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养生-太极拳


十三、练太极拳为什么能使人精神饱满|中国太极养生-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发展起来 的一种具有抗衰老和保健作用的运动方式3现代实验研究证 明,它能提高人体的运动器官、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 化、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并具有降低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和抗老年虚症等方面的作用°在此我们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 用的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祖国医学养生之道,首先重视精神调养,所谓“调七 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反应。刺激的强 度和时间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会导致疾病,如果过度的七情刺激 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人们应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以利身 体健康。太极拳锻炼能对大脑进行特殊的训练,恰好起到调摄 精神、陶冶性情的作用。为什么太极拳能有这样的作用呢?这 必须结合太极拳内涵精髓的拳理来探讨。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在 于要求“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并强 调调心、调息与调身一者的协调统一。这里的“心二 是指精 神意念,在生理学上属高级神经活动范畴,是大脑的功能。 “息”是指中医理论中的气,武术家们称为“中气”、“内气”、 “内劲”。






练拳时的调心,是把意念高度集中在拳路上,心中不存杂 念,使大脑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安静状态,实验研究证 明,练拳者在打拳后脑电图幅度大于打拳前,枕部和枕一额间 导联变化显著,a波占主导地位,其功率面积增大,主峰升高 卜分明显,所以在打拳后使大脑进入一种高度宁静的醒觉状 态。著名神经生理学者勃雷兹尔(Brazier)将a节律的意义 贴切地喻为引擎在空档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抹除了脑内一切干 扰信号,这种变化与气功的静态非常相似,这提示了太极拳 “内外俱练”马“动中求静”是相应的。表现出在练拳时,大 脑有兴奋、有抑制,而兴奋和抑制又在不断地更替,使大脑的 神经活动过程(兴奋与抑制)进行正常的转化。有人用安菲 莫夫校正法测定打拳前后大脑皮质工作效率,发现练太极拳有 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受试者也反映,打拳后感到头脑格外清 醒,精力充沛。



20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伊?甫?巴甫洛夫 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他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 样,是脑高级部位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变化的 表现。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体验,而在50年代著 名生理学家帕帕兹(J.W.Papez)和麦克林(Macle)提出了 情绪有大脑边缘系统学说。他们认为,大脑边缘皮质、海马、 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对情绪的产生 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拓 带回与新皮质的联系和情绪的体验密切。麦克林则认为海马和 新皮质在情绪体验中更为重要。



上述有关情绪产生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综合提示,练太极拳 时的调心,是在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由于大脑皮质排除了干扰 信号,建立起新的兴奋、抑制转化过程,必然经由神经纤维视 皮质下中枢(边缘叶系统)联系,致使皮质下中枢活动也发 生相应变化,再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调整躯体、内 脏活动变化,而躯体、内脏活动的变化的反馈信息,再传回大 脑,调整大脑活动的程度和方式,从而可使受过度“七情” 刺激引起的不正常情绪表现和体验消退,而趋于正常的情绪表 现和体验。而对于“七情”正常者使其正常的情绪表现和体 验更加巩固,增强了对抗情绪的干扰因素的作用。所以坚持经 常的太极拳锻炼能使人精神饱满、情绪健康。





浏览3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