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武术 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一历史现 象,是由于武术与军事武艺有着最本质的共同 10 特征——攻防格斗技击之术所决定的;也正是 这一历史渊源,武术与军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相互融会贯通,军事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与 变革,武术也充实和丰富了军事技术与战术的 形式与内容。“兵”者武也,“武”者技击也,二 者很早就联在一起。人类早在“鸷鸟攫老弱, 猛兽食颛民”(《韩非子》)的原始社会,为求得 生存,全力学会战胜鸷禽猛兽的方法,即掌握 跑、跳、投、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 能。“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商君书 ?画策》),“未有蚩尤之前,民固剥林木以战 矣”(《吕氏春秋》),这些记载说明,远古先民以 原始木石为武器与禽兽斗,与人斗。自从人类 开始使用武器后,同时就产生并积累了使用武 器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积累升华,攻防格斗 的技击之术就出现了。原始技击之术出现即 是军事技术产生,也孕含着武术的萌芽。原始 社会末期,特别是进人阶级社会之后,随着战 争的兴起,原始技击之术便逐渐转化为军事技 术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从而也揭开了武 术与军事漫长的历史联系的序幕。武术与军 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武术技术与军事技术的 关系;武术与兵法的关系两方面。
武术技术与军事技术军事技术的目的 是制服敌人,武术技击术的目的在于战胜对 手。因而采取各种手段夺取胜利,是军事技术 和武术技击术的共同性质。这种共同性质,使 得军事技术和武术技术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出 现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军事和武术相互融合贯通,军事技术 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变革,武术充实和丰富了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形式与内容。这大致表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战争方式的演变和军 事技术的更新,如自殷周至春秋战国,从车战 为主演变为步兵为主,这些演变直接影响着兵 器的使用与改进,从而对武术的内容产生重大 影响。其二,军事选练手段的完善,直接促进 了武术与军事技术水平的提高。如选拔的条 件与标准对民间习武产生的规范化影响,民间 武士的选拔入伍,使这两种体系的技术不断得
到交流与相互促进Q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进人成熟时期,武 术与军事武艺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状态,^者 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以各自鲜明的文化特 色沿着自身的道路发展。首先,从功能看,军 事武艺着眼于军事目的,其功能主要用于战 场,因而它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以至实践应 用,都是和军事目的相一致。武术尽管可运用 于军事目的,但它还有体育的属性,即武术的 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差异越来越显著。其次,从技术特色看, 武术与军事武艺虽然都具有共通的技击性,但 二者的技击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军事武艺的 技击强调实战性,其动作、内容都要符合战场 要求,一般来说,动作比较单一,突出实用性; 武术虽然也强调实用,但非战场上的阵战,而 多是演练场或运动会上的实战,其技术细腻, 变化多端,特别是由于武术战略战术思想的丰 富,各拳种、各流派的技术更加成熟与完美。 再者,军事武艺训练的目的是置对方于死地, 而武术训练的目的一般只是为了战胜对方,而 不是消灭对方;军事武艺训练立足于以阵战为 主要形式的集体操练,而武术训练多注重个体 对个体的练习,因而在训练的内容和动作结构 上也有很大不同。
武术与军事武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 互吸收,共同发展,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 二者之间仍然发生着相当巨大的影响。
武术与古代兵法中国古代的战争频繁, 规模巨大,情况复杂。因而,中国古代战争造 就了一大批著名军事家,产生了大量的军事著 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有53家,790 篇。至清末,从目录学统计看,古代有关兵家 著述多达1304部,现存288部。可见中国古代 兵法流派众多,内容丰富。由于武术与军事在 历史上的不解之缘,战争产生的兵法,既指导 了战争,又指导了武术。因此,兵法是武术理 论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文化研究 的重要课题。
武术与兵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着极为密 切的联系。《庄子?说剑》的著名志剑理论,如诱 敌来攻,因敌应变,后发制人等,即体现了先秦 兵法之道。《吴越春秋》记载越女关于剑道的动 与静、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方面的论述,也 与兵法理论相通。《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 马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关于战争之道、之 法、之术的兵法原则,自先秦时代就影响着武术 的理论与实践,并成为武术战略、战术的基本指 导思想。所谓“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练 拳”的谚语,即是古代兵法对武术深刻影响的反 映。宋明是中国古代又一个兵家辈出、兵书大量 问世的时代。曾公亮、丁度等人编写的《武经总 要》、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剑经》、戚继光 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何良臣的《阵记》 等,不仅在古代兵家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 其兵法理论与原则对武术选练手段的完善、技 术与战术的成熟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均产生重要 影响并作出重大贡献。
兵法与武术这种密切的历史联系,使二者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相互交融与促进,形成 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战争产生了兵 法,而兵法在指导战争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 战争理论,提高了战争指挥艺术;同时对武器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武器的进化和更 新。用于战争的兵法引申转化到武术上来,既 指导了武术,又促进r武术的发展与变革;既 丰富了武术技击内容,又促进新的武术器械的 产生。古代兵法战略战术思想对武术影响较大 者,有如下几点:
审时度势是军事活动前的战略思考, 是攻守抉择的准备D主要包括明确双方态势, 力量对比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以便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子?料敌》h从而 制定相应对策打击敌人。这种应敌预先战略 思考的思想很早就成为武术技击的基本指导 原则,诸家拳种无不有预先分析、判断准备等 具体方法。
就武术技击而言,“审时”即把握时机,“度 势”即衡量实力。在实践中,技击术和战争一 样,最难以捉摸的是对方的行动企图。双方都
11
在力图诱引蒙骗对方,真假虚实的变化使人捉 摸不定,忽隐忽现的形势令人眼花缭乱。这些 都给审时度势带来许多困难,而不能预先分 析、判断、应对,又是技击的大忌。作为技击家 一定要善于预先分析、判断,除了解对手情况, 如身高、体重、年龄、胖痩、素质、技艺特长、性 格、爱好之外,还要知道技击的形式、地点、时 间、气候等,特别要对对手的行动目标,将要采 取的方式以及进退、刚柔、虚实、松紧等判断正 确,才能控制局势,立于不败之地。总之,面对 种种复杂的情况,高明的技击家如同高明的军 事家一样,均须善于审时度势,作出恰如其分 的分析、判断,找到对路的应对谋略与方法,采 取有效的相应行动。审时度势是武术技击的 总体考虑,是取胜的重要一环。
知己知彼著名军事家孙子提出这一最 为重要的战争指导原则,被视为确定战略战术 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思想。这一重要原则被 直接汲取作为武术技击的指导思想,古今拳家 均极为重视这一原则,强调“知己知彼”在应敌 制敌中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如何做到“知己知 彼”有不少论述。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强调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要诀指出“以己粘 人,必须知人”。因此,“知己知彼”是武术技击 取胜的先决条件,也是军事理论应用于武术实 践的典范。
胆气为先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武术家 都极其重视攻防格斗对抗中的“胆气”,并把 “练胆”放在首位。《吴子》指出:在战场上,“必 死则生,幸生则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经 过奋勇拼搏以后往往可以死里得生,取得最后 胜利;而那些过于爱惜生命的人最终反而可能 一败涂地,甚至丢掉性命。戚继光从多年的领 兵实践中总结出,选练士卒须“精神,力,貌”三 者兼收,“而必胆为主”(《纪效新书》)。武术家 同样重视“胆气”,并认为有胆胜无胆,心壮胜 心怯,不怕死胜怕死。形意拳谱中说:“五行合 一处,放胆必成功。”《少林交于诀》云:“一虎能 胜十人胆,临敌要有十虎勇,一人胆大百人怕, 孤将勇猛万夫惊。”就是说一进入技击对抗之 12 中,勇气是第一位的,故拳谚有“一胆,二力,三 功夫”之说。可见胆气是武术技击临敌制胜的 重要因素。
兵之情主速孙子在《孙子?谋攻篇》中 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说明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乘 敌人措手不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武林中 交手之理与军事用兵之道相通,速度在武术技 击中同样重要。《内家拳》说:“打拳宜手捷、眼 快,紧逼先施。”少林拳谚云:“手似流星眼似 电,身似游龙腿似箭。”八卦掌除了手脚快外, 还突出要求快速的旋转步法,穿搬截拦,拧 翻走转,推托带领,缠习扣钻”,每个动作都必 须练得又快又熟。形意拳要求“起如风,落如 箭”,“起无形,落无踪”,必备“七疾”之能,即眼 疾、手疾、脚疾、意疾、出势疾、进法疾、身法疾, 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制胜对手。快是技击制 人的关键,故拳谚云:“千来千有解,万事万有 解,一快则无解。”可见,孙子的“兵之情主速” 的思想在武术中有极其广泛的运用。
先发制人这一兵家、武术家惯用的技击 战术方法,是孙子兵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发 制人主要在于抢先争取有利机会,主动粉碎敌 人的企图,使敌人处于被动,进而制服敌人。 首先必须在技击准备上抢先,尤其注重战前士 气;其次要具备优先的技击实力,达到攻无不 破,守无不固;再则要有临场的应变能力,能适 应各种情况和不同对手。在技击方式上,为保 证先发制人,必须要有相当的技击速度。技击 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决定于攻防的到位速度。 因此,谁的速度快就能抓住战机,掌握攻守的 主动权。在交手中,只有提高技击的速度和力 量,才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避实击虚虚实是军事战略战术上常用 的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据《汇解》载:“虚者, 怯,弱,乱,饥,劳,寡,不虞也;实者,勇,强,治, 饱,佚,众,有备也。”《孙子?虚实篇》曰:“兵之 形,避实而击虚。”意即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 攻击其力量薄弱之处。同时,孙子就战场上的 变化及虚实的转换进行了深人地分析,指出用
兵的规律如流水,水由地形的卨低而制约其流 向;用兵是根据敌人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 为此,孙子特别强调随机应变,发挥将帅主观 能动性,以“致人而不致于人”,造成敌虚我实 的态势,变不利为有利,然后“避实击虚”,达到 克敌制胜的H的。
在武术技击中也充分运用r “避实击虚” 的战术思想。《太极十三势歌诀》主张“静中能 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本神奇”,《打手要言》说 “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俞大猷《剑经》强调“顺 人之势,借人之力”等,就是根据对手虚实动静 确定战术,然后“避实击虚”,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
“避实击虚”的另一层含义有避敌正面之 意。《孙子》指出,两军作战,要避开敌人的锐 盛之气,待敌军气势衰懈再出兵进击,即“避其 锐气,击其惰归”。这一用兵之道在武术技击 中得到充分发挥。其中,避开正面,就是武术 各门派遵循“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原则普遍使 用的--种战术。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说: “硬者,非身手硬,劲硬也。快者,非进退快,转 侧快也。进退固不能不快,而胜负之数,不在 进退,在转侧。这里强调的“转侧”就含有避开 敌手正面的意思。少林棍讲求“穿,提,闪,赚 之法……其机玄,其旨奥,其心精思巧者不能 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闪赚者,手固步小, 推棍人彼怀中,左拿闪右,右拿闪左,莫可深 度。”这种“闪赚”也是运用声东缶西避开敌手 正面的技法。
诡道诱敌《孙子?计篇》云:“兵者,逾道 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 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明确指出用兵是一种 诡诈行为,也是兵法的一条普遍规律。为诡诈 之道而采取的种种办法,都是为了迷惑敌人, 引诱敌人上当。因此,自古兵家多把诱敌t当 列为用谋之首。
诱故上当在武术技击中应用广泛,并多表 现为以假隐真,把自己的长处隐藏起来,把自 己的意图和招法隐藏起来,而故意暴露出短处 或破绽来误导对手。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中,有 不少迷惑对方的招式技法。越女论剑云:“手战 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 似惧虎。”(《吴越#秋》)这是典型的诱敌技 法。在少林拳中,诱敌技法具有代表性。北少林 的拳种,擅长腿击,惯用声东击西、纵远窜近、 升高伏低的引诱方法,全靠脚打人;南少林的 拳种,则擅长拳击,善F引诱对手发腿,然后用 桥手堵截。而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的诱敌 技法颇具匠心,除以柔克刚、藏锋不露、奇幻多 变方法之外,八卦掌则强调在天成象,天有不 测风云,以变求胜;形意拳则强调在地成形,无 形无象,在不变中求变以制敌;太极拳则效法 人和,无极而太极,以柔克刚而致胜。此外,醉 拳以佯醉诱敌,地趟拳和大术等以倒地诱敌制 人,也很有特色。诱敌t当的技艺无止境,也变 化无穷,它在武术技艺中的运用可谓达到了 “神”、“玄”、“妙”的地步。
(李宁)
浏览2,428次