
太极这一范畴,就易学说,始于《周易?系辞上》:“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人对这段 文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讲筮法,即操蓍或画卦的过 程;一是认为讲世界观,即宇宙形成的过程。就占筮的过程 说,此太极指五十或四十九根蓍草混而未分,即《系辞》所 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两仪指将四十九根蓍草 分为两堆,即《系辞》所说“分两为二以象两”。四象指四次 经营,即“分二”、“挂一”、“操四”、“归奇”(或指以四根 一组数蓍草,即“操之以四以象四时;或指爻象七、八、九、 六,亦通)。就画卦说,太极指阴阳两画混而未分,两仪指阴 阳两爻,四象指两仪之上各加一奇一偶所成的老阳、老阴、少 阳、少阴,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就世界 形成的过程说,太极为最高或最初的实体,两仪为阴阳或天 地,四象为春、夏、秋、冬四时,八卦为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这种解释开始于汉易。后来围 绕着“易有太极”章,易学家们对“太极”范畴的含义展开 了长期争论。
汉代易学家多以太极为元气。《易纬?乾凿度》提出太易 说解释卦画的起源和宇宙形成的过程,认为其发生有一个从太 易一太极一阴阳二气和天地到乾坤两卦的程序,以太易为元, 太极为气混而未分的状态,即元气。这样,便赋予了太极以实 体的含义。从此,太极便成了解释宇宙本原的一种哲学范畴, 对后来易学及其哲学的发展,起了深刻影响。
西汉末年,刘歆以太极解释历法,以三统历的一元为太 极,三统为天地人,提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说。太极 元气合为一个概念,表明太极是元气。太极元气未分化之前, 即包含天、地、人生成的元素而成为一个统一体,东汉经师郑 玄、虞翻等人注《易》都吸收这些说法,以太极为天地未分 的原始统一体,其内容就是“淳和未分之气”,即元气。汉人 的太极说,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
魏晋以降,中国易学和哲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易学
和哲学重要范畴的太极,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王弼玄学派易 学以“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的“--”为太极,其内容 是“不用”、“非数”。“一”既然是“非数”,所以又叫做 “无”。但它却是七、八、九、六之数形成的根据。此“一” 也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必因于有,凭借四十九根蓍草数目的变 化显示其功绩。并且把“一”或“太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即“无”,把四十九根蓍草之数看成是天地万物,即他们所说 的“有”,宣扬“有生于无”的世界观。这种太极观,就哲学 意义说,是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实际上是一种逻辑上虚构的观 念,又将太极实体观念化了。将筮法中的太极实体化始于汉 易,将此实体观念化则始于王弼派易学。
浏览6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